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許多行業的人都需要在學術期刊上發表幾篇論文,例如老師,工程師,會計師等等這些需要評職稱的行業,其實職稱論文發表是職稱評定的一個評定指標。職稱論文發表已經成為了大多數行業對于從業者的一個考量標準。不同級別職稱評定,對于發表期刊的要求及論文質量都會隨之不同,這個需要引起作者的注意。
新聞來自10月30日《楚天金報》。日前,一名高校學生料稱,他花高價買來的畢業論文,因抄襲率過高未能通過,被迫延遲畢業,對方也不愿退款。在隨后的工商執法行動中,記者發現,這家論文刊發公司業務量火爆,刊發刊物涉及國內350家學術期刊,買家來自全國多個省市,不乏公務員。
我們都看電視,有一個公益廣告很是深入人心,叫做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宗旨是呼吁社會各界人士保護野生動物。這句話很對,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論文買賣市場已經很火爆,那么,這個市場是如何形成的?所謂的市場和買賣行為是否與法律相悖呢?
論文買賣,刊發。這樣的網店是否違法?這是一個法律癥結。像眾多的中介公司一樣,這樣的論文買賣的網店甚至實體店在各條注冊標準上符合工商部門的要求的話,其違法行為到底體現在哪里?其實,與其這樣糾結于論文買賣的利益鏈,不如分析催生論文買賣的土壤。因為按照市場的原則,只要有需求,就會有供給。只要有發表論文的需求,自然會催生論文刊發的供給。而論文買賣的火爆首先在于需求的旺盛,其次還在于其能夠節約成本,即有人選擇刊發,對其個人來說是筆劃算的交易,否則,就要自己去寫,自己去寫。
有市場就會有需求,那么,為什么論文買賣市場如此火爆呢?催生這個市場的源頭又是什么呢?這不得讓我們深思:
論文買賣之所以火爆,一個關鍵的因素是需求,尤其是職稱評審的需求以及高校對于畢業生的要求。在眾多的高校中,對于研究生要畢業進行了論文發表數量的限制,對于不達標的人不宜畢業。在這樣的指標下,很多人選擇花錢買版面,甚至請人刊發。
另外一方面,大量的中小學教師對于職稱的評審也盲目要求論文數量。這樣的要求客觀是造成了論文的需求量劇增,而這樣的要求本身并非合理,因為論文并非直觀體現質量,甚至淪為一種數量論的工具,人們為了發表而發表,甚至是為了湊數而不得不進行買賣論文。而這樣的現實,最該追問的是職稱的評審制度的不合理性以及對于高校研究生的考核機制。
另外,論文發表在期刊之上,大部分都是收費制,也客觀上造成買賣論文的瘋狂。試想,如果所有的期刊是免費刊發論文,其中就沒有利潤空間,這樣的中介就自動會消失。所以,收費制度的期刊也是論文買賣火爆的因素之一。在收費制度下,論文都明碼標價,多少字多少錢,什么級別多少錢。而需要評職稱的人又沒有渠道,于是,論文買賣的網店應運而生。如果沒有收費的期刊,就必然沒有收費的論文買賣。而期刊為何收費,是否合理,這也應該是需要追問的內容,因為收費滋生的必然是學術的腐敗,炮制更多的學術垃圾,對于學術空間的清潔沒有任何積極意義。
論文買賣,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市場既然已經形成,一個巴掌肯定拍不響的,這其中必定有著很多作者的需求,那么這對我們和“相關部門”來說,我們能反思到一些什么呢?
論文買賣網店的火爆,其作用不過是將原本收費的期刊和急需要評職稱的人聯系起來。而工商部門到底是否依法對其取締需要拿出足夠的證據,因為如果網店的注冊是合法的,那就沒有理由取締,其經營范圍如果真的是買賣論文,只不過是將隱晦的交易明亮化,也并非就是一個骯臟的過程。整治這樣的利益鏈也必須依法進行,不能因為其道德上的污點就對其實施法律上的治療。因為催生其滋生的土壤更重要,更值得關注,因為這是根源,論文買賣只是形式。
中國的期刊論文行業,你,將何去何從?
期刊推薦:
![]() |
期刊名稱: |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
期刊級別: | 國家級 | |
國內統一刊號: | CN 11-9313/TU | |
國際標準刊號: | ISSN 2095-2104 | |
期刊周期: | 旬刊 | |
主管單位: | 中國商業聯合會 | |
主辦單位: | 國資委·商業網點建設開發中心 | |
咨詢郵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