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治療腫瘤的過程中,化療是很常用的一種治療方式,婦科中腫瘤也是很多種的,宮頸癌就是其中一種,死亡率也比較高,很多醫生對于癌癥的治療也有過一些研究。本文是一篇醫生論文投稿范文,主要論述了動脈灌注化療治療婦科惡性腫瘤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討動脈灌注化療治療婦科惡性腫瘤的效果。方法:收治婦科惡性腫瘤患者74例,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7例。對照組采用常規化療,研究組采用動脈灌注化療。結果: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并發癥狀發生率高于研究組(P<0.05)。結論:動脈灌注化療治療婦科惡性腫瘤的效果比較顯著,患者的康復情況相對比較理想。
關鍵詞:動脈灌注化療,婦科,惡性腫瘤
宮頸癌、卵巢癌等均為發病率較高的婦科惡性腫瘤,死亡率較高,對婦女的生活質量甚至是生命會帶來較大影響。以手術為主,同時輔助化療是當前治療婦科惡性腫瘤的主要方式,但是在實際的臨床治療應用中,卻存在著治療效果不佳的問題。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婦科惡性腫瘤患者74例,通過實踐研究的方式,明確動脈灌注化療在婦科惡性腫瘤臨床治療中應用的價值,現總結內容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婦科惡性腫瘤患者74例,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7例。研究組年齡32~66歲,平均(51.23±0.21)歲。對照組年齡31~66歲,平均(51.24±0.25)歲。兩組在年齡、臨床表現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化療方式,采用順鉑、5-氟嘧啶聯合治療。研究組采用動脈灌注方式直接注入同樣聯合化療藥物,數字減影血管造影下,選擇腹股溝韌帶中點0.5mm下動脈波動穿刺最強點穿刺,將5F鉤導管選擇性插入雙側子宮動脈,將按體重和體表面積算出的順鉑,5氟嘧啶的化療藥分次注入左右側子宮動脈內,隨后子宮動脈用明膠海綿碎粒10余粒栓塞。療效判定標準[4]:①顯效:患者腫瘤消失,持續時間>4周;②好轉:患者腫瘤縮小>50%,持續時間>4周;③無效:患者腫瘤增加,出現新的病灶。總有效率=(顯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實施各項資料的對比與計算,計數資料采用χ2進行檢驗,采用%表示,P<0.05則代表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7.30%(36/37),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86.49%(32/37),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兩組并發癥狀發生情況對比:對照組中出現胃腸道反應3例,出現水腫2例,并發癥狀發生率13.51%,研究組中出現胃腸道反應1例,出現水腫1例,并發癥狀發生率5.41%,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當前我國很多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存在著缺乏早期診斷的問題,特別是在貴州黔東南邊遠少數民族地區,患者就診時多為晚期,錯過了手術治療的最佳時間[5]。化療作為婦科惡性腫瘤的主要輔助手段,對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生命健康能夠造成較大影響,但是當前婦科惡性腫瘤化療治療中,多存在化療藥物治療效果不夠顯著,或者患者化療后并發癥狀發生概率較高的問題。隨著現代介入放射治療技術的快速發展,介入療法逐漸在婦科惡性腫瘤治療中廣泛應用。動脈灌注療法作為一種介入療法,具有臨床治療起效時間較快、療效較為確切的特點。同時,患者臨床治療中的并發癥狀發生概率相對較低[6]。最新發展起來的經皮PCS植入進行動脈灌注的方式,能夠有效改變傳統介入治療中需要重復多次插管的缺點,為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治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為婦科惡性腫瘤的血液供應主要來源于髂內動脈,在髂總動脈導管內選擇性灌注化療藥物,能夠直接將抗癌藥物融入營養血管的子宮、附件以及陰道內部和外陰當中。數字減影血管造影下,能夠清晰掌握患者的具體病灶位置以及病情發展情況,藥物治療過程中,隨著患者腫瘤局部藥物濃度的提升,全身血液循環的藥物濃度會相對較低,進而降低了患者并發癥狀發生概率,保證臨床治療的效果。在本次臨床治療實踐研究中,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7.3%,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86.49%,兩組臨床治療效果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合數據對比結果能夠看出,動脈灌注化療治療婦科惡性腫瘤的臨床治療有效性較為理想。同時,對照組出現胃腸道反應3例,水腫2例,并發癥狀發生率13.51%,研究組出現胃腸道反應1例,水腫1例,并發癥狀發生率5.41%,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根據實踐研究結果能夠看出動脈灌注化療治療惡性腫瘤的安全性較高,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概率相對較低,臨床治療價值比較突出。綜上所述,動脈灌注化療治療婦科惡性腫瘤的效果比較顯著,患者的康復情況相對比較理想,建議廣泛應用。
醫生職稱論文投稿期刊推薦:《醫學信息》2009年4月,經陜西出版局批準為旬刊,每月出版三期,本刊為中旬,中旬刊設在北京,和國家醫學教育發展中心合作,聯合主管主辦,雜志級別定位為國家級,可以由國家醫學發展中心授予醫學繼續教育學分。本刊以廣大醫學信息學及臨床醫學工作者為主要讀者對象,報道醫學信息學及臨床醫學領域領先的科研成果和臨床經驗,以及對臨床有指導作用且與臨床密切結合的基礎理論研究。全國各大郵局均可訂閱。辦刊宗旨是:貫徹黨和國家的衛生工作方針政策,貫徹理論與實踐、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方針,反映我國醫學信息學及臨床醫學與科研工作的重大進展,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