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美術鑒賞是高校為加強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藝術修養而開設的一門課程,在學校實施美育教育的途徑上,對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強化美術素質上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當今社會需要多元化的人才,高校應當在依據學生特點和滿足社會需求的基礎上,開設公共美術鑒賞課,帶領學生領略藝術的內涵。
關鍵詞:美術鑒賞 教育 綜合素質
引言
羅克韋爾說:“藝術的最高目的,是使人們更深地懂得生活,從而更加熱愛生活。”藝術與我們的生活有著絲絲縷縷的關系。公共美術鑒賞課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使其尊重民族傳統文化,接納世界多元文化,幫助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為社會帶來新鮮的元素。
一、提高美術鑒賞能力
1.提高對形式特點的把握和形象的感受
要提高對于形式特點的把握和對形象的感受,首先要區分作品的門類,看作品的內容,根據內容去分析評價作者的創作意圖、藝術風格,然后再分出在該門類中的畫種。比如是油畫還是中國畫,是水彩還是水粉,是石雕還是泥塑等,把握由于使用材料的不同而形成的藝術特點。其次是把握作品由于觀賞需要和功能所構成的特點,不至于欣賞所有的作品都用一樣的特點去衡量。此外,還要進一步看它的造型、色彩、構圖等藝術個性特點,把握形式美。如文藝復興時期美術巨匠達·芬奇的名作《蒙娜麗莎》,我們首先說它是一幅油畫,棕褐色調、略帶些青綠色相,色彩簡潔而沉靜,樸素而凝重。作者用他的神妙之筆描繪了她那雙難以覺察、轉瞬即逝然而又亙古不變的微笑,洞察一切而又包容一切的眼神,端莊沉穩的姿態,高貴而樸素的裝束,以及無懈可擊的完美構圖。[1]
2.提高對作品的理解
美術鑒賞的過程是一種視覺思維的過程,也是鑒賞者審美創造的過程。是運用視覺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綜合作用、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并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即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一種比較深刻的認識過程。鑒賞者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從而達到開闊視野、擴大認知領域,達到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為目的。
在美術鑒賞的過程中,由于鑒賞者所面對的是具有啟發性的視覺形象藝術作品,所以會自然地引起鑒賞者的層層聯想和想象。在大膽聯想和想象的作用下,通過藝術形象可以感知和認識藝術作品其中的內涵。中國畫留白處理是留給鑒賞者以遐想空間,是鑒賞者對藝術作品進行想象和再創造的空間。故藝術作品不管表現得多么完美、整體,都給人們留下遐想空間,這些空間需要鑒賞者通過遐想去豐富和發展,使鑒賞者的形象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培養與提升。美術鑒賞與美術創作都是一個藝術創造的過程,也是培養鑒賞者創造力的過程。 故在高校開設美術課程顯得尤為重要,培養和提高創造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尤其在美術鑒賞過程中對作品的色彩、比例、空間、節奏等視覺思維的訓練與培養,能積極幫助學生開拓視野,豐富空間想象力。
二、提高美術鑒賞能力對學生的好處
1.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擴散性思維
在人們習慣的觀念中,感知覺與思維在人的認識中始終處于前后兩個不同階段.雖然我們知道感知覺作為認識的初級階段很重要,不可缺少,但這只是低級的。只有創造概念、進行知識的累積、聯系、區別和推理等.才是大腦中高級的認識活動。通過美術鑒賞課所進行的這種審美活動,可以提高我們的感知能力。奮道夫·阿恩海姆經過大量試驗和研究后認為,感知與思維是人類完整精神體系的存在,將其分裂和孤立是不妥的。從思維的角度講,它既包含抽象思維,也存在直覺思維,而直覺能力的訓練也依賴于美術教育,所以阿恩海姆將藝術定位為“視覺思維”,從而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到美術鑒賞教育在思維訓練中的積極意義。比如,在學生需要創造性地解決其他學科問題的情境中,美術的思維方式和方法(整體一局部一整體)可以啟迪他們的智蔥。
與此同時,這種美術的思維方式和方法是具有創造性的。美術作品可以使學生加強對外界關系模式的把握能力以及對宏觀世界的掌控能力,也可以使學生增強脫離具體感覺對象,在頭腦中展示多維度關系模式,進行全方位思考的能力,進而獲得創造的契機。阿思海姆說:`一旦我們認識到創造性思維在任何一個認識領域都是知覺思維,藝術在普遍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便會變得十分明顯。對知覺思維能力的最有效的培育是由藝術創作家提供的。”也就是說,學生可以通過欣賞美術作品得到藝術家的幫助—因為藝術家在展示如何組織一個視覺式樣方面都專家;并且他們了解形式的多樣性變化,以及創造這些多樣性形式的技巧,他們具有培養想象力的手段;他們習慣于將復雜的東西視覺化,也喜歡以視覺形象來構想現象和問題。[2]
2.有助于完善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
高校開設公共美術鑒賞課程,出發點不在提高學生在美術學科的專業技能本身,而在于這不僅能提高他們理解與欣賞周圍社會的能力,而且能促進他們學會如何通過視覺形象進行自我表達,與別人進行交流;并且,美術作品所提供的非詞語的交流形式,可以強化他們觀念與情緒的表達。這對于純粹使用文字進行表達交流的大學生來說無疑增加了他們的形象語言表達能力,從科學角度來說,可以有效的增加大學生在藝術方面的大腦開發,對于人的大腦兩半球的平衡開發至關重要。與此同時,學生的表達方式增加,變得更多元化,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僅僅只是依靠肢體、語言進行交流,還可以通過繪畫、攝影等其他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結語
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國家的發展和建設需要有審美能力、創新能力、發散思維的人才。我們美術工作者必須按照國家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教育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促使學生全面和健康發展。這樣我們才能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造就出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并存與自由和諧發展的優秀人才,為中國的教育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l]陳洛加.美術鑒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顧平.美術教育學導論[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