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guī)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yè),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鋼筋混凝土是由鋼筋和混凝土兩種材料結合成一體的結構材料。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由于鋼筋與混凝土之間存在著足夠的粘結力,這種粘結力,能保持到結構破壞時仍然不被破壞,結合鋼筋混凝土常見施工問題的原因,提出其加固方法。
關鍵詞:鋼筋混凝土;問題原因;加固方法
Abstract: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is the one structure material by the combination of steel and concrete two materials. Sufficient bond strength between steel bars and concrete in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this bond strength can be maintained to the structural damage, it is still not destroyed, combined with the common constructio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proposed reinforcement methods.
Key words: reinforced concrete;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reinforcement methods
中圖分類號:TU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3-0020-02
一、 鋼筋混凝土施工中常見問題及原因
1)斷面尺寸偏差、軸線偏差、表面平整度超限,產生的原因:看錯圖紙或圖紙有誤;施工測量放線有誤;模板支持不牢;混凝土澆筑時一次投料過多,澆筑高度超過規(guī)范規(guī)定,是模板走形;澆筑砼順序不對,造成模板傾斜;振搗時,過分振搗模板,使模板移位;預埋件固定不牢,位置放錯。2)結構表面損傷,缺棱掉角。產生原因:模板表面未涂隔離劑,表面未清理干凈;振搗不良,未振實;拆模時間過早。3)麻面、蜂窩、露筋、孔洞、內部不密實。產生原因:模板拼縫不嚴;模板未涂隔離劑;砼攪拌不均;鋼筋綁扎不牢,振搗使鋼筋移動。4)結構發(fā)生裂縫。產生原因:模板支撐不牢;拆模不當,引起開裂;養(yǎng)護不好;當日曝曬后突降雨;主筋位移嚴重偏離;設計不合理。5)砼凍害。產生原因:砼凝結后,尚未取得足夠的強度時受凍,產生漲裂;砼密實性差,孔隙多爾大,吸水后氣溫下降,水變成冰,體積膨脹,使砼破壞。6)砼碳化。產生原因:混凝土周圍介質的相對濕度、溫度、壓力、二氧化碳濃度的影響;施工中振搗與養(yǎng)護好壞的影響;水泥用量、水灰比、水泥品種的影響;集料品種、外加劑、粉煤灰摻量的影響;砼強度等級的影響。7)鋼筋銹蝕。產生原因:砼液相的ph值的影響,ph值小于4時,鋼筋銹蝕速度急劇加快;氯離子含量的影響,氯離子會破壞鋼筋表面的鈍化膜,是鋼筋銹蝕;砼密實度的影響;鋼筋的砼保護層厚度的影響;環(huán)境溫濕度的影響;干濕交替作用的影響;水泥品種的影響;大氣、水與土壤中鹽的滲透作用;凍融循環(huán)作用的影響。
二、施工技術中鋼筋混凝土加固方法
1、粘貼纖維增強塑料加固法。外貼纖維加固是用樹脂類膠結材料將纖維增強復合材料貼于被加固構件的受拉區(qū)域,使它與被加固截面共同工作,從而達到對結構構件補強加固及改善結構受力性能的目的。它要求被加固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得低于C15,且混凝土表面的正拉粘結強度不得低于1.5 MPa,除了具有粘貼鋼板相似的優(yōu)點外,還具有耐腐蝕、耐潮濕、幾乎不增加結構自重、耐用、維護費用較低等優(yōu)點,但需要專門的防火處理,適用于各種受力性質的混凝土結構構件和一般構筑物。
2、增加支承加固法。增設支點加固法是通過增設支承點,減少受彎構件的計算跨度,達到減少作用在被加固構件上的荷載效應,提高結構承載水平的目的。根據支承結構受力性能的不同分為剛性支點和彈性支點兩種加固方法。該法簡單可靠,但易損害建筑物的原貌和使用功能,并可能減小使用空間;適用于梁、板、析架、網架等結構的加固。
3、有粘結外包型鋼加固法。外包鋼加固是把型鋼或鋼板包于構件的四角或兩角的加固方法,采用該方法加固混凝土結構構件時,應采用環(huán)氧樹脂膠粘劑進行灌注,把型鋼與被加固構件粘結成一整體,以保證型鋼架和原構件形成一個整體共同受力。其特點是受力可靠、施工簡便、現場工作量較小,但用鋼量較大,且不宜在無防護的情況下用于60度以上高溫場所;適用于使用上不允許顯著增大原構件截面尺寸,但又要求大幅度提高其承載能力的混凝土結構加固。
4、粘貼鋼板加固法。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外部粘鋼加固是在構件承載力不足區(qū)段表面粘貼強度高的鋼板,使原有混凝土和鋼板作為一個新的整體共同受力,約束混凝上變形,提高了加固構件的剛度和抗裂度,有效發(fā)揮了粘貼鋼板的抗彎、抗剪、抗壓性能,且不會在混凝土中產生應力集中采用該方法加固時,要求被加固的混凝土結構構件,其現場實測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得低于C15,且混凝土表面的正拉粘結強度不得低于1.5 MPa,并且應將鋼板設計成僅承受軸向應力作用,鋼板表面應進行防銹蝕處理,表面防銹蝕材料對鋼板及膠粘劑無害。
5、加大截面加固法。在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受壓區(qū)加混凝土現澆層,增加截面有效高度,擴大截面面積,從而提高構件正截面抗彎,斜截面抗剪能力和截面剛度,起到加固補強的作用。加大截面加固法在設計構造方而必須解決好新加部分與原有部分的整體工作共同受力問題。試驗研究表明,加固結構在受力過程中結合面會出現拉、壓、彎、剪等各種復雜應力,其中關鍵是剪應力和拉應力。在彈性階段,結合面的剪應力和法向拉應力主要是靠結合面兩邊新舊混凝土的粘結強度承擔;開裂后及極限狀態(tài)下,則主要是通過貫穿結合面的錨固鋼筋或錨固螺栓所產生的被動剪切摩擦力傳遞。
6、預應力加固法。預應力加固法是采用外加預應力鋼拉桿或型鋼撐桿對結構或整體進行加固的方法,通過預應力的施加改變了原結構內力分布和應力水平,致使一般加固結構中所特有的應力應變滯后現象得以完全消除,因此后加部分和原結構能共同工作,結構的承載能力可顯著提高,并可減少結構的變形、裂縫寬度。預應力水平拉桿加固的混凝土受彎構件,由于預應力和新增外部荷載的共同作用,拉桿內產生軸向拉力,該力通過桿端錨固偏心地傳遞到構件上,在構件中產生偏心受壓作用,該作用克服了部分外荷載產生的彎矩,減少了外荷載效應,從而提高了構件的抗彎能力。同時,由于拉桿傳給構件的壓力作用,構件裂縫發(fā)展得以緩解、控制,斜截面抗剪承載力也隨之提高。由于水平提桿的作用,原構件的截面應力特征由受彎變成了偏心受壓,因此,加固后構件的承載力主要取決于壓彎狀態(tài)下原構件的承載力。
7、置換混凝土加固法。置換混凝土加固法是指對原有結構強度低,韌性差的構件材料用強度高,韌性好的混凝土材料置換的方法。該方法適用于承重構件受壓區(qū)混凝土強度偏低或有嚴重缺陷的局部加固。施工工藝簡單方便,上期短,占用空間小,不影響使用功能,而且造價比較低,經濟合理。采用本方法加固混凝土結構構件時,其非置換部分的原構件混凝土強度等級,按現場檢測結果不應低于該混凝土結構建造時規(guī)定的強度等級。置換用的混凝土強度等級應比原構件混凝土提高一級且不應低于C25混凝土的置換深度,板不應小于40mm,梁、柱采用人工澆筑時,不應小于60mm,采用噴射法施工時,不應小于50mm,置換長度應根據混凝土強度和缺陷的檢測及驗算結果確定,但對非全長置換的隋況其兩端應分別延伸不應小于100 mm。置換部分應位于構件受壓區(qū)內,且應根據受力方向將有缺陷混凝土剔除,剔除位置應在沿構件整個寬度的一側或對稱的兩側,不得僅剔除截面的一隅。
三、結束語
鋼筋混凝土在建筑施工中廣泛的應用著,作為一種建筑材料,都有它的優(yōu)缺點 ,設計與施工人員針對這一點,應充分利用其優(yōu)點,克服或消除其缺點,使鋼筋混凝土結構,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