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當前生態文明建設應用管理的新技術措施有哪些呢,有關當前生態文明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有哪些呢?同時有關現在新改革發展建設上的技巧有什么影響及作用呢?本文選自:《生態科學》,《生態科學》本刊主要刊登生態學及其各分支學科、相鄰或交叉學科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論文;同時接受對相關學科前沿和熱點問題有獨到見解和理論建樹的綜述論文(綜述第一作者應當具有中級以上職稱或博士學位,并且在該領域具有較高的學術造詣和深厚的理論功底)。
摘要:生態文明在文明的物質內容上雖然不能超越更不能拋棄工業文明,但是它卻可以利用工業文明的技術手段和創富能力去彌補工業文明自身的不足。生態文明既不反對技術進步和技術運用,更不反對經濟增長,甚至認為沒有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就不會有生態文明。
關鍵詞:生態文明,管理制度,論文投稿
一、臨滄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
1、生態基礎
2012年,國家批準臨滄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成為云南省首個創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的地級市。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建成農業產業化基地1789.9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了65%;共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區6個,自然保護區面積達25.66萬公頃,占全市國土面積的10.49%。
2、環境基礎
一是污染防治水平不斷提高。2012年,全市工業廢水排放量比“十一五”末減少17%,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76.56%,城鎮垃圾處理率和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85%和80%;全市主要河流、水庫水質全部符合地表水水環境功能區劃要求,與“十一五”末相比,全市水環境質量明顯好轉。二是資源利用方式逐步轉變。全市重點排污行業――制糖業在推行清潔生產、發展生態經濟、深化污染治理、落實節能減排上探索出了一條“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循環經濟發展道路,每年產生直接經濟效益約1.25億元,實現了制糖業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全程控制、污染治理向資源化利用、單一經濟效益向綜合效益”三個重大轉變,解決了占全市90%以上的工業廢水COD排放問題。三是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高。2012年全市8縣(區)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均保持在國家二級標準以上,全年空氣質量優良率為100%;臨滄市中心城區煙控區、噪達區覆蓋率分別達91.3%和80.26%。
3、制度基礎
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嶄新形態,是人類社會發展理念、發展路徑的重大進步。臨滄市地處祖國西南邊疆,由于工業經濟起步晚,環境污染小,空氣優,水質好,生態良,山青林茂,區域性原生態生產條件優越。
臨滄市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臨滄高原特色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關于加快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決定》、《關于建設森林臨滄的決定》和《關于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意見》等,為全市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二、臨滄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困境
1、自然條件的制約
局部地區生態系統脆弱,生態破壞依然突出。比如:臨滄耿馬縣92%的國土面積是山區,水土流失面積達30%,是臨滄市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縣之一,自然災害頻發,地質災害嚴重;人為不合理的干擾仍然存在,森林面積雖有所增加,但林分結構不合理,森林植被生態防護功能不足,生物入侵和有害生物嚴重,生物多樣性保護任務艱巨。
2、思想觀念的制約
對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的認識還不足,全民維護生態安全的家園意識、責任意識、危機意識不夠強。受傳統生活方式的影響,部分干部群眾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不足,生態觀念仍然較為淡薄。環境保護仍然以政府主導、以行政手段為主線,尚未轉化為企業和公眾的自覺行動。環保宣傳教育、生態創建意識、綠色消費理念和綠色創建活動力度還不夠,尚未形成全民自覺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
3、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的矛盾制約
全市經濟規模小、質量差、結構不合理,粗放型經濟仍占主導,資源環境代價過大,行業集約化程度不高,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制約因素多,經濟發展壓力大。隨著人口增長和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對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量增多,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持續加大。另一方面,環境保護投入不足,生態環境主要以自我修復和自我更新為主,環境治理落后于經濟發展。
4、其他制約因素
一是對各級政府保護和建設生態文明的考核機制體制不健全,過于看重對GDP的考核評價,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考核評價相對缺失。二是自然資源權屬不清、責任不明。相關資源產權制度的政策法規不配套,產權化制度與渠道不完善,產權市場化程度低,權屬與功能存在錯位。三是自然資源用途管理和監管不到位。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過低,沒有充分調動生產經營者保護和管理生態公益林的積極性。四是生態補償力度不足,補償領域窄、措施少,資源價格和現有補償標準不能客觀反映資源消耗和環境效益。五是生態環保管理體制機制尚未理順,生態環境形勢不容樂觀,部分區域生態較為脆弱,邊建設邊破壞的情況還不同程度存在。
三、推進臨滄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建議
1、避免對生態文明內涵理解的兩種誤區
一種誤區是將生態文明內涵僅僅停留在生態層面上。從理論上講,生態文明建設內容不僅包括生態建設,還應包括形成節約型消費模式、發展生態產業、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等多領域、多層次、多視角的建設內容。以生態市建設為例,生態立市只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第一步,第二步是通過生態立市確立戰略目標,利用生態建設成效和基礎,將生態立市逐漸轉向生態富市,在生態富市的基礎上推動全市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全面協調發展,如此才能真正實現生態強市。另一種誤區是將生態文明與工業文明作為對立矛盾的文明來理解。
2、樹立“生態立市、綠色崛起”發展理念
為使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深入人心,要盡快建立研究機構,研究和傳播生態文明理論,總結和推廣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充分發揮互聯網和志愿者隊伍的作用,曝光突出問題、征集意見建議、收集各類信息。在廣大農村(社區)開展環保講座,發綠色倡議,宣傳生態文明,樹立生態意識。通過廣播、電視、網絡、報刊、文藝活動等形式,將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和做法編排成各類文藝節目,在茶余飯后、農閑時節和傳統節日,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把生態保護與建設的理念宣傳到廣大群眾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