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當前審計建設管理應用的新改革發展模式有哪些,應該如何來加強及應用這些技術呢?同時本文從注重方式和途徑,夯實擴大審計全覆蓋的基礎工作和多措并舉,提高審計項目實施的針對性和效果性以及國有企業審計調查全覆蓋的成功案例等方面做了相應的介紹。本文選自:《審計與理財》,《審計與理財》投稿專業:辟有審計、理財的專家視點及“財經論壇”、審計現場、政府、企業、個人的理財平臺、審計財經業內人士的“工作茶座”、展示廣大讀者文化素養的“文苑”等十多個欄目。
摘要:為深入貫徹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推動國有企業改革的精神,區審計局圍繞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為國有企業改革提供信息支持和決策參考,率先在本市開展了全區國有(控股)企業資產管理及運營情況專項審計調查。通過對全區68家國有企業的審計調查,揭示出國有企業體制機制、資產管理、項目管理等4個方面15個問題。針對審計調查結果,各相關單位積極落實整改。
關鍵詞:審計制度,審計應用,審計師論文
一、注重方式和途徑,夯實擴大審計全覆蓋的基礎工作
審計全覆蓋,不能片面的理解為數量上的擴大,而是按照劉家義審計長的要求,是有步驟、有深度、有重點、有成效地全覆蓋。要做到這一點,必須采取適當的途徑,打好堅實的基礎。
(1)建立制度規范,保證審計項目的規范化實施
地方審計機關應根據本區域實際情況,積極推動本級黨委、政府制定本地區的《加強審計工作的實施意見》,強調審計的作用,明確審計的范圍和重點,強化審計成果的運用,為在審計管轄范圍內進一步擴大審計覆蓋面提供必要的較具體的規范。出臺的《實施意見》,應著重對本地區重點行業、重點部門、重要資金支出、民生資金支出等方面審計做出規定,明確監督重點,規范財經秩序,促進制度完善,著力維護經濟安全;加大對公共財政、政府性基金等全口徑預算的審計力度;加強對政府性債務管控、政府投資的建設項目、國有企業保值增值的審計監督;揭示各項政策執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分析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因素,建立健全為黨委、政府決策建言獻策的機制。在《實施意見》的基礎上,配套出臺具體的操作辦法,保證審計項目的科學制定和規范實施。
(2)強化成果運用,努力擴大審計的范圍和影響
審計監督的成效大小,取決于審計成果是否得到有效運用,也直接影響到審計監督全覆蓋的實際作用,因而應加強審計成果運用方面的探索。一是制定加強審計整改工作的規定,對發現的被審計單位存在的問題建立及時向本級政府、本級人大報告的審計整改報告制度,并將對審計存在問題整改情況納入政務督查范圍;探索紀檢監察、組織、督查等多部門協作聯動機制,形成監督審計整改工作的合力,促進審計整改工作落到實處;對被審計單位存在問題因涉及第三方原因,如追收資金困難等整改難點事項的,應建立通過司法程序及時執行的審計整改督查機制。二是強化審計成果運用,制定和完善審計問責機制,探索和建立重大問題向本級黨委、政府和上級審計機關同時報告的制度,推動審計結果在較大范圍內的公開制度,擴大審計監督的影響,督促審計決定的執行。
(3)借助多方力量,有效整合拓展審計的人力資源
審計全覆蓋,審計力量不足是一個重要的瓶頸,如何整合審計資源,最有效地實現審計目標,是各級審計機關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根據審計目標,合理高效地利用社會審計和內部審計力量,是當前實現擴大審計覆蓋面和保證審計質量的最有效、最快捷途徑。有效整合各方面的審計人力資源,應以國家審計為主導,內部審計和社會審計為重要組成部分,形成既分工又協作的審計監督大格局。一是加強內部審計工作,建立健全內部審計機構,對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要資金支出的單位應設立專門的內部審計機構,非重點領域不需專門成立內部審計機構的,應明確專職內部審計人員,在審計機關的指導下,加強對本部門業務內部控制制度和財務收支、重大事項等的日常監督,維護經濟安全,促進廉政建設。二是有效利用社會審計力量,以購買社會服務的形式,采取市場化、契約化方式,向具有相應資質的社會組織和企事業單位購買審計中介服務,同時,審計機關應通過項目抽簽、封閉審計、相互交叉檢查、末位淘汰等方式加強對社會審計機構的考核、監督,保證審計質量。三是創新方式,積極探索抽派內部審計和社會審計人員參與國家審計項目的形式,以增強審計力量,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提高審計效率,并達到培養內部審計和社會審計力量的作用,提高審計質量。
(4)強化信息技術,大力促進審計項目提質增效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電子信息技術的深化運用,被審計單位的數據海量龐雜,單純依靠人力,手工進行數據收集、分析、判斷而進行審計越來越困難,這要求審計機關必須順應時刊發展要求,充分利用好現代先進的信息技術。在審計實踐過程中修訂完善現有通用軟件,開發新的數據分析和模型,借助金審工程,實現審計手段和工具的現代化。強化區域內信息整合,加大審計資源信息共享,充分利用現代計算機聯網技術,將財政、地稅、社保等行業的數據與審計分析數據庫對接,構建大數據審計平臺,實現數字化審計方式,通過數據集中存儲和分析,有效地克服審計數據分散化、碎片化,提高審計效率和質量,大大縮短現場審計時間。
(5)重視隊伍建設,全面提升審計人員綜合素質
實現審計全覆蓋,不僅要求增加審計人員數量,更對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加速審計人才隊伍建設、培育跨專業的復合型人才是各級地方審計機關必須著力解決的現實問題。審計機關應加強對現有審計人員的計算機應用、跨專業知識等培訓,打破專業限制,改變傳統的財政財務收支、財經法紀審計向以真實性為基礎,經濟效益審計和經濟責任審計并重的審計方向發展,培養復合型人才;加強業務人員的引進、培訓和技能考核工作,適當引進法律、計算機、工程審計、環境保護等方面的人才,保證實現特定領域的審計監督。此外,還應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充分調動現有審計人員的主觀能動性,盡快實現擴大審計覆蓋面的目標。
二、多措并舉,提高審計項目實施的針對性和效果性
(1)圍繞改革大局,科學有效制定審計項目規劃
審計目標是審計活動的指南和目的,決定了審計的價值取向和工作思路,審計機關應制定中長期審計規劃,確保劉家義審計長提出的三個目標的實現。以某區為例,該區區級部門、街鎮及重點國有企業共有104個,近三年完成了24個項目,占應審數的23%,應接受經濟責任審計的領導干部為82名,近三年完成了21個項目,占26%。區審計局將應審部門分為三大類:一類是承擔區委、區政府工作重心和本地重要經濟發展的部門,如九大工程實施單位、財政、國土等部門,二類是資金總量大但信息化程度較高的部門,如社會保險、醫療保險管理單位,三類是資金量和工作任務都較少的單位,如科協、科委等部門。根據類別的劃分制定5年審計規劃,將一類作為每年必審項目,二類作為兩年一審項目,三類保證在5年內全面審計一次。
(2)根據發展近態,及時合理確定重點審計領域
十八大順利召開后,審計工作外部環境正處于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在這種背景下,地方審計機關應審時度勢,以順勢而為、有為有位、借力發揮、未雨綢繆、廉潔自律、形成合力的工作思路,以黨委、政府的改革發展大局和中心工作為著力點,確定審計重點領域。以某區為例,區審計局圍繞區政府中心工作,重點關注九大工程建設、民生改善、國企改革、農村征地拆遷及工程審計等領域以及落實中央八項規定、《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執行情況,持續開展“九大工程”建設跟蹤審計,實現對重點建設項目全過程動態監督;圍繞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深化專項資金審計,開展民營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微型企業創業扶持資金、總部經濟政策執行情況等審計調查,向政府及相關部門提出建議,促進完善相關制度;牢固樹立“民本審計”理念,開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普惠制”幼兒園專項審計調查,為進一步深化基層醫療體制改革和學前教育改革發揮積極作用。
(3)充分調動資源,確保項目計劃完整深入實施
當前審計工作的壓力,突出表現為審計力量不足與審計任務繁重之間的矛盾,要解決此矛盾,必須善于發揮“外腦”作用,引入中介機構參與審計。以某區為例,區審計局對業務量較大的政府投資項目竣工決算領域進行了積極探索,出臺了《政府投資項目委托審計業務考核管理辦法》,加強對中介機構質量管理,逐步完善審計過程的管理制度并提出精細化管理的四項舉措:一是落實責任,明確審計項目主審、科長、分管及主要領導的職責,強化審計過程的服務和監督;二是規范程序和報告披露內容,將工程項目審計方案和報告納入“審計四會”集體審議,審計報告增加審減金額及其產生原因的披露內容;三是強化對中介機構的考核,開展對中介機構審計項目的交叉復審和對中介機構的實地走訪,通過對中介機構的考核,完善考核獎懲,提高審計質量。
三、國有企業審計調查全覆蓋的成功案例
在全面清理盤活資產的基礎上,區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區國資委等機構著力完善區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系列意見、辦法,并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深化區屬國資國企改革的實施意見》。通過審計調查促進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改出新體制、新機制、新模式。
(1)立項契合形勢,圍繞中心工作
本次審計調查與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國資國企改革的精神高度契合,圍繞國有企業改革摸清家底、發現問題、提出建議。另一方面,在近幾年的企業審計中發現全區國有企業在體制機制、資產管理、資金管理、人員管理等方面存在較大的漏洞,區委、區政府決心下大力氣全面厘清我區國有企業現狀,找準問題癥結所在,以便“刮骨療傷”。
(2)統一組織部署,科學配置資源
整個調查項目堅持“統一領導、統一部署、統一目標、統一標準”的原則。一是區政府高度重視本次調查項目,成立了以區長為組長,相關區領導和部門主要領導組成的領導小組研究部署審計工作,區領導的重視和支持為審計工作的順利推進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成立了由局長親自擔任審計組長的項目組,負責整個審計項目的人員調配和組織安排。二是借助社會審計,整合審計力量,形成審計合力。從年初公開招標入圍的財務審計中介機構中挑選出4家單位參與國企調查審計項目。按照“不交叉、不缺失”的原則成立了4個審計項目小組,每個審計項目小組結合參審人員的專業特長、計算機審計、分析復核能力合理分工,優勢互補,有效地整合起中介機構審計力量,起到“1+1>2”的作用。三是制定了目標清晰、重點突出、操作性強的審計實施方案,各個審計項目組圍繞實施方案開展審計,確保所有工作不偏離主線。四是按照統一的標準采集數據、核實問題,將各種復雜情況按同一口徑進行后期匯總,形成總體概念和分析判斷,實現預期審計目標。
(3)創新審計方法,提高審計成效
一是本次調查項目改變過去以點帶面、以局部推斷總體的審計調查模式,審計范圍覆蓋全區所有國有(控股)企業,便于厘清全區國有企業間債權債務,全面徹底摸清國有資產、債權債務、人員底數等。二是突出審計重點,創新審計方式。對所有國有企業的資產,特別是房屋、土地等大宗資產均逐一進行現場核實、取證,見賬見物。并對房屋、土地資產的市場價值進行估算,對國有企業在職人員薪酬體系進行分析,以此為國有企業改革、企業資產處置、核算改制成本等提供決策參考。三是建立QQ工作聯系群和微信平臺,對審計項目組強化扁平化管理,保證每個審計人員隨時掌握審計組的最新工作要求,減少審計實踐中不必要的浪費和重復,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