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的生產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它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建筑物的結構安全,關系著人們的安全。高質量的混凝土要要足夠的強度和耐久性,它的質量不僅要受到水泥、骨料、砂等原料及它們的配合比的影響,還要受到施工工藝、機械設備和施工環境、養護等問題的影響
[1]。下面將對施工過程中影響建筑物結構混凝土施工質量的因素作簡要分析。
1.材料的因素
材料的因素是保證混凝土質量的基礎因素,原材料質量的好壞和用量的多少直接關系到混凝土的質量。除了特殊混凝土為了提高某些性能要加一些外加劑,一般普通的混凝土都是由砂、水泥、石骨料和水攪合而成。
1.1骨料因素
骨料在混凝土中起骨架作用,它對混凝土的質量影響很大。骨料中的含砂、含泥量、云母含量和骨料的壓碎程度和混凝土的剛性、和易性、抗滲和耐久性有直接的關系,如果骨料中含泥含砂量過大,這些泥沙粘附在骨料的表面就會削弱骨料與水泥的粘結力,同時加大骨料表面積,用水量加大,從而使混凝土的剛度受到影響;相反,如果骨料表面粗糙且有較多的空隙,就會有利于骨料與水泥的粘結,增加混凝土的強度,但同時就降低了它的和易性,因此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我們應該針對不同的情況選用不同級配的骨料,若級配不合適,我們可以通過分級過篩得到我們需要級配的骨料
[2]。另外,為了防止混凝土受壓時,骨料先被壓碎,骨料的石子本身就應該有一定的強度,而且要高于混凝土的強度。
1.2水泥的影響
水泥是以粘土和石灰石為主要原料,是一種具有水硬性的材料,是混凝土的重要組分,在混凝土的所有材料中起主導作用,它的凝結時間、細度、體積安定性和強度等因素直接影響建筑結構混凝土的質量。如果水泥強度不足,就可能導致混凝土凝結后再開裂,如果水泥的安定性不符合標準,水泥中還有過多游離氧化鎂、氧化鈣等物質,這些物質在混凝土凝結時候會起水花作用,破壞混凝土已經形成的結構,使混凝土產生膨脹性裂縫,降低混凝度的抗拉強度。進入施工現場的水泥,必須有合格證和出廠檢驗報告,施工單位要對水泥的級別、品種、出廠日期、包裝等進行檢查,然后再對進行取樣測試,檢測它的強度、凝結時間等指標是否符合標準,并做復檢報告。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應該根據施工的性質和環境條件,合理選用水泥的品種和級別
[3]。
1.3外加劑的影響
隨著混凝土工程和技術的不斷發展,有時候為了改變混凝土的一些性能以滿足施工單位對混凝土的特殊要求,這就需要在混凝土中加一些外加劑,適當的給混凝土添加一些外加劑,可以很好地改善混凝土的凝結時間、抗滲性、耐久性、抗凍性等性能。例如在混凝土中添加一些粉煤灰能改善混凝土低泌水性,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雖然外加劑的用量不足水泥的用量的5%,但它對混凝土的質量影響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減水劑是最常用的一種外加劑,它能在不增加用水量的情況下,顯著增大混凝土的流動性。正是由于外加劑的使用量小,對混凝土的影響大,所以使用外加劑時一定要了解它的性質和適宜摻量范圍,禁止盲目使用
[4]。比如:使用木質素磺酸鈣時如果添加的量控制不好,就可能降低混凝土的強度,使得混凝土不凝固,影響結構安全。另外有些外加劑還可能因為施工環境的不同對混凝土造成不同的影響,混凝土施工前一定要把這些搞清楚,然后根據工程實際情況和結構的設計要求,確定外加劑的品種和用量。
2.原材料配合比的影響
混凝土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水泥、骨料、水等組成材料的重量比例關系,它是混凝土質量控制的核心部分,直接關系到混凝土的性能和生產成本。每種特定性能的水泥的水灰比、單位用水量和砂率這大參數,都有不同的比例,因此為了使混凝土達到要求的標準,在選定材料后施工單位應該依據《公路工程水泥}昆凝土實驗規程》中規定的步驟
[5],并結合所用原材料的性質進行現場試配,然后根據試配結果確定混凝土的這三大參數的配合比,這樣才能使施工的混凝土質量達到驗收標準。一般確定的基本原則是:在和易性滿足要求的前提下,來確定用水量;在強度和耐久性滿足的前提下,確定水灰比,在滿足了混凝土強度和耐久性后,水灰比越大,越節約水泥;砂的用量贏根據填充石子空隙的余量確定。
3.施工的影響
3.1生產過程的影響
混凝土的生產主要受計量設備和攪拌時間兩個方面的影響。生產混凝土一定要用計量器準確地按照設計好的配合比混合,尤其是外加劑的量一定好控制好,如果計量器不夠準確,就會影響混凝土的質量。再一個就是攪拌的問題,在生產中一定要根據混凝土均勻度要求及攪拌機生產效率等因素,控制好攪拌的時間和力度。攪拌時間如果過短,會影響混凝土的均勻性,強度及和易性都降低;時間過長,混凝土就可能會出現離析等現象
[6]。
3.2混凝土運輸
混凝土的拌制和澆筑往往不在一個施工現場,從攪拌機出來到了澆筑工地這段時間對混凝土的塌落度和易性有很大的影響,為了保證混凝土的質量,這就需要考慮運輸的問題。在整個運輸的過程中,我們要加強混凝土管理和控制措施,除了要保證混凝土的均勻度和規定的塌落度以外,還要防止漏漿等現象的發生,保證在規定的時間內將混凝土運到施工現場,防止分層、離析以及初凝等現象的發生
[7]。
3.3養護問題
混凝土成型后的養護主要是為了保持混凝土處于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一方面避免混凝土由于不利的環境發生干縮或冷縮,另一方面使混凝土的強度繼續增大,因為在混凝土凝結后,水泥會在為水填充的毛細管內繼續水化,隨著它的不斷水化,它的強度還會不斷增大,為了保證水泥水化過程的正常進行,就需要保證混凝土表面的濕潤,控制好環境的溫度和濕度。一般情況下,混凝土要達到設計標準要求的強度值至少需要28天,養護必須要在混凝土澆筑12小時內進行,至少要持續養護7天,才能保證建筑結構混凝土有足夠的強度。
參考文獻:
[1]張雷,張國,秦嚴.混凝土質量通病防治的措施[J]山西電力,2006.
[2]張智泉建筑工程中影響混凝土強度因素和質量控制叨.江西建材,2005 (2).
[3]郭志明.淺談影響普通混凝土強度的因素及對策田.江漢石油職工大學學報,2004(2).56-98.
[4]饒偉娜.混凝土施工中應予重視的幾個薄弱環節[J].建筑建材裝飾,2010(3).
[5](GB50204—2002),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S].45-65.
[6]Jianzhuang Xiao,Jie Li,Bolong Zhu,Ziyan Fan.Experimental study on strength and ductility of carbonated concrete elements[J].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2002,161 187-192.
[7]陳偉,陳曉寶,林延杰.論影響混凝土碳化的主要因素[J].建筑施工,2006,28(3):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