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土地資源管理論文發表了農村土地資源管理中的問題和管理意義,農村土地是農業發展的基本條件,如何才能提高農村土地開發的利用率了?論文給出了幾點保護土地資源古今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手段,總結了農村土地開發管理的意義,加大土地開發的利用效率。
關鍵詞:土地資源管理論文投稿,農村土地開發,管理模式,經濟發展
在我國經濟大發展的背景下,土地作為不可再生的資源留給開發用的土地越來越少,因此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的開發土地是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農村土地資源存在的問題
(一)人與土地之間的矛盾。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跨越式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隨之而來的是傳統的農業耕種模式已經無法滿足農民對高質量生活的追求,大量農民放棄土地耕種進城務工,農村大量耕地被閑置或者是部分農民繼續采用傳統的耕種模式進行耕種。這種現象的出現就是因為傳統耕種模式無法給農民帶來好的收益,而土地開發需要大量的資金,而且見效慢,農民對土地投入缺乏信心。大量土地閑置,無法被利用,不單是對資源的浪費,也是一些社會問題產生的根源。
(二)經濟發展對農村土地的影響。我國人口基數大,隨著人口的增長,我國人均耕地的數量逐年下降,這就形成了耕地尤其是優質耕地的匱乏,這就加劇了人們對優質耕地的需求。由于經濟大發展,工業用地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加,城市工業用地的儲備數量根本無法滿足工業用地的增加量,這個時候只能瞄準農村土地。有些地方政府為了滿足當地經濟發展,把大量的農村土地變更為工業用地甚至是建設用地,失地農民增加,如何安排這些失地農民的生活就成了關鍵問題。土地補償金只能滿足農民一時的生活之需,政府沒能建立起對失地農民的有效保障機制,這些也會產生一定的社會問題。
(三)農村耕地質量下降。隨著工業化的進程越來越快,工業污染的情況越來越厲害。工廠的廢水、廢物、廢氣對耕地的污染逐年增加。雖然國家制定了嚴格的環保政策,對污染的懲處力度逐年加大,但是還是有一些企業在偷排偷放,甚至將污染物沒有進行任何處理直接排放到地下、河流當中,這些現象嚴重地影響了水質和耕地的質量,單位面積耕地產量降低。農民在耕種過程中為了提高產量,大量使用農藥化肥,造成土壤板結,農作物農藥殘留增加,最終造成增產不增收。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有效的農村土地開發管理模式建立至關重要,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農村土地開發管理的意義
(一)經濟社會發展對土地開發管理提出新的要求。目前,我國經濟正處在快速發展的階段,工業用地及建筑用地的需求大量增加,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占用部分農村耕地。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依然處在快速期,對土地的需求量依然會增加,這就會出現耕地數量減少,勢必對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產生影響。此時要加快農村土地開發管理,對農田、道路、森林、水源、村莊規劃等進行綜合規劃治理,對鹽堿地、灘涂、荒地等沒有被利用起來的而且可以轉化成耕地的土地進行開發利用,這樣既有利于擴大種植面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又能滿足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土地需求的目的。這就給農村土地開發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壓力,只有改變傳統的土地開發管理模式才能滿足經濟發展對土地的需求。
(二)土地開發管理的內涵逐步豐富和外延不斷拓展。面對新經濟形勢下對土地需求的改變,農村土地開發管理工作應該從以前單純的耕種用地開發向現在的農業用地和建設用地綜合開發轉變。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在適用國家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優化城鄉建設用地的結構,拓展建設用地空間,盡量做到公共資源在城鄉能均衡配置、工業經營活動時需要的社會資源在城鄉之間流動,以達到提升農村土地使用權價值和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目的。農村土地開發的目的,從以前提升土地質量增加耕地面積的單一目的,向現在對基本農田保護、提高耕地的綜合經濟價值、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及生態環境保護的多重目的轉變。這一轉變可以促進城鄉共同發展,為農業現代化提供物質基礎,同時對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建設有促進作用。只有根據實際情況對不適用的農村土地開發管理模式進行調整并創新,才能滿足這些社會責任。
(三)農村土地開發管理模式對美麗鄉村建設的促進作用。雖然我國疆域遼闊,但能夠被我們開發利用的土地面積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土地面積上完成我國經濟規劃,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目標,就必須要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的經濟承載能力。在土地開發管理過程中,還應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改善人民的居住環境,這些都需要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生物種群等。同時,還要加大礦區被損毀土地復墾工作,增加耕種土地面積,把不能復墾的土地轉換土地性質,進入土地市場交易。這些都需要改革土地開發管理模式,利用高科技手段開展土地開發,加大土地開發的利用效率。
三、農村土地開發管理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一)耕地開發管理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耕地,作為農村土地重要的組成部分,承擔著糧食生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作用。隨著近些年土地收益的降低,農民失去了在土地上勞作的興趣而轉向到城市打工,有些農民把責任田轉包給其他人,甚至出現耕地荒蕪的狀況,這些都造成了極大的浪費。幾種新的土地使用模式的出現,杜絕了浪費,增加了農民的收入,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出了新的發展途徑。
1、土地流轉。土地流轉概念的提出,解決了農村耕地空置的問題,流轉土地的農民除了可以得到土地使用費用之外還可以在承包方的農田做工,賺取另外的收益。作為承包方,可以集中管理土地,根據市場需求調節種植產品,以達到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2、合作社模式。有些地方的農民,自主自發的組成各種形式的合作社,這種合作社的出現也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助力。合作社在農副產品種植、加工、運輸與銷售的各個環節以及農資產品等環節依據利益最大化的原則,減少了中間環節,節約了成本,提高了產品質量,增加了農副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最終大幅度地增加了農民收入。合作社的出現,也有利于打造當地農副產品的品牌,提高市場知名度,比如無錫陽山水蜜桃、贛南臍橙等品牌,這些品牌的品牌效應大幅度增加了農副產品的附加值,提高了當地農民的收入。
四、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新農村建設和城市化進程都進入到快速發展階段,對土地資源的需求量增大,只有對農村土地開發管理模式進行創新才能滿足我國經濟發展的需求,緩解人地矛盾,才能實現經濟發展與土地管理開發良性互動和相互促進,進一步加速經濟建設步伐。
主要參考文獻:
[1]王萬茂.中國土地管理制度:現狀、問題及改革[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
[2]薛濤,李文.安丘市提升農村土地開發整理水平初探[J].吉林國土資源,2010.5.
[3]王笑寒.農村土地開發整理工作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
作者:李冬梅 單位:吉林省遼源市龍山區工農鄉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
推薦閱讀:《西部資源》是由內蒙古國土資源廳主管,內蒙古國土資源信息院主辦的一個立足于內蒙古,反映西部各省(區)市資源開發、保護、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的綜合性彩印雙月刊,內容以土地、礦產資源為主,涵蓋測繪、森林、草原、環境、旅游、地理等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