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處在轉型期,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國家治理與國家監督體系正在重構優化。伴隨著深化政府職能轉變、深化供給側改革、“一帶一路”建設的國際化新形勢下,審計工作如何發揮其監督職能,并服務于國家社會發展治理,面臨諸多的變革與挑戰。
當前審計工作的現狀與問題
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經濟從重數量體量的飛速發展,逐步轉型為注重質量與效益的穩步發展。審計工作的思路對象、技術方法也在不斷變化與發展中。目前的審計工作與“集中統一、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目標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一)審計工作的思路與對象方面?!秾徲嫹ā愤M行了數次修行從最初的“加強國家的審計監督,維護國家財政經濟秩序,促進廉政建設,保障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到增加“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的表述,再到近期《審計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中增加“提高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的使用效益,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全面深化改革,促進權利規范運行”的表述??梢钥闯?,不同時期審計工作的思路與對象、范圍在不斷發生著變化,真實性、合法性、效益性一直作為審計工作的具體目標。然而多年以來,審計大部分還停留在真實性與合法合規性審計階段,真正實行的效益性審計少之又少。這與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國家治理體系不夠健全有著直接關系。審計人員的思路主要聚焦財務情況的真實性和大量違法違規問題,審計成果效果也很顯著。目前審計的思路上,對于體制機制運行、政府管理體制的健全、國有企業治理及風險隱患等方面揭示還遠不夠。同時,面對審計對象的廣泛程度與全覆蓋審計的推廣,審計力量十分有限,原先的審計工作重點關注的是行政事業單位與部分國有企業這些“關鍵少數”,部分利用公共資源的社會民間團體及其他機構、國有企業的境外資產等審計對象,則大多屬于未曾審計的真空狀態。審計思路與審計對象存在的問題,制約著新時期審計工作的發展。
(二)審計工作的技術與方法方面。審計工作的技術方法受制于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被審計單位、對象的發展現狀息息相關,審計環境與審計對象的變化是審計技術發展與變革的內在動因。目前從審計技術上看,我國基本全面實現了計算機審計,但傳統賬本審計仍然存在。審計署通過三期的“金審工程”建設,大力推進計算機審計現代化建設,一定程度保證了當前的審計工作發展與經濟社會、被審計對象的發展變化相適應。但由于地區發展的不均衡、不協調,很多地區的被審計對象的財務、管理水平相對落后,尤以中、西部地區的鄉鎮基層為甚。以陜西為例,許多基層鄉鎮電子信息化程度很低,如仍以手工記賬。審計對象的技術水平發展制約著審計技術的提升。另一方面,審計思路重點的轉變與干部隊伍的發展也一定程度上制約審計技術方法的發展。審計干部隊伍年齡結構老化和職業化、學習型動力的缺失,部分審計人員固守傳統的審計技術與思路,制約這審計技術方法的創新發展。例如近年,審計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審計重點不斷轉變,開展了重大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自然資源資產離任(任重)審計等。在這些新的形勢下,部分老審計人員在技術方法上仍以傳統的財務賬務審計為重心和突破口,不能學習運用風險管控和內部控制的理念,不能有效關注非財務資料與業務數據的收集分析,不能有效的學習運用如“衛星測控”技術開展自然資產審計等。面對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和人工智能化的逐步商業化、普及化;政府職能向著服務型的轉變,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及越來越多的現代企業治理理念的運用,大量職業經理人的產生等都造成審計對象和審計環境發生著重大變化,現有的審計技術方法亟待突破與發展。
審計工作的轉變與發展
(一)審計思路合規性向效益性的轉變。新時期,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向質量型的轉變,政府國家治理能力的增強,被審計對象違法、違規問題逐漸減少或更具隱蔽性,審計工作的思路不應再集中在傳統合法、合規性審計中,更多的要關注效益性審計。具體到主要的審計內容上體現為:
其一,要從傳統的財政財務收支與黨政機關預算執行情況的舊模式中跳脫出來,審計工作的思路應原先集中在違法違規問題,轉向規范權利運行與主要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相結合;轉向在深化改革進程中,關注各權利部門的決策機制、運行機制和內部管控中存在的弊端和風險;關注并能一定程度上評價政府職能轉變過程中風險隱患。通過轉變審計思路與重點,增加審計建議對國家治理的有效性。
其二,要從傳統的跟著財政資金線走的思維模式中跳脫出來,更多的關注公共資金、國有資源,進一步擴大審計思路范圍,將審計的觸角延伸到傳統審計的盲區。對利用公共資金、國有資源過程中存在的違法違規問題加大查處力度的同時,關注公共資金、國有資金的使用效益,能夠客觀公正的提出公共資金、國有資源使用中的弊端和建議,這些審計建議不是與審計發現問題進行直接關聯,而更多的是透過問題表象提出的深層次建議。要通過進一步統籌和利用社會審計和內部審計力量,探索實現審計全覆蓋,更多的揭示公共資金和國有資源在使用中的效益、效果,逐步實現從事后審計到事中審計的轉變,及時防治公共資源的損失浪費。
其三,要從傳統的國有資產的負債、損益的思維模式中跳脫出來,在國有資產、國有企業的審計中,進一步與企業負責人的經濟責任審計相結合,關注決策程序與企業治理的有效性,關注國有企業內部治理的有效性與風險點。加強對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力量的指導建設,充分利用企業內部審計力量,從財務資金為主線的審計轉變為資金與內控風險共存的審計監督,實現從事后揭露問題到事中防范風險的轉變。
(二)審計對象的重心轉變。新時期的審計對象轉變,不僅僅體現在審計范圍的全覆蓋,在關鍵的審計核心工作上也要實現審計對象的中心轉變。
首先,財政財務收支審計始終是審計工作的核心與永恒主體。國家審計機關向審計委員會、人大及政府報告的審計工作報告、審計結果報告等是年度審計工作的重要核心工作。新時期,這項審計工作的逐漸轉變及與重大政策執行情況跟蹤審計的結合,是實現審計工作從合規性向效益性的逐步轉變,是進一步實現審計全覆蓋和提升國家治理效能的現實需要。
其次,在“一帶一路”國際化進程背景下,國有企業的國際化和尤其是境外國有資產的審計盲區,將是新時期國有資產審計的重點。要通過審計監督,進一步確保境外國有資產的安全與保值增值,確保國有企業在參與國際競爭中,能夠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內部管控和風險防控措施。通過建立企業內部審計委員會,逐步增加對國有企業內部審計的指導與監督,加強國家審計的覆蓋面與縱深度,做到國家監督與內部控制相結合。
第三,面對習總書記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重點實現對黨政主要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與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相結合。隨著這項工作從試點專項走入常態化,審計對象從財務和資金,要逐步重點轉化為資源和實物。通過自然資產資源的審計開展,逐步擴大審計范圍和覆蓋面,逐步實現審計對象的轉變,未來不僅限于資產資源,而是更多的國有資源包括生態資源、人力資源、文化資源和無形資產等。
(三)審計技術方法的轉變與發展。傳統的計算機審計已經不能滿足高速發展的外部環境與審計對象的變化。運用大數據、互聯網、智能化的審計技術方法勢在必然。要進一步創建審計技術方法的創新協同機制,通過利用互聯網、新媒體、大數據實現對審計對象財務和業務數據的海量分析,要進一步研究運用數據審計抽樣比對的技術方法,在面對金融審計、國有企業審計等海量數據的審計對象時,如何節省審計成本、提高審計質量。同時,面對高速發展的人工智能技術,未來審計難免要涉及對圖像、音像、指紋等信息的提取分析,這也要求審計技術方法的進一步開發運用。
推薦閱讀:高級審計師評審發論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