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現在骨科中關節炎的新治療方式有哪些呢,要如何來發展現在醫學管理新建設呢?本文是一篇醫學論文。關于人工關節重建,對其結果及穩定性最長的隨訪時間是14~16年。在這些研究中,患者下頜功能和生活質量均得到了顯著提高。與膝關節、髖關節重建相似,顳下頜關節假體使用的材料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和鈦、鉻、鈷、鉬等組成。
摘要:大量研究顯示,具有TMD癥狀的患者大多存在RANKL/OPG比值失調的情況。有研究認為,17β-雌二醇能夠促進OPG的釋放,抵抗局部或全身的炎癥因子作用,對骨起保護作用。當17β-雌二醇不足時,機體局部或全身發生的炎癥反應將可能加快骨吸收,抑制骨形成。Liang等發現,當人牙周細胞與17β-雌二醇接觸時,OPG生成量將增加。類似的反應亦會出現在人顳下頜關節細胞中。
關鍵詞:醫學治療,關節炎,醫學論文
當循環血液中的17β-雌二醇的含量始終處于較低水平時,會促進炎性細胞因子的產生,導致關節炎癥以及骨質密度降低。亦有學者認為髁突的缺血性壞死是ICR的致病因素。有學者認為,髁突后斜面的病理壓力作用在盤后韌帶軟組織,使髁突的血運循環受到限制,導致髁突的無菌性壞死。這個理論的支持者認為:髁突的血運重建將會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還有學者認為ICR的發病機制可能是由于顳下頜關節的機械負荷超過了機體的適應能力,導致髁突非功能性改建。可能的致病因素有:咬合治療、結構紊亂性疾病、不穩定等。王玉良等認為,髁突發育不足亦是該疾病的易感因素,由于髁突體積減小導致其功能面積減小,使單位面積承受的負荷增加,致使髁突乃至下頜支適應性改建。當關節區承受異常應力刺激或外來因素刺激時,髁突吸收活動增強,即發生髁突的吸收。
診斷
當患者具有以下特征時,ICR應被高度懷疑。1)15~35歲的女性,通常男女比例為1∶9;2)處于生長迸發期的女性更為常見;3)多累及雙側髁突;4)可伴有顳下頜關節癥狀,但大多數患者顳下頜功能狀況較好,沒有明顯的張口受限、關節疼痛;5)易發生于骨性Ⅱ類錯畸形,高平面角及下頜平面角、下頜后縮伴有或不伴有前牙開。Hoppenreijs等[16]研究“開”型髁突吸收和“深覆”型髁突吸收時發現,“深覆”型髁突吸收發生于髁突頂部,而“開”型髁突吸收發生于髁突前斜面。ICR多為“開”型。2.1臨床評價患者常訴咬合及面部美觀逐步惡化,可伴有TMD癥狀,但多數患者癥狀輕微或不存在。有研究曾報道,25%的患者沒有TMD癥狀,病變累及雙側時,可見下頜對稱性后移及前牙開。當病變僅累及單側時,下頜牙中線及頦部偏向病變側,病變側可表現為Ⅱ類錯、反、后牙不穩定等癥狀,對側可出現開。同時,臨床醫生應當仔細詢問患者的病史,排除繼發性髁突吸收。觀察患者不同時期的照片對診斷亦有所幫助。
影像學檢查
1.全景片:髁突體積變小,高度降低,表面形態不規則,角前切跡加深。2.側位片:雙側受累時,側位片可表現:1)骨性Ⅱ類錯;2)前牙開;3)高平面角;4)高下頜平面角;5)下頜支高度降低;6)嚴重的病例可出現口咽呼吸道縮窄;7)髁突吸收處于活躍期時,通過一系列的側位片對比可發現緩慢、漸進性地下頜后縮。單側受累時,側位片可表現為:1)病變側骨性Ⅱ類錯;2)對側開,兩側下頜下緣不對稱,兩側下頜支高度存在差異。3.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顯示:1)髁突體積減小;2)髁突骨皮質失去連續性;3)滑膜增生;4)有時可見關節盤前移位或伴有穿孔。4.放射性同位素掃描:锝同位素骨掃描可明確ICR是處于靜止期或活躍期。Kaban等[17]確定了成人及兒童下頜骨锝標記雙膦酸鹽配合物攝取量的標準值。髁突吸收處于活躍期的患者,其放射性同位素的攝取量超過正常值2倍標準差。
醫學論文:《臨床醫學工程》,《臨床醫學工程》報道臨床醫學工程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實用新技術,促進臨床醫學工程信息交流,推廣現代工程實用技術與方法,提高臨床醫學工程技術應用水平,服務于臨床醫務工作者和醫學工程人員。讀者對象:臨床醫務工作者和醫學工程技術人員。
治療
ICR的治療目標包括:1)改善患者顱面畸形;2)減少疼痛,增加關節功能,預防關節損傷進行性加重。治療的總體原則首先是采用無創治療,觀察患者的反應,其次再考慮使用微創治療或手術治療。關于ICR的治療方法目前尚有爭議。ICR的患者越早對其進行顳下頜關節減壓治療,其髁突吸收越少[18]。如明確ICR診斷后,應及時采用板減輕下頜關節的負荷,防止或減輕關節不適和肌肉亢進癥狀。有學者認為,髁突吸收穩定狀況持續1年,影像學檢查即證實髁突吸收已停止,方可采用正畸、正頜治療。正頜手術被用于改善患者的顱面畸形。如果患者術前髁突吸收處于活躍期,術后復發率極高,即使髁突吸收處于靜止期,正頜手術也可激活髁突,使其再次進入活躍期[19]。有研究報道了6名髁突吸收行正頜手術治療的患者,觀察發現5名患者術后出現了遠期吸收。Crawford等報道了7名行雙側下頜升支矢狀劈開截骨術后復發的ICR患者,7名患者均再次接受正頜手術治療,結果5名患者術后再次復發。由此可見,對于ICR患者來說,單純的手術治療并非是最佳的治療方法。
Wolford等提出了一種治療ICR的方案,即通過顳下頜關節手術切除增生的滑膜組織,重新定位關節盤,韌帶修復,同時結合正頜手術改善患者的面型。該方案可獲得較為理想的結果及穩定性。然而此方案僅適用于髁突吸收不嚴重,尚有足夠剩余髁突組織的患者。當髁突嚴重吸收甚至缺失時,可考慮髁突重建。有學者提出切除髁突,通過肋骨軟骨移植重建髁突來治療ICR。Huang等報道了5名接受該手術的患者,均獲得了長期穩定的美觀性和功能性。Troulis等的研究亦再次證實了此種方法的長期穩定性。Padwa等認為,肋骨軟骨是一種理想的供體材料,因為肋軟骨關節可提供“生長中心”。同時,為了避免移植后的過度生長,尤其是處于生長發育期的患者,所移植的軟骨帽大小應在1~3mm內。移植后應行堅強固定,并提供2~3mm的后牙開距離,以補償肋骨軟骨愈合和重塑過程中垂直高度的喪失。
亦有學者建議采用人工關節,來改善患者的不適癥狀及應用功能。然而,假體植入亦存在材料的磨損及潛在的設備故障等隱患,臨床上需要仔細監控。關節重建通常采用耳前及下頜下的口外切口,術后會留下輕微的疤痕組織。ICR的診治對臨床醫生來說是一個相當大的考驗,需要正畸、正頜、顳下頜關節專科醫生的協同配合,才有可能獲得較為理想的診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