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guī)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yè),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本文分析了對混凝土在建筑施工現場存在的質量問題,提出了建筑混凝土施工技術的要點與強化措施。
關鍵詞:建筑;混凝土;施工技術;控制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rete quality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site, and puts forward some key points and strengthen measures of the buildings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
Key words: construction;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ntrol
中圖分類號:TU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混凝土施工技術在建筑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是我國建筑行業(yè)技術研究工作者關注的主要課題之一。然而,建筑混凝土的質量控制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動態(tài)控制過程。
1 混凝土在建筑施工現場存在質量問題分析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混凝土施工是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也是最為特殊的環(huán)節(jié)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混凝土的整個生產過程都是在施工現場進行的。施工現場的多變性和復雜性導致混凝土的質量具有極大的不穩(wěn)定性,質量控制難度更大,施工技術的要求就更高。目前常見的混凝土質量通病包括以下幾種:
1.1 蜂窩。即由于配合比選取不當、原材料計量不準、攪拌不均勻、振搗不密實等原因造成的混凝土結構局部出現酥松、砂漿少、石子多、石子之間形成蜂窩狀空隙的現象。
1.2 麻面。即由于拆模時混凝土表面被破壞、混凝土失水過多、模板拼縫不嚴、局部漏漿、混凝土振搗不實、氣泡未排出等原因造成的混凝土表面出現缺漿和許多小凹坑、麻點,形成粗糙面的現象。
1.3 孔洞。即由于混凝土離析、砂漿分離、石子成堆、嚴重跑漿,且振搗不夠密實等原因造成混凝土結構內部形成較大空隙,且鋼筋外露的現象。
1.4 裂縫。即混凝土內形成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疑土夾層的現象,混凝土裂縫按其形成原因可以分為收縮裂縫、沉降裂縫、溫度應力引起的裂縫以及施工工藝引起的裂縫等。
2 建筑混凝土施工技術可控性分析
2.1 混凝土澆筑技術控制
混凝土澆筑是混凝土施工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一般來講,混凝土澆筑的流程如下:自然流淌、水平分層、斜向分段、持續(xù)推移、一次到頂等。混凝土澆筑之前必須進行充分的攪拌,在澆筑過程中絕對不能向混凝土中加水,如若混凝土不合格,必須將其退回攪拌站重新攪拌。混凝土必須在初凝前進行澆注,若在澆筑前出現初凝現象,必須將混凝土再進行一次強力攪拌,使其恢復流動性。若在澆筑前混凝土出現離析現象,也需重新攪拌后再實施澆筑。為了避免在澆筑過程中出現離析現象,須嚴格控制混凝土的自由傾落高度,一般不得超過兩米。為了防止施工裂縫的產生,須準確把握混凝土的分層厚度,將上下層澆筑時間間隔控制在初凝時間以內。另外,氣象溫度對混凝土施工的影響不容忽視,應避免在天氣變化較大時進行混凝土澆筑。
2.2 混凝土振搗技術控制
為了保證混凝土振搗的均勻性和全面性,須分別在混凝土的坡角、坡中間及坡頂三處進行三道振搗,振搗器的插入點應盡量均勻,以行列式等方式進行均勻移動,避免漏振。對混凝土拌合物進行振搗的方法主要有垂直振搗和斜向振搗兩種。垂直振搗,顧名思義是指振
搗棒與混凝土表面垂直振搗,斜向振搗是指振搗棒與混凝土表面呈 40~50 度角進行振搗。另外,為了使振搗達到預期的效果,振搗棒要快插慢拔,且須嚴格控制振搗棒插入混凝土的深度及振搗棒移動的間距。一般來講,將振搗棒插入混凝土的深度控制在 50 毫米以上,振搗棒移動的間距控制在400 毫米左右即可。振搗之后的混凝土在終凝前須對其表面進行兩次以上的抹平。
2.3 混凝土養(yǎng)護技術控制
水泥與水發(fā)生水化反應,便會使混凝土出現凝結和硬化現象。為了縮短混凝土硬化時間,必須采用必要的措施使水泥充分水化,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對澆筑后的混凝土灑水養(yǎng)護,使混凝土在一定時間內保持潤濕狀態(tài),避免因風吹、曝曬、寒冷、干燥等原因造成混凝土裂縫等問題。然而,現在的很多建筑工程都在拼命搶工期,以致忽略了混凝土養(yǎng)護這一關鍵環(huán)節(jié),混凝土質量難以得到保證。施工時的氣候溫度不同,養(yǎng)護開始的時間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講,若最高氣溫高于 25℃,應在混凝土澆筑完畢后的六小時內開始灑水養(yǎng)護;若最高氣溫低于 25℃,應在混凝土澆筑完畢后的十二小時內開始灑水養(yǎng)護。而對于干硬性混凝土,應在澆筑完畢后立即進行養(yǎng)護。不同品種的水泥所需要的灑水時間也不盡相同。普通硅酸鹽水泥和礦渣硅酸鹽水泥拌制的混凝土的灑水時間不應小于七天;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和粉煤灰硅酸鹽水泥攪拌的混凝土的灑水時間不應小于十四天。
2.4 混凝土裂縫控制技術
在建筑混凝土施工中,裂縫是最常出現的質量問題之一,究其原因,主要和施工人員、施工環(huán)境、技術手段及機械工具等因素有關。對于塑性收縮裂縫,一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控制:首先是施工人員在混凝土澆筑后進行及時的灑水養(yǎng)護,增加環(huán)境濕度;其次是在滿足和易性及可泵性的前提下盡量減小混凝土出機塌落度,降低砂率并嚴格控制骨料的含泥量。混凝土沉降裂縫主要是由混凝土不均勻沉降造成的,因此要預防沉降裂縫,必須要保證混凝土的均質性,必須實現高強度的攪拌和密實的振搗,避免漏振、離析等現象的發(fā)生,禁止向混凝土中隨意加水。另外,可以通過降低混凝士發(fā)熱量,降低混凝土澆筑溫度,避免混凝土吸收外部環(huán)境熱量等方法減少溫度應力裂縫發(fā)生的可能性。為此,一般在環(huán)境溫度較低的早上或晚上進行混凝土澆筑工作;運輸工具、泵送管路等常設置在陰涼處,避免暴曬,防止混凝土升溫;必要時可埋設冷卻水管,利用冷水為混凝土降溫;及時有效地進行混凝土養(yǎng)護,盡量長時間地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溫度和濕度,養(yǎng)護時間一般不少于十四天,以增強其抵抗外界應力的強度,抑制溫度裂縫的產生。控制施工工藝裂縫的方法有以下幾種:一是對模板施工的過程管理予以加強,以確保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夠的承載能力、剛度和穩(wěn)定性。在振搗過程中,派專人進行看模,防止松扣下沉現象發(fā)生,試塊強度達到設計允許值時方能拆模。二是加強對混凝土成品的保護。澆筑之后的混凝土在達到應有強度之前禁止上人。三是采用正確的振搗方式和適宜的振搗時間。應在混凝土的坡角、坡中間及坡頂三處進行三道振搗,振搗器的插入點應盡量均勻,以行列式等方式進行均勻移動,避免漏振。振搗棒要快插慢拔,振搗時間不宜過長也不宜過短,振搗時間過長,易導致浮漿現象;時間過短,混凝土不均勻。
2.5 混凝土強度控制技術
混凝土強度決定著建筑的整體強度、使用性能以及安全性能,是建筑工程質量達到國家相關檢驗標準的必檢指標。因此,在建筑混凝土的施工過程中必須嚴格控制強度指標,施工人員必須按照國家及地方相關標準的要求,并通過實驗合理確定配合比,以保證所配制的混
凝土符合質量要求,符合技術指標,符合施工要求。一旦發(fā)現不符合相關要求的混凝土,即漏配、少配或者錯配的混凝土均不允許入倉。另外,砂石的含水率對配合比也有一定影響,因此,在混凝土的實際生產過程當中還應該先對砂石含水率進行測定,并根據測定數據調整材料用量,提出符合要求的經濟合理的配合比。同時,現場施工人員還應加強對水泥、砂、石等原材料質量和強度的控制,一旦發(fā)現不符合相關標準或配級難以達到標準的水泥、砂、石,一定要及時制定調整方案,并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以確保對建筑整體強度的控制。
3 結語
混凝土施工技術在我國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的應用極為廣泛。混凝土施工技術的好壞直接決定著建筑的整體質量,影響著結構的安全和使用性能,是促進國內建筑行業(yè)施工技術全面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另外,在混凝土施工的整個過程中,各個工序之間既緊密聯(lián)系又互相影響,任何一個工序處理不當,都會影響混凝土施工的最終質量。因此,要嚴格控制建筑混凝土施工技術及施工質量,必須要根據建筑工程施工現場環(huán)境采用有效的措施,掌握施工過程中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技術要點及強化措施,從而有效控制施工的整體質量。
參考文獻:
[1]蓋衛(wèi)東主編.工程監(jiān)理最新數據手冊[M].化學工業(yè)出版社出版.
[2]強立明主編.建筑工程監(jiān)理實例教程[M].機械工業(yè)出版社出版.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建筑節(jié)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GB50411-2007).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