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畜牧業作為目前發展較好的產業之一,其發展主要以草原畜牧業為主,草原畜牧業的發展為經濟效益的提升奠定前提,國家也將發展重點偏向草原畜牧業,同時加大環境保護的關注力度,為牛、羊、馬等為代表的畜牧提供較好的生長環境,優良的生態環境不僅能有效預防自然災害,而且能有效保障人類生存。該文在結合草原畜牧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分析畜牧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明確生態環境保護對促進畜牧業發展的重要意義,期使能為促進草原畜牧業的長久發展提出實質性意見。
關鍵詞:草原畜牧業;新時期;生態環境保護
《三峽生態環境監測》是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新廣出審〔2016〕29 號)、重慶市文化委員會(渝文委行管〔2016〕35 號)批準,由長江師范學院主管、長江師范學院、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生態學、環境科學學術刊物。
0 引言
近年,市場經濟前進的步伐在不斷推進,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逐漸引起國家的重視,國家以及相關部門不斷加大其關注力度,國家出臺相關政策不斷推進畜牧業與生態環境共同發展,此外,畜牧業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其發展離不開農業發展的推動,不僅作為經濟發展的前提,也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就目前經濟發展模式來分析,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工作,不僅有益于環境發展,而且能有效推進草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為確保草原畜牧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發展趨勢穩定,需要制定發展的具體措施,以此促進其良性發展。
1 重要性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促使草原畜牧業長遠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草原畜牧業作為農業發展的關鍵產業,在其發展過程中,要始終遵循畜牧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同步進行的原則,畜牧業的發展是建立在生態環境良好的基礎之上,生態環境保護需要畜牧業大力支持,此外,以牛羊為代表的畜牧,在養殖中離不開生態環境,且畜牧業大多采取天然散養模式,生態環境得不到保障,牛羊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進而導致牛羊數量急劇減少,最終使得經濟效益無法得到保證,生態效益受到嚴重損害。草原畜牧業與生態環境保護是互利共存、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因此,草原畜牧業若要長久發展,必須充分理解二者間的關系,并予以重視。
2 現狀
2.1 草原畜牧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草原畜牧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密切相關,且草原畜牧的發展質量與生態環境保護效益呈現正相關關系。因此,要求在大力推進畜牧業發展的同時,不能忽略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要予以高度重視,落實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有效控制草原的承載力,不僅能保證牧草質量優良,而且使畜牧業發展處于正軌[1]。生態環境保護一旦出現問題,會導致一系列連鎖反應發生,首先草原生態系統會出現失衡現象,其次會出現草場退化以及沙漠化等現象,對牧草的正常生長造成影響,不利于畜牧養殖長期發展。因此,在草原畜牧業發展過程中,要始終將生態環境作為重點保護對象,將其擺在突出位置。
2.2 草原畜牧業與生態環境保護間存在的問題
草場面積充足是保證草原畜牧業正常發展的基本條件,畜牧業的發展要依賴草場數量以及質量,但就目前草原畜牧業的發展情況分析,草場的面積呈現逐年遞減趨勢,這種趨勢不利于草原畜牧業的長久發展,草場面積大范圍減少主要有2方面原因,第一,由于畜牧養殖者盲目擴大養殖規模,片面追求經濟效益提高,忽視草場實際承受能力,在養殖規模擴大的情況下,原有草場無法供應畜牧的數量,且草場開辟難度較大,最終出現草場面積逐漸較少且退化的局面;第二,由于草場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人員數量不足等導致草場面積減少,當生態環境出現問題,草場管理人員無法及時解決,最終便會導致草場環境持續惡化,面積不斷縮小。
草原承受能力超載現象也是制約草原畜牧業與生態環境保護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草原生態環境穩定不僅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而且能保證畜牧業生態效益穩定,但結合目前草場的生存數量分析,草原超載現象較為嚴重,且草原超載現象是由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人類對草原過度開發、旅游業過度滲透及牲畜過度養殖等,即使草原有一定的修復能力,但是不合理保護對草原再生能力造成破壞,仍無法阻止這一現象的發生。
3 有效措施
3.1 強化生態環境理念
為有效推動草原畜牧業與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對生態環境進行優化,凸顯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首要前提是在思想上對其形成正確認識,要樹立正確的生態環境保護觀念,運用科學思維,采取切有效的措施對草原規劃進行落實,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將其與草原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在一起,實現效益的雙向發展,此外,還應對國家開展的退牧還草等項目積極響應,采取科學的手段有效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操作的實效性,通過對其發展進行合理規劃,將畜牧業與經濟發展狀況有機結合,以此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共同推進[2]。此外,畜牧管理人員可以通過修建暖棚、對畜牧進行轉移等方式,有效緩解草場承載壓力,進而使草原生態系統的再生能力得到有效恢復。
3.2 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體系
目前草原生態環境現狀,對其采取適當保護措施已迫在眉睫,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措施之一是積極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為切實有效的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工作,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措施就是加強生態環境體系建設,對生態環境保護形成一個體系,在健全生態體系的基礎上,相關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實地勘察草原養殖現狀,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制度體系建設,在體系建設過程中,多采納專家提出的建議,并向其他示范管理地區學習,最后在有效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的基礎上,對監督機制進行完善。
3.3 爭取資金支持
為確保草原畜牧業與生態環境保護同步發展,不僅要形成正確的生態觀念,還要具備充足的資金支持,在堅持科學理念先行的基礎上,提出切實有效的措施對草原建設進行完善,因此,進行草原建設時,要將資金因素考慮其中,充分考慮所在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生態發展狀況,以此為前提進行建設,必要時要爭取政府的資金支持,適當的對其傳統生產經營理念進行扭轉,在與時代發展要求相符的情況下,采用先進的生產方式,對傳統放牧方式進行更新[3]。此外,還可以采用分類指導的方式有效提升草場治理效率,極大地提高人工草場的建設覆蓋面積,農牧局的相關管理人員也不能放松對其監督,要不定期的對其進行巡視檢查,確保采用科學的方式提升牧業發展水平,以此推動牲畜養殖與草原生態的協同發展。
4 結束語
草原畜牧業的發展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產業,在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受到關注的今天,更應樹立正確的草原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在環境保護問題上,政府與人民要保持同一立場,對國家提出的政策予以落實,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策略創新,并不斷加強草原建設保護力度,以此推動草原畜牧業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保護效益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寧發.新時期草原畜牧的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8,38(22):252.
[2]楊海榮,楊在榮,賈雨川.關于草原畜牧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探討與分析[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7,33(7):22.
[3]金花拉姆,卓瑪央宗.生態環境保護在牧區草原的建設研究[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7(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