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概況
東南沿海某市住宅樓工程,總建筑面積為5607.48m2,七層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其中一層為店面和車庫,二~七層為住宅樓,于2007年12月27日開工,2010年4月3日竣工。在施工過程中發(fā)現(xiàn)部分樓板在板角出現(xiàn)開裂滲水現(xiàn)象,設計單位對產生裂縫部位對結構設計及構造措施進行校核,結果滿足規(guī)范要求,隨后由設計單位確定裂縫發(fā)生較為嚴重的部位,選定一塊樓板,在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后,對樓板進行荷載試驗。其目的是檢驗樓板在設計荷載作用下,其承載力及變形是否滿足規(guī)范要求,然后確定是否返工和處理方案。
2 試驗方法
2.1 試驗方案
本次試驗根據混凝土結構試驗方法標準(GB 50152-92)、《建筑結構檢測技術標準》(GB/T 50344-2004)以及原設計圖紙資料,采用樓板頂面加載和底面設置測點的方法,以水泥包作為荷重,每袋水泥重量為100kg,裝水泥包時均經過磅重,試驗前先在試驗區(qū)間的加載范圍內按1m2分格,試驗加載時按每級荷載的加載量,用人工把相應的砂包數量放置在每個方格內。
2.2 加載分級
本試驗加載分8級進行,先按每級0.7kN/m2加載至4.9kN/m2,第8級再加載0.15kN/m2至5.05kN/m2;卸載分3級進行,分別卸載至(3.5,2.1,0)kN/m2。
2.3 樓板變形觀測
在所試驗的現(xiàn)澆板的中間底部設置一只百分表,板的四周梁的中間位置各設置一只百分表,并調整讀數到0值,此時,上下層板面均不得有任何荷載作用,讀取百分表讀數進行觀測。
在靜載試驗以前,先將已所存在的主要裂縫用紅鉛筆在樓板面和樓板底標出其長度起止位置,在靜載試驗達到最大荷載時檢驗裂縫開展延伸段的開裂寬度。一般認為,延伸段的裂縫開展寬度在0.3 mm以內,認為無影響;超出0.3 mm則認為該部位樓板報廢。在靜載試驗結束,卸去全部荷載后再觀測板面裂縫開展有無延伸。做出主要裂縫情況圖,并標出裂縫延伸段長度和寬度。
2.4 變形觀測時間
前7級每級持荷10分鐘,并進行撓度及裂縫觀測;達到試驗總荷載值時,持荷30分鐘,并進行裂縫及撓度觀測;第一次卸載至3.5kN/m2時,持荷時間為10min,并進行變形觀測;第二次卸載至2.1kN/m2時,持荷時間為10min,并進行變形觀測;最后全部卸載完畢,持續(xù)時間30min,并進行變形觀測。
3 試驗結果分析
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 50010-2002)對樓板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進行評定,一類環(huán)境三級裂控制等級限值的評定要求如下:
3.1 樓板的試驗荷載達到最大試驗荷載5.05kN/m2作用下,樓板承載力未出現(xiàn)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未出現(xiàn)破壞現(xiàn)象。
3.2 在最大試驗荷載5.05kN/m2作用下,整個樓板的撓度如下圖所示。
在各級荷載下的荷載-撓度曲線表明,樓板在最大試驗荷載下的最大變形遠小于規(guī)范值,在整個加載過程中表現(xiàn)出良好的彈性工作性能。3.3 在最大試驗荷載5.05kN/m2的作用下,樓板裂縫最大寬度小于0.3mm,加載過程中未發(fā)現(xiàn)原裂縫增長,也未發(fā)現(xiàn)新裂縫產生。
4 小結
本文介紹了某住宅樓板的荷載試驗方案、數據處理以及結果評定方法等,從采得的數據及試驗結果看來,本試驗方法是可行有的。但必須注意加載前的水泥包堆載問題,加載前水泥包應堆在遠離試驗樓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