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從國內外成功的工學結合案例分析入手,分析了工程造價專業工學結合的主體、教學溝通、教學內容、教學場所、教學模式五個關鍵因素,提出了融五個關鍵因素于一體的“校企全程合作、造價過程導向、工學交替循環、系統仿真訓練的123人才培養模式”,探討了其構建及實施后對學生職業能力形成的特點。
[關 鍵 詞] 行動導向;造價過程;人才培養模式;職業能力
一、引言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雙重屬性和體系。它的發展必須符合經濟社會技術發展規律、人的素質發展規律、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高職教育在規模和數量上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如何不斷提高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如何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提升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顯得尤為關鍵。
中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寫明了要加強高校與企業的合作,深化高校社會服務的深度。因此,為了提高人才質量,我們必須優化結構、調整專業培養目標設置,強化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建立“雙師型”教學隊伍和高端的、與技術進步相匹配的培訓基地,從而從根本上改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教學手段。
二、國內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基于工學結合基礎的人才培養范式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引入中國的。其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1985年,主要表現為與國外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界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交流,以及“復制”國外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案。第二個階段,中國工業大學合作教育協會1991年4月建立,在上海的“工業大學合作教育研究小組”由協會列為關鍵主題教育教學研究,被教育委員會列為“八五”的教育科學規劃。產學研合作教育將探索黨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目標導向。第三個階段,1997年10月,將教育部發布的《關于開展“九五”產學研合作教育試點工作的通知》作為節點。產業、教育研究性被納入政府組織正式組織和計劃的試點項目。預示產學研合作辦學已被納入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教育教學改革總體規劃。在實踐中結合工作這些年,學習和研究在中國探索出了一些比較成功的模式。目前開展得比較普遍、發展得比較成熟的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5+1”模式、“學工交替”模式、雙定生模式、以企業為主的合作辦學模式等。
三、國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社會經濟條件對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
式有不同的見解和實踐。工學結合模式是國外職業教育一般采取的方式。比較知名和卓有成效的教育模式有德國的“雙元制”、英國“三明治教育”、美國的“合作教育”、澳大利亞的“TAFE(技術與繼續教育)”、加拿大的“CBE(能力教育)”和新加坡的“職業教育”。這些教育教學模式的目標和導向以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為主,將學生的課堂學習與生產實踐相耦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職業全面發展和能力提升。
這些成熟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大多是通過一套完整可行的校企合作開發程序進行課程開發的。通過校企課程開發,實現工學結合。通過面向企業的課程計劃和能力的持續發展,學習者可以創造類似于企業的培訓環境,也可以直接到企業獲得理論和實踐共同改進的實踐。通過在職業教育和學歷教育之間構建一座完善的立交橋,可以保障職業教育的可持續性。這種成熟的工學結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不僅具有高度的靈活性,而且具有開放性,滿足了社會在科技進步的現代化進程中對高端技術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加速產業技術的更新和換代。
四、工程造價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分析
工程造價專業高職教育培養目標是職業道德好、思想素質高、善于將工程圖紙轉化為工程量計算,并能在現場進行技術指導和管理的高端技術人才。要達到這個培養目標必須采用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該模式要涵蓋五個關鍵因素:主體因素(學生、教師、企業)、溝通因素(學校與企業、校內指導教師與企業技術大師、學生與老師)、教學內容因素(理論課、校內實踐、校外實踐)、場所因素(教室、校內實訓基地、造價現場)、教學模式因素(理論教學模式、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實踐教學模式)等。
主體因素是指:(1)學生是工作、學習耦合的行為和責任主體。只有明確了這一主體,才能更好地以學生為中心,滿足學生增長知識、積累經驗、提高實踐能力的內在要求,同時充分發揮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主動性。(2)從教育教學責任的角度來看,學校實施工學結合是一個重要課題。工作學習相結合的過程中,學校應加強行業和企業之間的聯系,增強社會用人單位的理解,及時反饋信息收集和分析學生在工作的過程中學習組合,改變教育教學的理念,提高“雙教師”的教師質量,推動專業調整和建設,完善人才培養模式。(3)從合作對象的角度來看,雇主是不可缺少的主體。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有義務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引導學校按照行業發展的要求培養技能型人才。它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辦學方向。
溝通因素:學校與企業、校內指導教師與企業技術大師、學生與教師,要形成有效的、便捷的溝通渠道,從而學校知道企業需求怎樣的人才、學校為企業技術發展提供支撐、解決實際問題、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學生、老師快速地學到、看到、了解到生產實際的各種工藝、機具、材料、技術的變化等。
推薦閱讀:工程造價論文文獻檢索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