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水利風景區,是指以水域(水體)或水利工程為依托,具有一定規模和質量的風景資源與環境條件,可以開展觀光、娛樂、休閑、度假或科學、文化、教育活動的區域。文章發表在《植物保護學報》上,是農業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水利風景區;水土保持;生態環境保護
水利風景區在維護工程安全、涵養水源、保護生態、改善人居環境、拉動區域經濟發展諸方面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功能作用。加強水利風景區的建設與管理,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一、景區概況安徽省鳳臺縣淮上明珠水利風景區位于鳳臺縣北部,茨淮新河(鳳臺段)南岸,全長36km,總面積10080畝(672hm),素有“淮南羽翼,州來咽喉”之稱。景區以茨淮新河為主線,河道南側種植大片的水保林,堤壩護坡種植了觀賞效果好的紫花苜蓿、馬尼拉草、何首烏等。
景區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地
面自然比降為1/7000~1/10000,由于河流變遷,交織沉積,以及歷次黃泛、淮泛的侵蝕和堆積,加之人為活動影響,形成“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點。
多年平均年降雨量為903mm。雨量集中于春季和夏季,其中7月份降水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22.5%。多年來景區針對不同功能區水土流失的原因、程度和景區主體丁程對水土保持的不同作用,實施了不同的防治措施,達到了保持水土的較好效果。
1.景區水土流失特點
鳳臺縣淮上明珠水利風景區依托的茨淮新河為1971年治淮工程中確定開挖的大型人工河道,主要為淮河中游擴大排洪能力,并具防洪、排澇、灌溉和航運等綜合效益。景區始建于2000年10月。
為改變景區生態環境、涵養水
源、拉動鳳臺區域經濟發展,景區建設在科學規劃的指導下,努力打造萬畝生態林帶,修復和保護水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型國家水利風景區。但在建設過程中也導致了水土流失問題,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①景區推出“農家樂”活動,允許游客挖掘林下種植的藥材,捕捉林間飼養的禽畜,但沒有設置有效的措施來防止這些活動帶來的水土流失危害,致使地表植被破壞,景區土壤涵養水源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劇。
②景區“水上餐廳”產生的生活
污水及林間大量的人為活動造成園區土壤硬化,影響植物生長,也對景區水環境帶來一定的影響。
2.景區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農業期刊征稿啟事:《植物保護學報》始終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開展學術交流,為實現農業現代化服務”的辦刊宗旨,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新聞出版方面的政策和法規,重視編輯出版方面的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的實施,不斷提高刊物質量,并注意加強與國內外的信息交流。
景區治理生態環境保護按照以接近自然景觀、遵循植物自然演替規律、生態效應與景觀效應相結合、植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原則,具體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設置河岸濕地景觀帶。針對岸線的斜坡地段,設置約3-5m的濕地植被緩沖帶.如臨水平坦地帶可種植菖蒲、蘆葦等水生植物。河道岸線植被的增加會減少進入河道的泥沙量。
減少溝蝕的發生,降低邊坡崩塌的危害,達到保護水質的目的。
②在景區栽植大面積生態植被
毯在景區栽植生態植被毯可以快速覆蓋固定沙土.增加坡面粗糙度,減少坡面徑流量,減緩徑流速度,緩解雨水對坡面表土的沖刷,在美化景區的同時,加固美化堤防,增強親水性,使景區林草覆蓋達到3.5km,林草面積占宜林宜草面積的96.2%。因此,在景區栽植大面積生態植被毯.一是可快速彌補景區建筑回填土及裸露土的流失:二是可以較快恢復植被.并減緩風力侵蝕:三是可有效攔擋沙粒的移動,達到更好的防風固土效果。
二、景區水土保持的理念
和實踐1.景區建設編制水土保持方案景區建設編制水土保持方案是對景區主體工程及景觀建筑的選址、總體布置、生態恢復措施等提出要求、意見和建議,從水土保持角度評價景區主體工程及景觀建筑是否可靠,景區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是否滿足水土保持要求,從生態的角度考慮景區增加植物防護,減少景區硬化面積,減少水土流失,保護景區生態環境。水利景區的建設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生態自然平衡,擾動地表和植被.引發了水利景區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水利風景區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已成為景區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景區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
主要包括:
①景區坡面徑流試驗觀測。通過不同下墊面降雨過程土壤侵蝕的對比觀測.連續休耕、植被覆蓋度小于5%徑流試驗。為坡面土壤流失預報提供基礎資料,為坡面生態恢復措施的布置提供了指導。
②開展景區土壤污染調查。全面掌握景區范圍內土壤污染現狀、污染范圍、主要污染物和污染程度,全面分析景區土壤環境污染的特征,有針對性地提出防治對策,為土壤環境功能區規劃、水土流失的治理、土壤資源合理開發與利用提供科學依據,為制定景觀布局和景觀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水利風景區,是指以水域(水體)或水利工程為依托,具有一定規模和質量的風景資源與環境條件,可以開展觀光、娛樂、休閑、度假或科學、文化、教育活動的區域。上世紀80年代初,一些單位嘗試依托水利工程,發揮水土資源優勢,統籌開發、利用和保護水利風景資源,將文化、景觀元素融入水利工程,積極發展水利旅游。
農業期刊投稿須知:《植物保護學報》創刊于1962年,是中國科協主管、中國植物保護學會主辦的一種綜合性學術期刊。1986年借用在中國農業大學。刊登大量植物保護學科各方面,包括農作物病害、蟲害、草害、鼠害、農藥等,信箋應用或與應用聯系較緊密的未曾發表過的研究論文、文獻綜述及研究簡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