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臥龍湖濕地資源豐富、生態系統脆弱。通過開展生態旅游,能有效保護濕地生態系統、提高民眾環保意識和帶動社區全面發展。所以走生態旅游的發展道路是臥龍湖濕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在闡述發展生態旅游的內在要求和臥龍湖濕地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促其發展的四項“生態化”策略。
關鍵詞:臥龍湖; 濕地;生態旅游;策略
1 濕地與生態旅游
濕地作為地球上的三大生態系統之一,其價值超乎人們的想象。然而,近幾十年來,由于各種因素的破壞,濕地是全球最受威脅的生態系統之一。為了保護濕地,同時讓更多的人能夠享用濕地資源,濕地旅游走生態旅游的發展道路是唯一的選擇,這也是旅游業對社會、人類、地球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1.1 生態旅游內涵與特征
1.1.1 內涵
“生態旅游”一詞,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加以詮釋。目前國內關于生態旅游的定義高達70多種,但將它們集中歸納起來看,其基本內涵可表達為: 生態旅游是以生態學觀點和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針,以自然生態環境和相關文化區域為場所,為體驗、了解、認識、欣賞,研究自然和文化而開展的一種對環境負有真正保護責任的旅游活動,是專項旅游的一種形式。
1.1.2 特征
(1)保護性。與傳統旅游業一樣,生態旅游也會對旅游資源和旅游環境產生負面影響。但是,生態旅游是針對傳統旅游活動對旅游資源和環境的負面影響而提出的,保護性是它區別于傳統旅游的最大特點。
(2)專業性。生態旅游具有比較高的科學文化內涵,它要求旅游設施、旅游項目、旅游路線、旅游服務的設計和管理均要體現出很強的專業性,以使游客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回歸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滿足,啟發和提高游客熱愛和保護大自然的意識,進而自覺地保護旅游資源和環境。此外,專業性還體現在游客的旅游心理上。
(3)參與性。生態旅游的參與性主要體現在旅游者和社區參與兩方面。生態旅游可以讓旅游者親身體驗大自然的奧秘,從大自然中獲得知識和樂趣,從而更加熱愛大自然,有利于自然與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社區公眾的廣泛參與是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戰略成功的前提與保證。只有當地居民意識到自己能夠參與到旅游的各項開發、管理決策中,他們才會對旅游開發持積極態度。
1.2 濕地走生態旅游道路的意義
1.2.1 保護自然生態系統
濕地旅游走“生態化”發展道路對旅游活動的利益相關者和旅游開發、利用的全程均提出“保護性”的主旋律。“生態化”的發展道路要求濕地旅游的所有利益相關者, 都必須表現出對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意愿與行為, 并有顯著的保護效果。同時,目前我國很多濕地都面臨著濕地資源開發和社區經濟發展等多重壓力,由于開發與利用不當,往往對濕地形成毀滅性的破壞。濕地旅游的“生態化”道路不僅解決社區發展問題,更為重要的它將資源保護貫穿于開發利用的始終,實現了濕地資源的保護性開發。
1.2.2 增強民眾環保意識
生態旅游所強調的是傳統旅游所沒有充分重視的生態環境教育功能。作為濕地生態旅游的主要受益者之一的旅游者,在享受濕地生態系統的同時,可以充分了解更多的生態與環境知識, 引發旅游者對人與環境內外關系的進一步思考, 提高其環境保護意識。同時,隨著生態旅游的不斷發展,教育對象從旅游者迅速的發展至旅游開發商、決策者、管理者等, 從而使濕地的環境教育的受益面更大。此外,教育的手段已突破傳統的只靠旅游者用心去感應,現已發展為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藝術等手段展示自然,隨之呈現的教育效果也大大提高。
1.2.3 帶動社區全面發展
濕地生態旅游,同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動一樣,對旅游目的地而言都是一種經濟“注入”,都會對社會發展形成有效拉動。為了提高目的地的可進入性,社區政府要做好以道路建設為代表的先期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從而全面推動社區建設進入一個更快的非常規發展階段。此外,由于社區公眾的廣泛參與是濕地旅游可持續發展戰略成功的前提與保證,必將促使社區公眾在濕地發展生態旅游過程中,不僅獲得了就業機會、增加了收入,而且提高其環保意識、增加環保知識,使自身的素質得以提升。特別是濕地為了保證可持續發展,必然會限制居民單純消耗濕地資源這種“不經濟”生產方式,這樣發展生態旅游將成為社區一條更健康的發展道路。
2 臥龍湖濕地現狀分析
2.1 自然地理特征
臥龍湖是全省最大的內陸濕地,位于康平縣東關鎮境內,屬半人工半天然濕地。2001年經省政府批準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水禽棲息地和水生物資源為目的的湖泊型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區范圍達112平方公里,東西長9公里,南北寬13公里,是包括水面、沼澤、塘、濕草地、灘涂組成的內陸型天然濕地生態系統區域。1998年的調查顯示,湖區生物種群達到550多種,有水生植物48種、浮游植物154種、魚類39種、鳥類141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5種、二級重點保護鳥類19種。臥龍湖位生態系統敏感脆弱,是國家一級生態敏感帶,與一般濕地相比,它的生態功能尤為重要。同時,臥龍湖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它是抵御科爾沁沙地南侵和防風固沙的重要屏障,對于改善遼西北沙化地區的干旱氣候、凈化環境、補充地下水和調解水生態循環起到重要的作用。
2.2 濕地變化及原因分析
從圖1中可以看出,近幾年臥龍湖濕地的湖泊水面和沼澤具有明顯的減少趨勢,而耕地、草地則具有較明顯的增加趨勢。廣闊的湖面和沼澤草甸為多種多樣的動、植物提供了棲息、繁殖、停歇等場所,是生態環境良性發展的基礎。但是,2000年后,臥龍湖濕地面積加速縮小,濕生植被逐漸被旱生植被代替,沼澤草甸呈現了明顯的退化趨勢,出現了逆向演替現象。耕地面積的增加嚴重加劇了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農藥化肥的使用造成濕地水污染這都說明了臥龍湖濕地處于嚴重退化狀態。
造成臥龍湖濕地這種劇烈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高溫少雨是導致臥龍湖干涸的重要自然因素外,人為的不當利用對臥龍湖形成了致命破壞。首先,從 1994 年~2000 年,沈陽希貴集團先后在臥龍湖周圍修筑了10m寬38km長的封閉堤壩,在外圍還有一道綿延55km長的環湖公路。為發展旅游業,建設了碼頭、湖內堤壩、湖心島,分割了完整的生態系統,阻斷了入湖的水道,這一切不合理的開發加速了濕地退化。此外,不科學的農業生產方式違背了濕地生態系統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規律,最終導致土地沙化。東西馬蓮河是臥龍湖濕地的主要補給水源,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人們攔截了臥龍湖的補給水源,發展經濟價值較大的水稻生產,因此奪走了臥龍湖的大部分水量。人們大面積圍墾臥龍湖周邊的土地,進行高密度種植,這樣導致土壤潛在生產力降低。土壤的含水量、有機質和其它養分含量均呈下降。
3 臥龍湖濕地旅游的“生態化”策略
3.1 規劃生態旅游區,合理策劃旅游線路
3.1.1 規劃濕地生態旅游區
根據臥龍湖濕地的實際情況,把其空間劃分為三個生態旅游區:核心生態保護區、緩沖游覽區和密集游覽區。
核心生態區為生態敏感區,應盡量避免人為干擾,實行全封閉保護,僅供科研人員使用。核心生態保護區的面積應該滿足主要保護物種的最小棲息面積。緩沖游覽區主要功能是隔開核心生態區和密集游覽區,用以緩解旅游活動對核心生態區的影響。緩沖游覽區一般只進行一些與核心生態區活動相符的活動,主要包括研究、環境教育和培訓,或根據經營管理的需要所進行的其他有益的活動。緩沖游覽區的邊界由重點資源保護區邊界與旅游經濟效益所能允許的面積的最大邊界間的距離決定。區內可供游覽,但嚴格控制游客數量。在區域內可設置一些隱蔽觀賞設施,但對設施的選址、設計均提出較為嚴格的要求。密集游覽區為主要旅游活動區,游人活動集中,應采取有效措施保證人類活動對濕地生物的威脅最小。一些觀賞小道可設置在耕地周圍,保證濕地生物不受驚擾。
3.1.2 確定生態旅游線路
濕地旅游區內道路建設是生境破壞的主要原因。為了保證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連續性,應控制旅游道路的建設,包括陸路和葦地水道。在核心生態區內禁止修建旅游小路。在緩沖游覽區,相鄰兩條小路間的面積應滿足該區域禽類的最小巢居面積,小路間最好不形成閉合區域,且應沿核心生態區呈放射狀延伸。在密集游覽區,為了減小旅游活動對區內物種的影響,旅游道路與鳥類活動間的最短距離以人類能夠接近而不干擾物種的最近距離為宜,數據須經生態考察獲得。此外,在蘆葦分布區,對區內生物的影響主要是水上活動。水道的規劃與旅游小道的規劃基本相同,同時控制水上活動規模。 本文由教育大論文下載中心WwW.JiaoYuDa.CoM整理
3.2 重視社區參與,惠及社區發展
臥龍湖濕地居民是濕地旅游發展的核心力量,他們既是濕地生態旅游積極的推動者,又是潛在的破壞者,因此沒有當地居民積極參與的生態旅游,其結果是注定要失敗的。總體而言,社區居民參與濕地開展生態旅游業有4個突出的優點:第一,從經濟方面看,社區的參與可使當地居民的生產方式由單純的資源消耗型(“耕田種地,三打一擼”,即靠湖水灌溉種地,在湖里打魚、打蒲草、打葦子,擼蒲黃)向資源可持續利用型轉變。第二,從旅游方面看,社區居民參與到旅游服務中,能夠渲染原汁原味的地方文化氛圍,從而提升濕地的吸引力。第三,從社會發展方面看, 社區通過參與臥龍湖濕地旅游,能提高居民文化水平 ,并能有效改善其所在社區的醫療、教育、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第四,從環境保護方面看,社區參與使居民了解到保護的價值,可壯大濕地保護力量。
社區參與臥龍湖濕地生態旅游的形式較為多元化。首先,社區居民通過參與旅游的規劃與開發工作形成對濕地旅游的參與。在規劃階段,通過農戶拜訪、村民會議等方式,聽取保護區居民的意見,并使他們了解生態旅游規劃及其進展情況。開發商和當地政府要保證與濕地居民一起制定開發計劃,而不能只把他們當成附庸品。其次,社區居民可參與濕地生態旅游的經營與管理工作。社區居民可以部分入股的方式聯合開辦小型的家庭旅館;可以以土地所有權的多少來參與社區旅游企業的經營;地方政府可以與金融企業聯手,為開辦旅游服務項目的居民提供一定數額的貸款和擔保;飯店或度假區公司可以向當地居民出售一部分股份參與利潤的分紅等,避免濕地旅館、餐館及紀念品的經營被外地企業所壟斷。同時,濕地管理部門及區內旅游企業應承諾給保護區居民優先的就業機會,并保證雇用當地居民達到一定比例。
3.3 增強環保意識,強化環境管理
臥龍湖濕地旅游若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通過各種途徑提高利益相關者的環保意識,以加強對濕地的環境管理工作。
3.3.1 對投資經營者的管理
旅游管理部門對旅游投資者的投資方案,一定要按國家和地方規定的環境技術標準和要求進行嚴格審查,包括對投資者的人數、產品開發數量要嚴格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在投資建設過程中和項目建成運營后,要不間斷地檢查、監督環保措施是否落實,確保環境管理工作到位。
3.3.2 對游客的管理
臥龍湖濕地生態旅游能否真正實施,達到預期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游客的生態環境意識和行為規范,所以對游客的管理工作不容忽視。對游客的教育與管理措施包括濕地旅游區內設立引導游客保護環境的各種設施, 包括各種宣傳媒介,如設立環境保護和衛生指示牌等,免費播放錄像片, 門票印出警示語句等; 同時,景區內還可制定一系列的處罰措施以加強對游客的約束。
3.3.3 對服務人員和當地居民的管理
應通過培訓、發送宣傳資料等形式增加服務人員和居民的環境保護知識, 提高服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水準和生態文明素質。對居留在濕地生態旅游地的居民要耐心宣傳國家有關環境保護的政策、法令, 讓他們了解哪些是違規違法行為, 杜絕墾荒、捕魚等活動,逐步改變其原有的生產方式。
3.4 嚴格控制游客量,合理甄選旅游者
臥龍湖濕地走“生態化”的發展道路,必然要求其對接待的游客數量有嚴格控制。由于濕地旅游資源的脆弱性和旅游設施的有限性,濕地開展的旅游活動規模一定要有所節制, 否則不但會破壞生態資源,還會使旅游接待質量得不到保證。所以,景區一定要制定合理的旅游承載量并在經營中對其進行有效管理。
濕地在保證旅游活動規模不超過旅游承載力的基礎上,還要對旅游者進行合理甄選。除了實現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臥龍湖開展生態旅游的主要目的外,增加人們的環境知識、提高公民環保意識,是臥龍湖濕地開展生態旅游的又一大功能。香港米埔濕地保護區的成功經驗對國人的啟示為,通過生態旅游開發,在濕地內對公眾,特別是中小學生開展環境教育,這樣不僅為濕地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更重要的是讓公眾了解其存在的價值,自覺地參與到濕地的保護工作中。所以,臥龍湖濕地和政府要把學生群體作為臥龍湖客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發揮其環境教育功能。
臥龍湖及周邊的生態環境現已遭到嚴重破壞,喪失了濕地的生態功能,干涸的湖底沙質土壤裸露形成新的沙塵源,直接對沈陽及遼寧中部城市群構成威脅。如此嚴峻的形勢迫使臥龍湖必須找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由于生態旅游既能實現對臥龍湖的保護,又能對其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因而成為了臥龍湖發展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