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樹立起正確的護理觀,積極接受這門新型的學科,主動地給予臨終病人以無微不至的關懷,讓其在生命的最后階段滿意地到達生命的終點。
本文選自:《組織工程與重建外科》雜志(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andReconstructiveSurgery),雙月刊,2005年2月創刊,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滌生教授任名譽主編,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分會主任委員、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組織工程分會主任委員曹誼林教授任主編。是組織工程學和整形重建外科的專業學術期刊。語 言:中文,主管單位:上海交通大學,主辦單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國內刊號:CN31-1946/R,國際刊號:ISSN1673-0364,周期: 雙月,復合影響因子: 0.410,綜合影響因子: 0.278
1 臨床資料
本組典型病例5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最小年齡36歲,最大年齡74歲,平均年齡53歲.晚期腫瘤31例,白血病19例。農民11例,干部13例,退休干部26例。50例皆已婚。配偶中農民10例,干部23例,家庭婦女17例。住院時間27d~61d,住入層流病房或監護室時間分別在死前4d~55d。
2 護理措施
2.1 落實常規護理工作:根據病情和醫囑,準確地完成各種藥物治療和基礎護理,加強病情觀察和巡視,對病人的不適癥狀及時報告,及時處理,準確評估影響病人自理能力和基本生理需要的因素,并設法解決,以促進病人舒適。
2.2滿足病人及家屬的情感需要:給予病人一定的空間,鼓勵家屬加強與病人的交流,商討對后期治療的意見、對家庭今后的安排。有特殊情感需求的病人通過采用藥物支持療法和醫護人員的活動支持,增進食欲,提高營養,以滿足他們的心愿。病例中有一例因常年在外地工作,因工作需要一直未能回家,他臨終前1個月,在醫護人員的精心安排和照護下回到家鄉看望了母親,得到了心理上的滿足。對1例家庭關系淡漠的老年病人,護士們在為他做治療護理時,都有意識地多停留一些時間,與老人共同討論身體不適的處理方法,解決具體的生活問題,消除了他由于孤獨所致的逆反不配合行為,增加了對護士的親切感。
2.3 滿足病人自尊意識的需要:采取增加與病人交流次數的方法,使病人愿意在護士的幫助下重建自信心和責任感。病例中一例入院時因尾骶部皮膚放療損傷生活不能自理,在治療創傷的同時,護士及時為他做出每日生活計劃,幫助他一度獲得了生活部分自理的能力,在他病故后,家屬交給醫院一封他留下的感謝信,表達了他的心理感受:醫護人員對他的尊重、支持和理解使他感到大家對他的重視,內心非常的欣慰。
2.4 減輕病人的疼痛,護理人員應采用同情、安慰、鼓勵方法與病人交談溝通,給予精神心理支持,以穩定病人情緒,并適當引導使其注意力轉移減輕疼痛。
3 討論
3.1 目前世界上臨終關懷機構的組織類型有3種:一種是在醫院為病人設立專門病房;一種是獨立的臨終關懷醫院;另一種是臨終關懷醫院在病人家中提供照顧。在我國雖然建立了一些臨終關懷醫院和臨終關懷病房,但為數甚少,大部分病人都還是在綜合性醫院的病房中走向生命的終點。這些病人有的由于受到病房條件的限制或經濟條件的限制,常常只有在死亡的前幾天才有可能移至單人病房或床位略少的急救室,病房內家庭化氣氛不濃,病人之間病情的相互影響,家屬之間的情緒感染,都很容易加重病人的死亡心理,所以,空間環境不良是影響綜合性醫院臨終關懷服務質量的因素之一。著名美學家朱光潛教授認為人與環境之間會產生移情作用。自然環境可以影響人的情感,也會左右人的感情。據調查近70%的臨終病人,尤其是40歲以上的病人在需要一個安靜舒適的病房環境方面有突出的要求[1]。所以,對臨終病人的病房布置不宜單純強調整齊劃一,物品放置規范化。病房安排應以滿足病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基本心理需要為原則。要提倡盡可能早地將病人移至單間病房,如沒有條件或病人愿意住在大病房,也應與病情較輕的病人安置在一起,暫時不用的搶救器材應搬出或用罩布罩好放在一邊,為病人提供一個方便、安靜、輕松、家庭氣氛比較濃的空間,減輕不良心理對病人情緒的影響。
3.2 在傳統醫學模式的影響下,綜合性醫院與臨終關懷機構的醫護人員相比較,前者更容易注重對軀體疾病的治療,忽視對病人的舒適護理。許多研究者也報道了臨終病人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又多來源于疾病的打擊、機體的疼痛、自理能力的逐漸喪失。因此,對于醫護人員來說,應該重視給予病人舒適護理。舒適護理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社會、靈性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縮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2]通過對病人的準確評估,找到影響病人的主要心理問題和軀體問題,與病人和家屬多進行有效的溝通,使病人有更多情感流露,了解病人臨終前的愿望和要求,幫助病人從復雜的心態中解脫出來。同時還應加強對病人臨床癥狀的護理,如疼痛的控制、大小便的處理、減輕藥物帶來的惡心嘔吐反應、皮膚的清潔等等,使病人獲得心理與軀體的舒適,都有助于給病人帶來一種滿足感、安全感、尊重感,同樣可以提高綜合性醫院中臨終病人的生活質量。
3.3 綜合性醫院的護士由于不是臨終關懷機構的專門人員,臨終病人僅僅是她們護理對象中的一部分。相關資料表明,一些護士對待死亡問題和瀕死問題感到不適應,由于害怕、恐懼,認為護理無意義,麻煩辛苦,容易引起悲痛與憂傷而不愿意接受臨終護理工作[3]。護士對臨終關懷的認識,限制了臨終關懷的發展,同時也影響了對病人的服務。我們的護理過程說明,當護士本身能正確對待死亡,在工作中建立起積極的信念,病人也能受到良好情緒的感染,在護士的微笑和支持下,獲得信心,保持自尊,平和安詳地迎接死亡。在目前我國臨終關懷機構與組織尚不完善的情況下,極有必要加強綜合性醫院護士的相關知識的學習,應將臨終關懷的課程列入到學校教育和繼續教育的課目。讓護士普遍接受臨終關懷知識、技能和心理素質的培訓,使護士認識到臨終關懷是對生命性質和死亡意義系統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的專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