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中國省域制造業價值鏈高度測量的研究對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基于信息熵的客觀性對中國省域制造業價值鏈地位的相關信息進行量化分析,針對中國8個區域的26個省級行政區的制造業展開實證研究,首先通過建立評價指標,構建評價模型并根據信息熵來計算各指標權重,然后對中國制造業的省域價值鏈高度進行測度與分析,最后對影響制造業價值鏈高度的指標進行回歸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全國制造業水平差異顯著,各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據此提出增強創新能力、注重品牌影響力、引進高級人才、結合“引進來”與“走出去”、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等建議。
關鍵詞:制造業;價值鏈地位;信息熵
1 引言
制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一直以來都受到國家的重視,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制造業發展面臨著新挑戰。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而中部六省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二梯隊,在中國地域分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制造業價值鏈管理的關鍵在于實現價值鏈上各環節之間信息的有效傳遞,本研究利用信息熵的客觀性對信息進行量化分析,就中國26個省級行政區以及中部地區的制造業價值鏈地位進行實證研究,對促進我國建立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信息熵在制造業價值鏈中的運用被越來越多的學者研究。傅為忠等[1]基于AHP—信息熵通過建立耦聯評價模型對2006—2015年我國高技術服務業與裝備制造業的產業融合度進行測度;曲小瑜等[2]利用最大信息熵原理與投影尋蹤耦合模型對制造業環境技術創新能力做出評價;劉春霞等[3]以信息熵作為測度產業結構均衡程度的指標,將其運用于我國制造業結構時空演變特征的實證研究。近年來,關于中國制造業價值鏈地位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全球角度來進行的。李新瑜[4]指出,在制造業的全球價值鏈中,中國制造普遍處于低端環節,而研發設計、核心部件、銷售及渠道建設等高附加值環節則被跨國公司牢牢控制;李新寧[5]研究得出,東部地區依靠產業升級和國內價值鏈的構建提高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而中西部地區借助于承接產業轉移逐漸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高運勝等[6]研究了垂直專業化分工體系下,中國無論是勞動資源密集、資本密集還是技術密集行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均快速提升,且技術密集行業逐漸接近發達國家,但總體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
從構建并研究制造業價值鏈的不同測度指標來看。姚戰琪[7]從提高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增加國內生產性服務中間投入、提升勞動生產率等渠道研究制造業服務化對中國制造業參與全球價值鏈的影響;甄延臨等[8]從區域內產業的組織層面、空間層面、產品和服務層面等角度來研究城市群內價值鏈空間配置;黃瓊等[9]研究了人力資本、技術創新、制度環境、政府公共服務水平對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地位攀升起到顯著的促進作用,對外開放與物質資本水平為負向影響;楊仁發等[10]研究外商直接投資約束對產業集聚作用于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地位提升內在機理的影響;岳孜[11]從創新政策、科研投入、“互聯網+”以及培養人才方面提出中國制造業智能化發展的政策性建議;周彩紅[12]研究了FDI、國際貿易、技術創新、國際分工等因素對長三角制造業發展的影響;Aitziber Elola[13]主要研究了集群內部和區域內部的力量以及制度和技術變革的作用如何影響全球價值鏈的行業結構和治理模式;Kexin Bi[14]從研發風險、制造風險和營銷風險3個角度對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環境下的低碳技術創新風險進行了評價;Fucai Lu[15]研究了內部技術創新能力和外部聯系對中國汽車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地位的影響。
大量文獻采用不同測度方法對制造業價值鏈地位進行研究。潘秋晨[16]運用GMM方法,實證考察了GVC嵌入對中國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影響機制;牛建國等[17]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和Malmquist全要素生產率指數模型,實證研究領導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研發設計以及品牌營銷效率的升級趨勢;劉勝等[18]運用雙重差分法探討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對制造業企業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的影響;呂文晶等[19]采用探索性單案例研究方法,剖析了海爾COSMOPlat的智能制造模式及其在全球價值鏈升級的動態機理與具體升級路徑;Kexin Bi[20]基于因子分析和DEA-Tobit兩階段法,分析了全球價值鏈下低碳技術創新績效對中國制造業地位的影響;歐陽嘉原等[21]基于TiVA數據庫,采用KPWW方法測算并比較分析了中國制造業總體的全球價值鏈參與程度和參與地位;Szalavetz[22]利用10個汽車行業參與者的深度訪談數據集中探討了制造子公司和主導公司在數字技術應用和影響方面的差異。
以往文獻基于不同的測量指標,大多采用面板數據、投入產出表等測度方法對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進行實證研究,但是對中國各省域的制造業價值鏈地位展開研究,并且將信息熵運用于中國制造業價值鏈地位測度方法的研究少之又少。不同于以上文獻,本研究的創新點在于基于信息熵的客觀性對中國省域制造業價值鏈地位的相關信息進行量化分析,提高測量的準確度,針對中國26個省級行政區以及中部六省的制造業進行實證研究。首先,建立評價指標,構建評價模型,并根據信息熵來計算各指標權重;其次,對中國以及中部省區制造業的區域高度價值鏈高度進行測度與分析;最后,對影響制造業價值鏈高度的指標進行回歸實證分析。本研究為政府制定中國省域制造業的相關發展政策以及決策提供了參考依據。
推薦閱讀:審稿錄用快的科技核心期刊如何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