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關鍵詞】電子信息制造業;產業升級;集群競爭力
0 引言
作為數字經濟的基石與載體,電子信息制造業發展對“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實現可謂舉足輕重。作為西部電子信息制造業的領軍,陜西具有一定的地區比較優勢,一直以來在承接來自東部沿海省市產業的升級轉型。但是,陜西電子信息制造業發展緩慢,創新后勁不足,難以迎接新時代的目標挑戰。因此,理清陜西電子信息制造業的制約因素,探索陜西電子信息制造業創新路徑在現階段顯得尤為重要。
1 陜西電子信息制造業現狀與問題
為了準確把握陜西電子信息制造業現狀與問題,文章采用問卷調研與桌面研究的方式,進行問題歸納與總結。調研顯示,陜西電子信息制造業存在產業鏈不完善、集群內過度競爭、人才大量流失及政府扶持力度有限等諸多問題。
1.1 產業鏈不完善
陜西省電子信息制造業的從業者中有3.6%認為“本地產業鏈非常不完善”,71.4%認為“不太完善”,16.1%認為“比較完善”,8.9%認為“非常完善”。認為不完善的人群占比明顯較高。
陜西省產業鏈的不完善主要體現在相關聯上下游產業鏈不齊全,物流業不發達,物流成本高,配套產業不協調發展,關鍵元器件、核心零部件等本地配套能力較低幾大方面。陜西省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依賴于外資直接投資推動及中央政策的鼓勵,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陜西在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的同時將本地產業群的大部分功能局限在產業鏈的生產環節,研發與運籌未能同步;它使企業間的關聯性較小,產業內的分工與合作不明確,互相帶動能力差,龍頭企業無法發揮應有效用。即使陜西省的產業集群已經擁有了“三星”“中興”“華為”等世界級創新企業,整個集群的競爭力仍然無法得到提升。
1.2 過度競爭
就目前陜西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內的企業競爭合作現狀而言,67.9%的從業者認為“合作不足,競爭有余”,只有8.9%的人認為“過分注重合作,競爭不足”。導致陜西省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內部過度競爭主要因素有集群內產品差異化程度低和企業行為短期化。這使得陜西電子信息制造業大多處在價值鏈低端,工業產值增收緩慢。企業大多急功近利,相互模仿傾軋,結果是兩敗俱傷。過度競爭對資源配置、企業盈利和集群的持續健康發展都會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首先,過度競爭使社會資源難以優化配置。過度競爭的直接影響是造成企業利潤下降,而企業為了恢復收益水平會采取各種手段降低成本;其中,最常規的手段就是擴大生產規模,同時提高質量。在搶占市場份額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采用價格競爭,導致利潤繼續下降。這種惡性循環將使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不斷下降。
其次,過度競爭會引發市場秩序的混亂,當采取正當方法無法有效地降低成本時,企業會采用不合理的方法尋求價格的下降,假冒、仿制現象層出不窮,偷工減料、以次充好都成為企業降低成本的手段。
最終,以不合法的方式搶占市場會導致缺乏誠信、價格混亂,從而不利于產業集群的健康發展。所以,緩解產業集群內部的競爭關系對促進企業創新發展,提高整個集群的競爭力有著關鍵的作用。
1.3 人才缺失
陜西作為教育大省,高校云集,完全有自主培養出優秀人才的能力;但陜西也是一個人才流失的大省,重點高校畢業生的擇業首選地并不是陜西。陜西省本地的電子信息制造企業缺乏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人才資源的匱乏,這使得整個行業的盈利點仍集中于廉價勞動力帶來的利潤,不利于提高行業的整體競爭力。
不僅如此,陜西省電子信息制造業內部的人才結構也不盡合理,并且對內部已擁有的智力資本的利用率不高。在電子信息制造企業領域中,兩種類型的人才稀缺:一是管理型人才,他們精準的投資頭腦和強大的公司運營能力能使企業間的溝通合作更為緊密,在他們的帶領下,企業的市場靈敏度會大大提升,整個企業的競爭力也會極大地增強;二是高級技術人才,他們是行業創新的核心力量,只有在技術方面不斷取得突破,電子信息制造企業才能占據主導地位,引領市場潮流。近年來,陜西省實施人才吸引措施,科研人員不斷增多,但相較發達地區,對于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有限,電子信息技術方面的人才仍處于匱乏階段。
1.4 扶持力度不足
政府在公共平臺建設、引進資金及創新體系的完善等方面存在諸多不足,這也直接影響了該產業的創新突破。
首先,在行業的整體規劃方面,發展定位仍不明確?,F階段,陜西電子信息制造企業新產品開發投入和整體研發投入都在增長,也自主研發出了先進的技術,但是成果轉換率卻偏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投入嚴重不足,產品成本高,市場覆蓋率低;生產出的產品質量不高且能源消耗大,利潤產出也主要依靠數量取勝。這與陜西省著力將自己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地的目標相違背。
其次,多數企業感覺融資困難,這是招商引資力度不夠所帶來的后果。雖然近些年陜西省招商引資的國際化程度已經有了顯著的提高,但是與東南沿海及四川、重慶相比尚存不足,投資力度難以覆蓋全省電子信息的中小型企業的需求,這對本地電子信息制造產業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十分不利。
最后,整個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及創新體系的完善也是諸多從業者認為仍存在不足的兩點,陜西省政府未能較好地履行其協調創新主體、創新基礎設施、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及外界互動因素的職能,從而降低了整個行業對市場變化的適應能力。公共服務平臺的不完善也加劇了企業間難度,加大政府對電子信息產業的扶持力度迫在眉睫。
2 促進陜西電子信息制造業創新的對策分析
針對陜西電子信息制造業產業鏈不完善、過度競爭、人才缺失和扶持力度不足等問題,文章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