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農業現代化與信息化協同發展是二者的協調同步、融合互促及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方式。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是全國扶貧工作開展的主戰場,大部分位于地理、氣候條件特殊的區域,農業現代化與信息化協同發展對于推動民族地區農業現代化與信息化的螺旋上升和良性循環,促進民族地區城鄉社會和諧及可持續發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本文基于民族地區的發展特點,構建可以描述民族地區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測度民族地區農業現代化與信息化的同步特征,指出民族地區農業現代化與信息化同步化發展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民族地區農業現代化與信息化協同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民族地區;農業現代化;信息化;同步;協同發展
基金項目:“四川省宏觀經濟分析與調控高水平研究團隊”項目及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區域公共管理信息化研究中心”研究項目資助。
作者簡介:鄧麗(1980-),女,漢族,四川南充人,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薛嬌(1994-),女,漢,山西,四川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四川成都 610065在1964年12月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有關“四化”的表述,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上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迅速發展,成為助推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的重要利器。順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歷史潮流,黨的十八大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明確為“四化”的新內容。鑒于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發展緩慢、農業現代化進程相對滯后,201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簡稱“四化同步”)的戰略部署。在2013年12月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定要看到,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因此,我國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提出“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信息化”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戰略抓手。民族地區曾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地區,也是實現全面脫貧任務的重中之重。我國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8.5%,民族自治地方面積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64%[1];55個少數民族有50個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區①,西部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少數民族總人口的75%左右,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李克強總理在2018年8月21日主持召開的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會議時強調“西部地區是我國發展的巨大戰略回旋余地,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重點難點”。因此,我國“四化同步”的短腿在農業,農業現代化與信息化同步發展的難點在民族地區,實現民族地區農業現代化與信息化協同發展是推進我國“四化同步”發展的重點、難點及突破口。
一、農業現代化與信息化協同發展的研究內容
迄今,學術界對于農業現代化與信息化協同發展的相關問題已進行了一些探討。一是關于“農業現代化與信息化”兩者關系的研究。學者們普遍認為農業現代化與信息化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相互支撐的關系,理論和現實機理分析都比較多,但是對于這二者協同發展的內涵及協同機制的探討還不完善。二是對“農業現代化與信息化”發展水平的研究。學者們采用了德爾菲法、AHP法、熵權法或各指標按照均等方法進行測算。三是近年來關于“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的影響因素”的研究逐漸增多。如杜傳忠(2017)等采用面板數據模型,分析了影響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一些相對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如積極開展農民科技教育和技能培訓,鼓勵分散的農戶土地以轉包、入股等形式向農業企業、家庭農場、農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等[2]。四是關于“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的外延問題”有少量研究。如袁賽(2017)等檢驗了農業現代化、信息化與農業面源污染之間的關系,實證分析后認為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的農業面源污染確實會由于信息化發展得到緩解,并通過對農業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的驗證指出,應當多措并舉促進農民增收,加快農民收入越過EKC曲線拐點。[3]
綜上,現有研究雖然已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也存在可進一步完善的空間:一是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協同發展的科學內涵到底是什么?協同發展與同步發展的關系是什么?二是現有研究主要著眼于全國范圍,而將民族地區的特殊情況納入考慮,聚焦于民族地區農業現代化與信息化協同發展的研究不多。三是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發展水平測算的指標選取和構建方法存在分歧。因此,本文擬在探討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協同發展的科學內涵及其對民族地區特殊意義的基礎上,測度民族地區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的同步特征,即民族地區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是否同步?如果同步,其同步是否提升彼此效率?如果不同步,如何實現有效率的同步直至協同發展?
二、農業現代化與信息化協同發展的科學內涵及其對民族地區的特殊意義
(一)農業現代化與信息化協同發展首先是二者的相互協調,它將促進民族地區農業現代化與信息化的同步快速發展及城鄉社會和諧
五大發展理念指出,要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同步即步調統一,水平大致相當,這是協調的本質內容。民族地區農業現代化與信息化協同發展首先就是二者的同步發展,避免出現長短腿似的巨大落差,其中一方不會受到另一方發展局限的制約。其次,同步發展不是同步落后,對于民族地區來講,由于基礎落后,同步發展蘊含著二者都要快速發展。同時,由于民族地區地形復雜,有些區、縣地處偏遠,信息化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快速傳播先進經驗、技術,農業產業從業者可以通過遠程繼續教育、網上大學等方式來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科學素質,從而,信息化不僅帶動農業產業從業者素質提高,生產強度降低,生產效率提高,所獲收益增加,更促進其生活現代化,生活質量改善,使農村生活逐步與城市生活接軌,農村面貌逐漸改善,城鄉社會更加和諧。
推薦閱讀:新時代高等學校檔案管理信息化創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