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本文以A通信運營商審計中臺構建及長流程內部控制審計模式實踐為例,探討通過審計中臺體系的構建,推動審計組織模式變革和審計項目實施創新,以有效提升審計價值,服務組織風險管理。
[關鍵詞]審計中臺 內部控制 內部審計 智慧審計
著互聯網技術與大數據能力的提升,互聯網巨頭及電信運營商均借助自身技術優勢,優化組織架構,建設企業級能力復用平臺,即智慧中臺,以提升企業創新率。基于業務前端的變化,“審計中臺”逐步進入人們視野。在企業內外部要求及新技術變革的時代背景下,A通信運營商深入研究創新型智慧審計業務體系,立足“端到端”長流程業務,打通業務、網絡、管理類企業級數據平臺,打造“審計中臺”運營模式,通過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實現數據審計和現場審計多點交互,大幅提升內部審計工作效能,有效發揮內部審計促進企業價值增值的作用。
一、構建基于審計中臺的內部控制審計模式
在集團公司“全息交互智慧審計體系”指引下,A通信運營商以“服務能力+平臺”的方式,通過對IT審計能力、數據審計能力、持續審計能力、人工智能審計能力進行優化整合,逐步構建“審計中臺”體系(見圖1),有效促進了審計效率和效能提升。
“審計中臺”體系的構建需要對原有審計人員的組織模式進行調整,將原有IT審計分散資源進行集中整合,形成智能審計支撐中心,借助于專業化的手段和平臺,對外輸出四大能力:一是IT審計能力。建立專業IT審計能力團隊,提供數據分析、IT技術咨詢能力,搭建元數據倉庫、審計經驗庫、一鍵數據處理和智能派單能力;提供積累經驗一鍵分析、一鍵跑數、快速定位審計點風險點的能力;提供共享內部審計經驗、方法、案例、法規的能力;規范化審計項目流程,實現從項目發起到結束,貫通整個審計流程的在線可視化審計與管理。二是數據審計能力。依托公司數據基礎,打通各數據域壁壘,實現資源智能調度,搭建審計數據中心,構建平臺數據存儲能力、風險自動預警能力、模型管理能力、數據共享能力;通過數據沉淀,梳理業務流程、數據場景、系統平臺、接口方式,提供支撐內外部審計數據接口,支撐各項審計實務開展,推進自動化和智能化。三是持續審計能力。提供在線模型(持續審計模型)和以導入固定格式的離線數據審計處理能力模型(基礎模型);定制化風險建模,快速構建應用于不同審計場景的元風險分析模型;實時監測高風險點,自動輸出異常行為解決方案建議。四是人工智能審計能力。利用OCR、語義識別等智能技術,通過多維度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分析等工具,自動識別原始資料的關鍵信息,使無序非結構化數據向結構化數據轉換與錄入;輔助審計人工智能層面的業務應用,如數據收集、數據展示、數據分析、數據關聯等。
實現對外輸出四大能力,需要構建并持續運營一套高效、便捷的智慧審計平臺。目前,A通信運營商已通過專業團隊與平臺聯動的方式,初步實現了“1個基礎、4個快速”,即在數據安全基礎上,快速獲取數據、快速建模、快速分析、快速報告,智慧審計平臺見圖2。
二、基于審計中臺的“端到端”長流程內部控制審計模式案例分析
A通信運營商在逐步推進審計中臺建設過程中,除了構建基礎的審計中臺支撐模式以外,還分批次對部分關鍵業務領域涉及“端到端”長流程內部控制風險防范的健全性進行研究和探索,對審計范圍廣、流程長、風險復雜、信息量大的流程,進行全量信息化審計模型固化,輸出多環節風險線索及預警。
基于審計中臺構建的新型審計組織模式,最大的優勢就是以集中化的IT審計專業化資源,提供審計中臺服務,屏蔽業務系統后臺與審計業務現場的直接聯系,通過統一的“服務能力+平臺”模式(見圖3),提供標準化的數據模型和風險分析服務,使數據范圍、數據質量有了充分保障。
以“社會渠道酬金數據審計”為例。基于審計中臺的社會渠道酬金內部控制審計模式,相比傳統審計模式,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被審計數據范圍得到極大擴展,不僅依靠單一的酬金數據流轉主線,還可引入其他業務生產運營、網絡監測等系統,進行交叉比對,提供更多維度的風險分析線索。目前,審計中臺數據涵蓋B域的大部分數據、部分M域的數據,同時引入了O域的特定用戶畫像數據。通過三域數據融合,梳理元數據目錄、數據說明和使用方法等。確保審計業務人員可接觸的審計數據,經過質量洗滌和數據分組,具有高可靠性和應用性,大幅提升審計業務人員對數據的應用效率。二是針對酬金審計全流程,進行大數據專題建模,首期聚焦集中計酬環節,完成5個酬金數據審計模型建模,包括酬金調整異常操作、違規向渠道商自用集團業務結算酬金、酬金重復結算、酬金異常支付、集團業務酬金未按實收收入結算等。同時,梳理3個方面的異常波動,將潛在隱患納入監控,如反復上傳渠道文件替換渠道名稱、渠道達量標準反復修改、手工調差金額影響過大等。
酬金數據審計模型自運行以來,累計通報違規渠道和風險事項,為業務前端主管部門精確掌握政策風險、執行風險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審計中臺使審計工作效能大幅提升,通過中臺緩存常用數據,數據提前清洗、驗證,減少重新提數差錯風險,較以往審計模式,數據獲取時間由平均2周減少為2天。此外,采用大數據方式實施全量審計,使覆蓋面大幅增加,全面輸出公司所有渠道相關風險,迅速將典型案例擴大至全省多場景,不留風險死角。大幅降低審計成本,使現場審計時間大幅縮短,平均縮短1至2周。
三、啟示
1.隨著信息科技的快速發展,審計監督、服務職能作用在新科技、大數據背景下的充分發揮,組織模式的變革不可避免。在“審計中臺”模式下,審計部門集中優勢資源,將組織模式轉變為由“中臺”提供強大信息化審計能力支撐的“集群作戰”工作模式,對一線審計項目團隊的人員知識技能要求有所降低,有利于更廣范圍的團隊組合,且資源整合對審計質量提升作用明顯。
推薦閱讀:審計學課題申報如何選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