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雄安新區所在白洋淀流域地勢低洼,夏季降水集中,上游山區洪水源短流急,歷史上洪災頻發,同時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后防護京津、油田和鐵路安全的蓄滯洪區。多模式集合預估表明,全球極端暴雨洪澇的發生頻率將增加,對人類生命健康和城市運行 的負面作用加強;雄安屬氣候變化敏感地區,未來暴雨洪澇和上游山洪風險加大。而雄安新區建設中長期將處于社會重構期,人口結 構呈現流動狀態。結合新區建設特征,根據人口發展趨勢預測,本研究將社區分為三類,包括新建社區、重組社區以及建設者之家社 區。新建社區居民年齡層偏低,有單位組織支撐,風險適應能力強;重組社區以安置區形式被打破重組,人口趨于老齡化,是風險暴露 度最大的弱勢人群;建設者之家社區流動性強,組織相對分散,年齡結構利于災害救助,但缺乏當地防災知識。依據群體脆弱性、社區 組織性和設施防災性三個指標,采用AHP方法評估雄安新區未來社會重構期不同社區的暴雨洪澇風險脆弱性指數,結果顯示,新建 社區為0. 237 9,重組社區為0.483 4,建設者之家社區為0. 278 7。雄安新區韌性城市建設應當優先應對洪患,制定以暴雨洪澇災害 為核心的自然災害城市應急預案,根據各社區實際需要分類施策。要以法律形式強制制定社區防災計劃,災前將應災準備嵌入工程 計劃以提高事后城市恢復效率;災中及時啟動以弱勢人群為重點的防災聯絡網絡并發揮社區共助功能;在社區日常建設及災后恢復 過程中注重解決社區經濟與社會問題將有助于社區應災能力的綜合提升,由此全周期提高社區防災應災能力,確保新區安全。
關鍵詞:雄安新區;建設期;未來社區人口預測;脆弱性指數;防災體系
2017年4月,黨中央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新區規 劃綱要提出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 位”,即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建設成為高 水平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一 極、現代化經濟體系新引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 隨著雄安新區建設的全面展開,主體社區結構逐步成型, 城市經濟體量將迅速增加,人口密度和人員流動性增大, 需要高度關注氣候變化風險的社會調適。
按照社會學的定義,災害是程度遠高于集體緊張的范 疇。當社會體系中的眾多成員無法得到所期待的生活條 件,就會發生集體緊張[1:o災害發生時由于生命安全和財 產安全受到威脅,如果居住和飲食等基本生活條件喪失, 正常秩序遭受沖擊,會引發大規模集體緊張。按照發生 前、發生過程中和發生之后的時間序列,災害過程形成平 常期、警戒期、緊急期、恢復期到復興期的災害周期。與這 一災害過程相對應,應該建立中長期的應急體系應對緊急 災情并實現恢復和復興[2] o
城市應對氣候變化風險以及災后恢復能力被稱為城 市韌性,提高城市韌性是城市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的最終目 標。應對自然災害的城市韌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城市物 質系統韌性,指應對外部自然災害的非生物能力,物質系 統包括水、電、路、氣、房、訊等城市基礎設施以及水系、土 壤、植被、地形、地質等自然系統,是城市承受、復蘇和再造 的能力;二是社會組織韌性,即應對自然災害的社會能力。 社會組織韌性,指社區或更廣泛的社會組織應對及適應外 部變化乃至干預的能力,包括對沖擊的消解、自組織及應 對外部壓力的能力,也包括社區或組織中的個人適應、信 息溝通能力,經濟狀況、社會資本和社區能力等構成的能 力體系。社區是城市社會的基礎組織,是維護生活秩序的 包容性、綜合性組織。社區能力包括應對城市風險的學 習、自組織能力,社區居民的歸屬感、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 等,這些因素決定社區能否有效應對災害并在災后實現恢 復和再生。對于擔負特殊使命的雄安新區來說,建立災害 防御與應急體系是雄安新區構建城市安全體系的重要任務。
本文第一部分基于白洋淀流域降水與山洪特征以及 暴雨洪澇災情數據分析雄安新區歷史時期暴雨洪澇災害, 進而結合多模式集合氣候預測結果和孕災環境風險度等 級分布特征評估雄安新區暴雨洪澇氣候未來風險。第二 部分依據雄安新區的人口數量增長與空間產業特征,結合 雄安新區未來社區居民的組織性質、年齡結構、學歷層次、 身份職業等特征將未來社區劃分為三種類型。第三部分 依據群體脆弱性、社區組織性和設施防災性三個指標,采 用AHP方法評估雄安新區未來社會重構期不同社區的暴 雨洪澇風險脆弱性。第四部分按照社區類型分類提出事 前性恢復、過程性防災和結果性防災的全周期韌性社區建 設對策建議。
1問題與背景:雄安新區暴雨洪澇風險分析 與防范現狀
1.1雄安新區歷史時期暴雨洪澇災害
1.1.1雄安新區暴雨洪澇氣候特征
雄安新區地處海河流域大清河中游,位于太行山前冀 中平原中部、南拒馬河下游南岸,處在大清河水系沖積扇、 太行山麓平原向沖積平原的過渡帶。全境西北高東南略 低,海拔標高7~19 m,自然縱坡約千分之一左右,為緩傾 平原,地形開闊,水系密集,地勢低洼,山洪源短流急、預見 期短,歷史上是洪澇災害頻發之地。
雄安新區屬于大陸型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基于 1959年以來雄縣、容城、安新三個國家氣象站觀測資料統 計,新區年平均降水量480.8 mm,全年78%降水集中在6 ~9月,尤以7月最多;年降水量標準差159. 7 mm,降水量 最多年(868. 8 mm,1988 年)為最少年(254. 2 mm,1968 年)的3倍左右。平均年暴雨日數1.4d,最長連續降水日 數12 d( 1977年容城、安新),最大日降水量263.4 mm (1991年7月28日雄縣),最大連續降水量306. 7 mm (1963年安新)。2008 — 2017年區域氣象站降水資料統 計結果表明,新區東部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水量超過445 mm,相對其它區域偏多一成左右。
推薦閱讀:山東氣象部門的論文一般發表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