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索氏曾針對一些惡意詆毀攻擊說過這樣的話:“我始終認為:歌曲復雜或是簡單,并不是最重要的,終究不是因此才受人喜歡。只有當人們在歌曲里尋找自己生活的伴旅,自己思想和心中的伴侶,這樣的歌就會受人歡迎。”論文發表:《藝術百家》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藝術百家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藝術百家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藝術百家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關鍵詞:音樂教學,電影音樂,藝術制作
除了在歌曲創作方面卓越的才華外,電影音樂創作也是索氏音樂生涯中的重要部分。編寫電影音樂早在30年代就已經是他的創作重點,直至晚年他共創作了40多部電影音樂。其中著名的有《海闊天空》、《拳擊大王》、《迎向生活》、《世界冠軍》、《錦繡前程》、《美麗的一天》、《牧馬人之歌》、《甜蜜的女人》等。
索氏始終把創作和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經常演奏自己幾乎隨身攜帶的手風琴出現在工廠、農莊、軍隊、礦山,到處尋找開發新的音樂語言,創作了在本質上全新的音調與節奏,表達出快樂的城市對口唱的音樂語匯,俄羅斯手風琴演奏者以即興的技巧創作的俏皮的節奏,以及工人歌曲、軍人歌曲生動的,由衷的曲調,是前人不曾運用過的。這種植根于群眾的創作展現出無窮的活力,他的旋律也成為了俄羅斯民族音樂優秀的代表作。
索洛維約夫——謝多伊早期的歌曲真摯純樸,具有年輕人青春朝氣。戰爭期間的歌曲則流露出淡淡的憂傷,頗具俄羅斯傳統民族風格,戰后的創作轉向了開朗、樂觀、幽默,晚年的創作顯得深沉,成熟而感情細膩。在1952年版由音樂學家別爾南特編著的《蘇聯作曲家傳》中是這樣評價他的:
“索洛維約夫——謝多伊是杰出的,人們所愛戴的群眾歌曲和生活抒情浪漫曲的大師之一。正是在這兩種歌曲里最強烈地表現出作者的特性,他的卓越的曲調才能和微妙的幽默,表現出他善于創造鮮明和容易使人記憶的音樂形象。”
這位作曲家的全名是索洛維約夫·謝多伊·瓦西里·巴甫洛維奇,是蘇聯著名作曲家和音樂活動家,蘇聯人民藝術家(1967年),列寧文藝獎(1959年)和蘇聯國家文藝獎(1943、1947年)獲得者。曾擔任列寧格勒(即圣彼得堡)作曲家協會主席,最高蘇維埃代表,蘇聯作曲家協會理事會理事。
索氏于1907年4月25日生于一個掃園子工人的家庭里。1929~1931年就學于列寧格勒中央音樂專科學校的作曲系。后考入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在李亞查諾夫教授的作曲班學習,1935年畢業。
索氏在就學期間和畢業后曾創作過舞劇、音樂喜劇、交響詩、鋼琴協奏曲、歌劇、手風琴、小提琴及俄羅斯民族器樂曲等。但這些作品在眾多大師作曲家們的光環下顯得平常。于是他轉而專心于歌曲的創作并很快贏得了旋律大師的聲譽。
群眾歌曲的創作是索氏一生中為人類作出的卓越貢獻。他一生中共創作了近400首群眾歌曲。在30年代就以幾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嶄露頭角。讓他名聲鵲起的歌曲是《歡唱吧,我的手風琴》,而繼這首歌之后問世的《海港之夜》奠定了他成為旋律大師的基礎。
在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索氏的才華一發而不可收,創作了許多優秀的歌曲,其中代表作品有《水兵,你為什么發愁》、《當唱歌的時候》、《在陽光照耀的草地上》、《春天來到了我們的戰場》、《在卡瑪河那邊》等不僅在蘇聯而且傳遍世界的鼓舞反擊法西斯士氣的抒情歌曲和戰斗歌曲。
在全世界反法西斯和蘇聯衛國戰爭勝利之后,已具有名氣的索氏佳作不斷。流傳甚廣的有:《我們好久不在家》、《起飛的時候到了》、《請聽我說吧,好姑娘》、《小伙子趕車》、《同聯隊的朋友,你們如今在何方?》、《青年團員之歌》、《一里又一里》、《小海軍之歌》、《出發》等。到了1956年,他的巔峰之作《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問世使他的聲名和旋律傳遍了全世界每一個角落。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本是為文獻記錄片《在運動大會的日子里》所創作的4首插曲中的一首。影片放映后并沒引起反響,但由于年輕的節目制作人為這迷人的旋律所打動,經常在自己主持的電臺節目里播放,一經播出馬上得到人們的喜愛。1957年7月在莫斯科舉行的第6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這首歌曲獲得了歌曲創作賽的最高獎——金質獎章,于是被各國青年帶往世界各地,被譯成了多種語言到處傳唱,并被青年人用于表達愛情的特別語言,有成千上萬的青年男女在相互傳唱這首歌中幸福地在愛戀中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