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水稻原產亞洲熱帶,在中國廣為栽種后,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按照不同的方法,水稻可以分為秈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我國科學家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文章發表在《農業工程學報》上,是農業生態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水稻高產,水稻施肥
水稻所結稻粒去殼后稱大米或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為食。大米的食用方法多種多樣,有米飯、米粥、米餅、米糕、米線米酒等。水稻除可食用外,還可以釀酒、制糖作工業原料,稻殼、稻稈也有很多用處。我國水稻主產區主要是東北地區、長江流域、珠江流域。水稻所結子實即稻谷,去殼后稱大米或米。屬于直接經濟作物。還是人類的主食。
1 水稻生育特點
我市屬于東北早熟單季稻作帶,生育期為110~160d,從形態和田間診斷角度可分四個時期:幼苗期(萌動、發芽、三葉期);分蘗期(始期、盛期、末期);穗分化期(長穗形:包括穗分化各期,拔節期,以及外觀看到劍葉膨鼓時的孕穗期);結實期即成熟期(開花期、乳熟期、臘熟期、黃熟期和完熟期)。
2 需肥規律
2.1 吸收量
水稻正常生長必須吸收各種營養元素。氮、磷、鉀是施肥的主要元素,每形成100kg產量吸氮2.1~2.4kg、磷0.9~1.3kg、鉀2.1~3.3kg,氮、磷、鉀比例為1:0.5:1~1.3;硅雖不是必需元素,但對水稻有重要作用,可以增強水稻的抗逆性,改善作物品質,水稻是吸硅最多的作物;水稻對鋅反應較敏感。
2.2 吸收率
在移栽到穗分化的營養生產中,鉀的吸收量較大,占吸鉀總量的31.0%~43.5%;氮次之,為26.9%~36.6%;磷較少,為15.8%~22.4%。幼穗分化到抽穗的生殖生長期,養分吸收量顯著增加,氮為47.2%~53.6%,磷為44.4%~50.9%,鉀的吸收已基本完成為56.6%~69%,這是水稻一生中吸肥最多的時期。
3 肥料施用量的確定
確定目標產量:目標產量一般是在前三年平均產量的基礎上增產10%。
土壤施肥量=(目標產量所需養分量-土壤養分供應量)/(肥料中有效養分含量×肥料利用率)
目標產量所需養分量=目標產量×單位產量的養分吸收量(水稻每1kg籽粒需N2.1~2.4kg、P2O50.9~1.3kg、K2O2.1~3.3kg)。
4 肥料施用技術
施肥是奪取水稻豐產栽培的主要環節之一。水稻的產量構成因素為667㎡穗數、每穗粒數、結實率和粒重,它們均是在不同發育時期形成的,各期施肥對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是不同的。因此,只有適時、適量分期施肥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施肥經驗是看天、看土、看苗分期施好基肥、蘗肥、穗肥和粒肥。
4.1 基肥
多以肥效穩長且含元素齊全的有機肥料為主,配合一定量的化學肥料。
作用: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狀,滿足水稻各生育期對各種肥料元素的基本需要,使稻苗扎根后能及時吸到肥料,促進早發。
用量:有機肥和磷肥全部于耕前施用,為使基肥及早發揮作用,逐步改為淺層施用,即在干耕上水后施用,靶田時將氮、鉀肥施入。一般667㎡施有機肥2000~3000kg、過磷酸鈣30~40kg、硫銨20~25kg、硫酸鉀8~10kg、硫酸鋅1kg。
4.2 返青肥
插秧后3~7d,追尿素4~5kg。
4.3 分蘗肥
分蘗期是單位面積上穗數的決定期,也是擴大稻苗營養體為形成壯稈大穗奠定基礎的時期,因此,分蘗肥要適時、適量,使之能在基肥釋放的配合下盡早地促進分蘗,以達到預期的穗數。同時,分蘗肥還有助于控制無效分蘗,提高成穗率,防止穗分化或拔節之前氮素過剩。從栽插到分蘗停止一般有35~40d,但并不是在這個時期內出生的分蘗都有效。
高產栽培條件下,稻的有效分期較短,從栽秧算起只有20d左右,在早春氣溫較低情況下可延長到25d左右,在高溫和帶土移栽情況下只有15d,且早出生的分蘗成穗率高、穗形大。早生分蘗從分蘗出生到主莖拔節的時期長,有較充裕的時間趕上主莖生長,因此,追肥一般在插秧后10~15d,追尿素10~12.5kg;插秧后25~30d,追尿素8~10kg。
4.4 穗肥
拔節長穗期是決定每穗穎花數與谷殼體積的時期,對結實率與粒重具有深遠的影響。此期施肥可形成足夠的產量容器,即在已有穗數的基礎上,使每穗穎花數與谷殼體積符合預期要求,形成理想的株型與強健的根系,使抽穗時的群體具有適宜的葉面積指數與良好的株間受光效率,為增加抽穗后的灌漿物質奠定基礎。
控制無效生長,減少稻株在氮素同化時消耗貯藏糖類的數量,增加抽穗前的灌漿物質貯備。
4.5 促花肥
為增加分化穎花數,有效施肥期一般在穗分化前的6d到分化后的4d,最有效是在分化前1d到分化后1d。
4.6 保花肥
為防止穎花退化,在穗分化10d左右,(有效施肥期在分化后的7~14d)一般是倒二葉抽出1/3、穗長2~3mm時施用,其用量不宜過多,一般可667㎡施尿素5kg左右,以抽穗前葉色能略褪淡為宜。
4.7 粒肥
粒肥可延長抽穗后葉片功能,增加灌漿物質,減少秕粒,增加粒重,一般667m2追4~7.5kg硫銨。對于抽穗速率不快、葉色偏淺的地塊,可提早于始穗期追肥,一般田塊粒肥追施不宜遲于齊穗后10d。
農業生態期刊發表推薦:《農業工程學報》是由中國農業工程學會主辦的全國性學術期刊,自2005年始為單月刊。編委會名譽主任:汪憨華院士,編委會主任兼主編:楊邦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