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居建設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改善農村的生活環境,提升農村的生活水平;是城鄉統籌建設的重要方式。全面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只有堅持“從實際出發,堅持科學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的觀點,才能穩步推進新民居建設進程,推動農村的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各項事業科學、協調、全面發展。新民居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部分,全國各省已經開始進行規劃、建設。但是因為新民居建設還在摸索之中,還沒有經驗以及成熟的理論系統。目前資料顯示,國內多是從來分析新居民建設的影響因素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措施。
一、新民居建設現狀
第一, 我國鄉村建設大多處于一種比較混亂的狀態,現有的規劃理論、技術研究大多都集中在城市建設上,其最初研究與應用都是以城市為主,在農村建設上就缺乏經驗。第二,因建設時缺乏經驗,農村在最初進行新民居建設時沒有規劃性,住房修建散亂,導致新舊農舍夾雜,從而導致新房雖很多,卻沒有農村新面貌,農村的舊面貌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甚至于有些村莊的布局不合理,街道參差不齊,相互交叉,公共基礎設施薄弱,與城鄉的基礎設施以及環境有很大差距。第三,村莊的經濟實力比較弱,且對農村規劃的重視程度相對于城市來說也不夠,經費投入也就相對不足,干部群眾對上級的期望比較高,希望可以下放足夠的經費,往往產生依賴的思想。第四,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農民的思想有所轉變,衛生意識提高,都希望居住條件好一點。但是因為經濟基礎差以及缺乏正確的領導,農民雖然希望進行民居改建,但是缺乏積極性與自主性。
二、影響因素
(一)基礎設施因素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并且沒有規范。發展經濟,走的是從城市到農村的路線,致使農村的建設,沒能很好地受到關注。農村居民又因缺乏科學的規劃指導,在建設的過程中具有隨意性,以致房屋排列雜亂,新舊房子并存,道路交叉不整,用地結構失衡。由于居住點較分散,政府不能集中管理,以致教育,衛生,交通等公共設施較差。
(二)規劃不到位因素
我國農村規劃編制不合理,沒有長遠的眼見。農村建設,只考慮到眼前的利益,沒有想到長遠,也沒有與實際相結合,導致而今的發展空間狹小。有的農村在規劃時沒有預計到之后的發展速度,有的建設規模沒有堅持可持續發展觀,以至于農村現狀滿足不了現在發展的需要,束縛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往的農村規劃不全面主要側重于房屋的建設規劃,缺乏交通、排水系統等公共設施,致使農村的規劃不到位,沒有系統化的建設。
(三)環境因素
農村環保意識差。雖然農村生態環境良好,但人為的因素,同樣使農村的環境問題惡化。目前,多數農村的生活垃圾、污水等缺乏處理,嚴重污染環境,隨著現代化發展,農田施肥從人畜肥轉變成化工廢料,大量的化肥成分揮發到空氣中,造成大氣污染;而部分化肥又隨著水流流入河流湖泊,造成富營養化,甚至會污染地下水,導致土地酸化,不易于耕種。
(四)資金因素
政府對農村規劃不夠重視,對于新民居的建設缺乏支持及資金投入。地方政府大多將農業項目資金用于種養殖等產業扶持,而居住條件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礎設施缺乏資金支持。近幾年,國家以政策促進農民增收,但是因種種原因,農民收入依然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的發展。而在重城鎮輕農村的情況下,對農村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造成農村經濟薄弱,缺乏建設資金
[6]。
(五)投入機制因素
現今,各級政府對農村建設的投入力度逐漸加大,農民的生活以及生產條件也隨之得到改善,但由于農村基底差,公共設施差,以往的建設水平以不能滿足農村的發展需求,而新的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其資金來源主要依賴于政府撥款,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長期投入機制的缺乏,新建設得不到保障。
(六)科學技術因素
由于城鄉發展差距大,農村在人才方面也欠缺,大量人才都流向了城市。由于農村科學水平不高,政府建設又偏向于城鎮,以致城鄉物質與技術交流不暢,民居的建筑材料不新穎,缺乏像保溫空心磚以及輕鋼瓦等建筑材料,對沼氣與太陽能等不了解。
三、建議
(一)統籌城鄉發展
影響農村規劃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村莊周圍的地理環境,區域內項目建設以及現有的基礎設施等因素也影響著新農居的規劃與建設。只有將新農居的規劃與建設置于同區域內的經濟發展環境中,才可以讓村莊隨著區域內的經濟發展而發展,這樣才可以將村莊與周邊環境融于一體。政府應根據現在的經濟形勢與村莊自身條件,最大限度的提高當地經濟效益,制定發展計劃。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城市支持農村。
(二)農民參與
新居民建設離不開農民,農民是建設的主體。農民是農村規劃建設的關鍵,因此,在新民居建設時應大力倡導農民的支持、參與,提高農民的參與積極性與自覺性,提高村民的決策參與度。政府應大力宣傳新農村建設,讓人們充分地信任和支持這項建設。
(三)長遠規劃
以往的農村建設就是應為沒有考慮到長遠發展,以致農村現狀跟不上農村的發展需求,因此,在農村規劃上,要科學的預計未來的發展需求,將新農居的建設沿著科學軌道前進。在規劃建設時要充分考慮當地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防止脫離實際的“面子工程”。新農居規劃要依經濟基礎而定,不能盲目攀比而失去正確的方向。建設時,在改善農民居住條件的同時也要考慮經濟情況,科學合理的進行規劃建設。
四、新民居建設的原則與技術
(一)原則
第一,以人為本。新民居建設的主體是人,在規劃建設時要突出以人為本,合經濟適用、節能安全為一體;第二,因地制宜。建設時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規劃,要體現當地的民俗風情以及建筑特色;第三,經濟適用。考慮農村住房的實用性,倡導庭院經濟,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
(二)技術
規劃時,考慮農民生活習慣及政策適用性,農居建設功能要齊全,在城市建設相關基礎上根據農村特點進行規劃;農居與城市建筑不一樣,要突出民居文化,不能在建設時“處處是城市”而失去了農村面貌;積極采用新技術,新能源,選用建筑材料時要盡可能就地取材,選取有利于資源節約、工程質量提高的建筑材料,在安全適用的基礎上節能、環保。充分考慮應用沼氣、太陽能等新技術。在環保的同時節約經濟;水源的引用以及排水都影響著新民居的整體面貌,建立合理的供水體系以及排污渠道,方便農民生活使用的同時節約資源。
新民居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部分,新居民的建設有助于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縮小城鄉經濟差距,實現城鄉共同富裕,從而也是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
參考文獻:
[1]姚煒.論新農村建設中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師.2010(10):192~194
[2]周超.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新民居建設[J].當代經濟.2009(5):30~31
[3]張錚;楊錦輝.廣西民居的保護與新農村的建設[J].山西建筑.2010(7):39~39
[4]商春剛.在農村新民居建設中推廣新能源技術的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0(13):289~290
[5]蔡余萍;黃曉燕.川西新農村建設中傳統民居文化的繼承與發展[J].四川建筑.2009(3):14~18
[6]劉志青;王余丁;張曉軍.新農村建設中新民居建設的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0(19):398~399
[7]張臣良.推進新民居建設是農村發展的必然選擇[J].經濟論壇.2009(10):139~140
[8]王太春;段韋;左義林.甘肅隴南地區新農村民居建設與民居文化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19):10385~10386
[9]卜振龍.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設計的幾點探討[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6(11):50~52
[10]閆鳳彬.論新時期民居建設的技術更新[J].工程與建筑.2007(3):27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