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煤炭產業是石嘴山市社會經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興起、發展和衰退都將深刻地影響整個系統的發展。煤炭產業對石嘴山市的影響并不在于具體形態的產品煤炭上,因為具體產品的需求很容易通過國內外市場來滿足。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提供就業機會、帶動相關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地方上的財政收入、給環境造成污染等方面。
石嘴山市是一個因煤而興的典型的礦業型城市,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礦產開發及其產業發展,已成為中國大陸西部地區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之一。但該市正面臨著后備資源不足,環境壓力很大,城礦體系不順,經濟競爭能力不強等難題。特別是大批礦井面臨著報廢、關閉的危險,而新的接替性主導產業又沒有成長起來,已嚴重影響到了石嘴山市經濟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本課題重點研究煤炭資源型城市石嘴山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以期起到鼓與呼及供有關方面借鑒參考的作用。
一、研究煤炭資源型城市石嘴山可持續發展課題的緊迫性
(一)石嘴山市是西北地區一個因煤炭產業而興的重要能源基地
石嘴山市地處寧夏北部,屬內陸邊遠山區。2001年底全市總人口69.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9.9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57.6%;國土面積4454平方公里,現有耕地7.6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5%。可耕荒地6.7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5%。2001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50億元,其中第一產業6.5億元,第二產業29.5億元,第三產業14億元;工業總產值70.3億元,工業銷售產值 億元,工業銷售收入 億元,工業利稅總額 億元。2001年煤炭產業總產值為13.7萬元,占全市鄉以上工業總產值的19.7%;職工人數為40825人,占全市在崗職工總數人的30%。按照國際城市的職能劃分,石嘴山市主導產業職工占職工的總數遠遠超過了15%,故石嘴山市是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
石嘴山地區礦產資源分布廣,儲量大,主要種類有煤炭、硅石、石灰巖、粘土等。其中,煤炭資源最為豐富,目前,煤炭探明儲量25.12億噸,保有儲量21.07億噸。石嘴山地區煤炭開采歷史悠久,遠在明清時期就已在汝箕溝地區進行煤炭開采,但由于生產條件原始落后,產量很低,并無什么規模。1949年,石嘴山地區煤炭產量只有1.75萬噸。只有到1958年建立礦務局以后,采礦業才得以快速發展。隨著礦區建設隊伍的進入和生產能力的形成,煤炭產業漸成氣候。依礦而興、先礦后市。石嘴山于六十年代建市,近四十年來該市以煤炭生產為主線,已建立了完整的地面保障系統,包括電力和水的供應、設備的制造和維護、運輸系統以及相應的管理系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隨著煤炭產業的發展,石嘴山地區聚集起大量的煤炭職工和他們的家屬,形成相當規模的生產區,圍繞著煤炭產業及職工、家屬的生活,通信、交通運輸、金融、文教、衛生、商貿、餐飲等等第三產業迅速發展起來,逐步形成了該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該市在八十年代逐漸發展成西北地區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
石嘴山地區的煤種較為齊全,有無煙煤、氣煤、焦煤、瘦煤、貧煤等。太西煤因具有低灰、低硫、低磷、高發熱量、高比電阻、高塊煤率、高化學活性、高精煤回收率、高機械強度而聞名于世。多年來,石嘴山市的資源開采業構成區域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不但給國家建設提供了原材料、能源等基礎產品,而且還提供了可觀的利稅,累計上交國家利稅 億元,僅2000年就上交國家利稅 多億元,此外,國家還拿走了原煤差價4000多億元,太西煤出口創匯 億美元,投入產出比是1比 。
從石嘴市的發展形成來看,煤炭產業是該區域的主導產業。煤炭工業總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最高時期達到 %。在該市的發展形成的一個較長的時期內,盡管有其他產業部門的先后出現,但煤炭產業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但由于煤炭資源開采成本不斷增加、基地生態系統逐漸脆弱、加之國家能源的結構調整,引致煤炭資源型城市經濟系統穩定性不斷變差,從潛在的危機來看,煤炭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其儲量是有限的,開采一點就少一點。一旦煤炭挖完了,或者接替資源不足,而新的主導產業又沒有很好地培育和發展起來,那么資源的枯竭將容易造成產業衰敗,進而導致城市的衰敗,使煤炭資源型城市石嘴山面臨“礦竭城衰”的威脅。
(二)煤炭產業在石嘴山市已有由主導性優勢產業淪為弱勢產業的趨勢
當今在中國能源結構優化,強調環境保護的大背景下,石油、天然氣等優質能源的消費比重上升,因此,煤炭消費比重下降的趨勢是無法避免的。能源市場對煤炭工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煤炭的質量上要求高標準,產品要低灰、低硫、高熱值,而在煤炭的數量上沒有更多的需求。美國曾對征收二氧化碳稅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進行過研究,受到打擊最大的就是煤炭行業,由于用戶對優質能源選擇增加,相當多的用煤戶轉向用油或氣,將減少對煤炭的需求,導致更多的煤礦關閉。煤炭是不可再生的一次能源,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有的區域有煤炭資源,有的區域就沒有。各地煤炭資源儲藏的條件和煤質也各不相同。隨著煤炭資源的不斷開發和國家能源結構的調整,煤炭產業將經歷一個由盛轉衰的過程,這是由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所決定的。
煤炭產業的發展規律符合行業生命周期。經過勘探和評估,投入開發,在初期進行大規模的基本建設,包括礦井建設和大量的地面工程,開始形成生產能力,這就是初始期的情況。在地面工程基本完成的情況下,隨著礦井建設速度的加快,煤炭產量迅速上升,煤炭產業進入了成長期。隨著基本建設的結束和配套工程的完善,煤炭產業達到了設計的生產能力,開始進入了成熟期。隨著煤炭儲量的下降,開采條件惡化引起了生產成本的急劇上升,煤炭產業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煤炭作為一種商品,不論是哪一個國家生產的,還是哪一個地區生產的,都在市場上進行著激烈的競爭。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有些地區生產的煤炭由于質量低或價格高等原因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其結果是加速了該地區煤炭產業的衰退。一個地區的煤炭產業必然要走向衰退,只是時間的早晚和速度的快慢罷了。當煤炭產業走向衰退時,必然會影響到該區域的社會經濟系統的發展。
石嘴山市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建設的國有礦山有2/3進入中老年期,資源逐漸枯竭,有多座礦山即將閉坑和面臨閉坑的威脅。僅就資源存量來看,太西集團區域現有煤炭儲量5.5億噸,年開采量600萬噸,按現有儲量理論上最多能開采40年。由于無序競爭現象難以得到有效的遏制,造成石嘴山市煤炭開采成本不斷加大,煤源開采周期還有可能要縮短。另外,礦山企業多數地處偏僻山區,“辦社會”的負擔遠比其他企業要重,不但要辦為企業自身服務的社會事業,而且要為所在社區承擔社會義務。如太西集團現有學校27所,醫院21所。由于缺少區位優勢,下崗職工再就業和家屬子女就業都比較難。有些礦山城鎮,礦業幾乎是惟一的支柱產業,城鎮建設負擔基本上都壓在礦山企業身上。礦山企業的市場環境也是日益趨緊。據估計,石嘴山市煤炭產業的科技水平和發達國家相比約落后20年,勞動生產率相差近百倍,資源回收率比發達國家低10%-20%。企業技術裝備普遍落后,缺乏國際競爭力。
從全國的形勢來看,由于礦業普遍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國家的、民間的、外商的資本目前都不太愿意投向礦業。我國礦業的投資環境,特別是非油氣礦產投資環境,被國際礦業界認為是最差的國家之一。1999年世界大跨國礦業公司在全球投資的116個大型非油氣礦產開發項目,中國一個也沒有。由于勘查工作滯后,造成后備礦產儲量下降,保證程度降低,新建礦山寥寥無幾。據預測,到2010年我國45種主要礦產中保證需要的只有23種,到2020年則僅有6種,資源供需形勢十分嚴峻。從石嘴山的情況來看,隨著經濟的發展,全市區域經濟系統中多種產業共同發展或主導產業出現了轉移,煤炭產業有逐漸從主導產業的地位上退下來的趨勢。全市煤炭產業產值由 年占全市工業總值的 %,下降到目前煤炭產業產值所占比重 %。從具體的煤炭企業來看,如太西集團是全國520家重點國有企業之一,在寧夏經濟規模列第五位,工業增加值列全區第二位,是寧夏十大優勢骨干企業之一。但表象上的輝煌難以掩蓋潛在的危機,市場競爭日趨加劇,資源優勢逐步減弱。在創造了50年的輝煌之后,將最終為煤所困。加之多年來企業辦社會,造成企業社會負擔愈來愈重。集團內現有一萬多待業青年,一萬多退休職工,企業崗位冗員嚴重,設備閑置現象不斷加重,各類矛盾將不斷出現。
(三)煤炭產業一旦淪為弱勢產業必然嚴重沖擊石嘴山市的經濟發展
煤炭產業在石嘴山市整個經濟系統中的地位,決定著煤炭產業在整個經濟發展系統中具有高關聯度,煤炭產業的衰退必然給系統造成沖擊。當煤炭產業占有主導地位時,這種衰退減少了對勞動力和第三產業的需求,并且減少了地方財政的收入。人口系統因就業機會減少而引起獲取報酬的減少,也導致了對第三產業需要的下降。在這種雙重影響下,對第三產業的有效需求明顯下降,這將加劇第三產業對勞動力需求的減少,人口系統所得報酬的再次減少,從而陷入一種惡性循環中。地方財政收入的減少,將迫使政府減少對城市基本設施建設的投入,減少對教育事業、衛生醫療、城市公共交通等公用事業的投入,造成市民生活質量的下降。市民生活水平的降低可能引發更多的社會問題,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影響兒童和青少年接受良好的教育,影響該地區國民素質的提高。照此下去,很難設想后果將會怎樣,但可以肯定將是災難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