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不應當把計算機專家或大學老師自己的學習經歷照搬到廣大業余初學者身上。不能說自己學過什么就要求別人也要學什么,自己怎么學的也要求別人怎么學。我們要為初學者考慮,替他們找出一套事半功倍的有效學習方法,使他們能輕松自如、興趣盎然地進入計算機應用的大門。不要難倒他們,更不要嚇跑他們。
一、當前計算機普及的形勢
現在在全國范圍內已掀起波瀾壯闊的第三次全國計算機普及高潮。為了更深刻地認識這一高潮的特點,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我國計算機普及的歷程。
我國計算機普及教育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那以前,就全國范圍來說,基本上談不上計算機普及教育,只有少數科研部門進行計算機的應用開發,在大學的非計算機專業基本上都沒有開設計算機課程。使用計算機,只是少數專家的事情。
80年代出現第一次計算機普及高潮
80年代初在我國掀起了第一次計算機普及高潮,1981年,中央電視臺、中國電子學會計算機普及委員會和中央電大聯合舉辦計算機知識普及講座,由我向全國講授BASIC語言,當年收看人數超過100萬人,次年起年年重播,收看人數超過300萬人。在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國度里掀起這樣規模壯闊的群眾性的普及計算機知識的活動,不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都是一件具有深遠意義的大事。
在第一次計算機普及高潮中,普及的對象主要是以下三種人;(1) 大學中非計算機專業的師生; (2) 部分在職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3) 大城市中的部分中學生。普及的內容偏重于計算機知識,尤其是計算機高級語言。通過十年的努力,己經在大學的所有專業普遍開設了計算機課程,結束了大學畢業生仍然屬于“計算機盲”的歷史。大家取得如下共識:計算機知識是當代知識分子知識結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當時的條件,普及的內容主要是計算機高級語言。
90年代出現第二次計算機普及高潮
從90年代初,在我國掀起了全國性的第二次計算機普及高潮。如果說第一次高潮的普及對象主要是具有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知識分子,那末第二次高潮的對象已擴展到廣大公務人員、企業管理人員以及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一般知識分子,包括所有機關、團體、學校、企業中的人員。涉及的對象范圍比第一次計算機普及高潮廣泛得多。這次普及帶有職業和崗位的特點,應用計算機的能力成為人們求職的重要條件,各地各部門都制定了對工作人員在晉升職務、職稱和工作考核中在計算機方面的要求,并要求通過相應的計算機等級考試。普及的內容主要是文字處理以及常用的一些應用軟件。
經過第二次計算機普及高潮,我們在計算機應用領域縮小了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對這十年在計算機普及方面的成果應當有足夠估計。
新世紀初出現新的計算機普及高潮
剛剛進入21世紀,人們已經清楚地看到在我國己開始出現了一次新的計算機普及高潮。這次高潮的普及的對象是一切有文化的人。
下面舉幾件重大的事情∶
(1)根據教育部的規劃,在21世紀的前10年,將分三步在全國中小學中普及信息技術課程,即∶2001年前全國所有高中都要開設信息技術課程,2005年前全國所有初中都要開設信息技術課程,2010年前全國所有小學都要開設信息技術課程。應當說,這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大事。以后凡是受過義務教育的人都有初步的計算機知識和初步使用計算機的能力。
(2)全國總工會決定在全國職工中普及計算機應用。爭取在3年內在全國2.4億職工中,至少有50%掌握計算機知識,提高職工自主擇業和崗位競爭能力。
(3) 全國高校的計算機基礎教育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大學生應用計算機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新世紀中,大學的計算機教育將再上一個新臺階。
(4) 全國所有領域將全面普及計算機的應用,所有公務人員和在職干部都要學習計算機知識和掌握計算機的應用。
在這次高潮中,學習計算機的切入點將是網絡應用。
三次普及高潮,一浪高過一浪,學習計算機的人數成指數增長。如果在第一次普及高潮中學習計算機知識的人數以百萬計的話,那末,在第二次普及高潮中學習計算機知識的人以千萬計,在第三次普及高潮中學習計算機知識的人數以億計。
這樣規模的群眾性學習計算機活動,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而且在世界上也是一件影響深遠的大事。這是一次難得的機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這是我們當前開展工作的外部環境和有利條件。
面對這一大好形勢,我們應當怎么辦?我認為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搞好規劃。制訂出既先進又可行的向各部分人普及計算機的規劃。
落實措施。必須有落實的措施和政策,否則規劃就會落空。
建立隊伍。要建立一支數量巨大的、強有力計算機普及隊伍。
改變觀念。要改變不利于計算機普及的某些傳統觀念。
二、計算機普及教育中的誤區
這個問題講的就是改變觀念的問題。
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嚴重任務是∶怎樣使億萬群眾更容易更有效地進入計算機應用的大門。現在一方面形勢要求我們向億萬群眾普及計算機知識和應用,另一方面卻有不少人不敢學計算機,正在學計算機的初學者感到計算機難學。這就形成一個尖銳的矛盾,必須認真研究,加以解決。
在計算機普及教育中存在誤區
有的同志要求計算機的初學者學習計算機的工作原理,學習不同數制間的轉換,學習原碼、反碼和補碼,要他們背誦幾十條DOS命令,還要記住哪些是外部命令,哪些是內部命令。許多種考試都有數制轉換的考題,例如 1378.9876 的二進制形式是什么?其實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這些都是源于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原理》課。
現在大家都比較重視計算機普及工作了,許多計算機專家也投入了這項工作,發表了許多意見,這無疑是好事。但是光重視還不夠,還應該解決觀念的問題。我認為有些同志愿望是好的,但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混淆計算機專業和非計算機專業的區別、學校和社會的區別、計算機專業人員與計算機應用人員的區別。把計算機專業學習的要求和內容搬到非計算機專業,把學校的模式搬到社會,要求計算機應用人員也像計算機專業人員一樣系統學習許多理論課程。這些就造成一個誤區。這個問題不解決,將嚴重影響計算機的普及。
應當看到∶在從事計算機工作的隊伍中有兩部分人∶(1)從計算機專業畢業的計算機專門人才,占整個隊伍的比例不足10%,他們是理論研究、科研、專業教學、系統開發的骨干力量,是專業登山隊。(2)從非計算機專業畢業的計算機應用人才,占整個隊伍的90%以上,他們遍及各個領域,是計算機在各行各業中應用的主力軍。大部分應用軟件都是由非計算機專業畢業的計算機應用人才編寫的。對這部分人的作用決不可低估。顯然,這兩部分人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學習特點是不一樣的。
計算機教育的三個層次
就整個社會來說,計算機教育可分為三個層次:
(1)計算機入門教育。對象為原來基本上沒有接觸過計算機的人群。應當通過本層次的教育使他們初步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這實際上是計算機的啟蒙教育,即“掃盲” 教育,是面向全社會的。
(2)計算機技術教育。對象是那些用計算機作為工具處理各種任務的人們。例如工程人員利用計算機進行工程計算和工程制圖 ,教師利用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管理人員利用計算機進行數據管理,……。顯然,他們需要具有比第一層次更多更實用的知識。這個層次的特點是以應用為目的,以應用為出發點。
(3)計算機專業教育。對象是高等學校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研究生以及從事計算機研究開發的專業人員。他們需要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和最先進的開發技術。
通常把前兩個層次(計算機入門教育和計算機技術教育)統稱為計算機普及教育,以區別于計算機專業教育。它的對象是廣大非計算機專業的人群,他們占全體人員的95%以上。
顯然,對不同層次的教育,無論其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所用教材都各不相同,絕對不應混為一談,否則將事倍功半。
應該從應用入手
有人認為學計算機應當從學習原理入手,有一位讀者寫信給我說∶他很想學計算機知識,心想應從原理學起,就到書店買了一本《計算機原理》,結果愈學愈糊涂。我對他說∶你的路子錯了,對大多數人來說,學計算機不應從原理入手,而應從應用入手。
有的人認為∶現在是數字化時代,不懂得二進制怎么生存?而且學了二進制和數制轉換也沒有什么壞處。我想,沒有壞處的事多了,難道都要學嗎?問題在于怎樣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學習時間,使初學者容易入門。應該看到∶制造計算機的人和使用計算機的人所需要的知識是不同的。例如不能要求飛行員和設計飛機的人具有相同的知識結構,同樣不能要求開汽車的人先學習汽車的工作原理和構造。現在已經有了數字電視和數字相機,是不是也要求看電視的人和用數字相機的人先學習二進制原理呢?當然大學生學一點二進制知識是必要的,但對廣大公務員和老百姓就顯然是不必要的。
要多為初學者著想
有時在討論問題時,有些計算機專家和計算機專業的老師與搞計算機普及的老師看法往往不同,甚至談不到一塊去。有些計算機專家和計算機專業的老師比較多地強調水平、理論、系統知識,而從事計算機普及的老師則更多地強調對象的基礎、學習的規律、普及的特點。應該通過實踐,正確處理好普及與提高的關系,沒有普及就談不上提高,老百姓首先要的是“下里巴人”,而不是“陽春白雪”。 我們搞計算機普及的人不要怕別人指責我們“水平低”, 只要符合廣大群眾需要,我們就應當堅持,做出無私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