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針對土木工程道橋方向實踐環節存在的一些問題,對標新工科建設需要,分析問題,并提出改革的方法,應對策略,提高實踐教學效果。
關鍵詞:新工科;教學改革;實踐教學
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國都作為旁觀者的存在,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的發明應用為標志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在開始階段我國也沒能時代步伐,但幸好國家堅持持續發展,目前逐步趕上了時代的號角。進入二十一世紀,國內實施“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網絡強國”等創新驅動發展;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進行,綜合國力競爭愈加激烈。社會技術經濟發展的新動力表現出‘四新’特點,即‘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1],新的工業特征需要新的工程技術作為支撐,從源頭上要求工程教育更新知識,因此可以說工程教育是產業發展的基礎性支撐,是競爭的核心。本著科技發展,教育先行,為響應國家戰略發展及適應時代發展大趨勢,支撐‘四新’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避免出現重大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牢牢掌握發展的主動權,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占據全球科技應用前沿制高點,在新科技經濟業態中占有主導地位,就需要培養大批新興工程科技人才,新工科建設的提出正是對這一發展需求的積極響應[2]。
新工科,是指工科高校為適應和引領新經濟發展的需要而對傳統的、現有的工科專業進行改造、升級以及適當超前設置的新生和新興工科專業[3],是基于國家戰略發展新需求、國際競爭新形勢、立德樹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國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突出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是新工科建設的主要目標。2016年在上海復旦大學高校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上正式提出“新工科”理念,經過2017年達成的“復旦共識”和在北京審議通過的“北京指南”以及2019年在天津大學啟動的“天大行動”, 各高校對新工科建設已達成高度共識[4]。從2018 年教育部認定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開始,各高校陸續進入了新工科建設階段。
土木工程專業與生產、工程建設結合緊密,所授專業課程是指導工程生產、建設的理論,按照新工科要求,學生應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及創新應用能力,以期達到新工科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勇于探索提升教育教學效果的革新辦法,以增強學生的理論應用及再創造能力。
二、土木工程路橋方向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土木工程專業路橋方向的專業核心課程開設的有:《橋涵水文》《交通工程學》《道路勘測設計》《路基路面工程》及《橋梁工程》等多門專業課[5],是學生提升專業認知、熏陶專業素養、培養專業思維的知識庫,通過課程的實踐環節鍛煉學生分析、解決工程應用問題的能力,為社會服務夯實業務基礎。
對照新形勢新工科要求,土木工程路橋方向創新實踐型人才培養還存在一些具體問題。
1.理論教學與工程實踐脫節
在教學形式、內容上,授課教師一般很重視知識理論講解的深度,注重課程理論的系統性和理論體系的完備性;授課教師所講的內容通常只是按照教學大綱依據教材填鴨式傳播知識,沒有重視理論的工程實際應用,未能起到對學生工程能力、素質的訓練與培養的作用,理論教學與工程實踐脫節,也造成學生不能很好的、全面的理解理論涵義。
2. 教材編寫注重理論,不便于應用
教材理論敘述性很強,沒有做到以工程實例闡述,部分教材甚至對于設計計算部分的章節也沒有例題或工程實例。各版本教材注重理論公式推導的全面性及敘述的系統性,不利于地方性二本學校的學生自學,及缺乏指導工程應用的實踐性。學生學習工程實踐性知識主要依賴于教師的講解,課后主動學習教材的熱情很低。
3. 實踐環節與教學環節不同步,學習效果較差
課程實踐環節有課程設計、實驗、實習、定崗實習和畢業設計等,其中課程設計是土木工程專業課非常好的實踐教學環節,設置的合理,能促成理論學習與課程實踐訓練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對于道路勘測設計、路基與路面工程課程實踐性很強,在課程理論教學完成后各設有1周實踐環節的課程設計。一般專業理論課程結束后,學生還有其他的課程如專業基礎課沒有結課,課程設計開始時間在理論課程結束2-3周后進行。從理論課程開課到課程設計開始約有3個月時間,學生在課程前期學的一些專業概念有不少已經有些模糊甚至遺忘,課程設計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及增強對理論運用能力的培養效果打了很大的折扣,遠沒有達到課程設計設置的目的。
三、路橋方向實踐教學改革探討
1.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增強理論課與實踐課之間的銜接
為適應新工科的要求,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深度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教學內容中注重理論推導的完善性,嚴謹性及條理性,與新工科對人才的需求的側重點不同,不利于實用型人才培養。因此基于新工科實用型人才、創新型人才的要求,應用型本科院校,要進一步優化課程結構,突出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實踐性及創新性引導。
本科課程一般教學安排都是先上理論課程,等理論課程結束后在學期期末的幾周時間里集中安排本學期所有的實踐課程,如課程設計、實驗、實習等。但這樣安排并沒有很好的兼顧到課程設計與理論課的銜接。課程設計就是課程理論在工程實踐中的應用,應該相互促進,相輔相成,課程設計中理論的應用能促進學生對理論的深入理解,有了對理論的深入、正確的理解后,學生對工程規范、理論知識的靈活應用就有了專業基礎,這是培養應用型新工科人才的重要模式,因此理論學習與實踐教學不能割裂開來,要采取合理的教學安排有機地將其融合在一起,協同開展教學、實踐。
2.豐富實踐課程教學模式
完善符合新工科理念和專業認證標準的培養方案,圍繞提升學生能力打造課程體系建設,并及時更新課程教學內容;與此同時,積極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除了積極引導學生參與企業生產,在生產實踐中學習,也請企業總工、技術骨干進入課堂,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解理論,著重講解理論聯系實踐的知識點,尤其在應用型課程設計環節請企業技術骨干進課堂,按照企業項目的形式組織課程設計,培養學生項目意識、工程意識,增強學生技術應用能力、技術創新能力。
推薦閱讀:土木專業哪個期刊出刊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