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時代的變遷、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推動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著變化,在農村房屋的材料和結構也有所體現。但是,農村房屋坍塌事故并沒有明顯的改善情況,甚至事故的結果更加嚴峻。因而本文對農村房屋坍塌事故及其結果進行分析,結合案例剖析農村房屋現狀以及房屋坍塌事故引發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針對性地提出預防房屋坍塌、減輕坍塌損失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房屋坍塌;救援處置對策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新的建筑模式也慢慢地走進了視野,諸如磚混結構、鋼混結構及純鋼結構、混凝土澆筑等等。新興的房屋結構與材料也隱藏著新的安全隱患,且相比之前,救援難度及財產損失也進一步增加。
新的建筑模式雖然美觀大方,但有些建筑材料的硬度及抗震效能遠遠不及傳統的建筑,一旦發生倒塌、火災或者洪災等事故將會造成慘烈的人員傷亡和巨大的財產損失。本文以臨汾市襄汾縣的房屋倒塌救援為例,對農村房屋倒塌事件進行分析,以期為此類事故的救援處置對策及預防措施提供參考建議。
一、農村住房常發事故現狀分析——以坍塌事故為例
房屋是眾多建筑物中最為基礎的一項,房屋的修蓋需要不少財力、物力與人力,在農村可能出現節儉行事,甚至不合適地拼湊與偷工減料的現象,這些情況極容易導致房屋坍塌事件的發生。據調查,農村房屋坍塌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其中,房屋建設過程中的偷工減料、建筑工人不專業、建筑技術不先進等是造成房屋坍塌的直接原因[1]。其次,農村房屋建設的不合規問題普遍存在,因其建設整個過程都沒有專業人士的監督與可行的標準,農村房屋無力抵擋嚴重的自然災害,在地震中幸存更是十分困難[2]。最后,本文列舉了典型案例對農村房屋坍塌事故中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防護建議。
二、案例實際
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鄉陳莊村聚仙飯店房屋坍塌事例值得人們探討。據調查,該飯店并不是最新修建的,而是依托民房原有的磚混結構,在屋頂搭上簡單的水泥預制板形成最初房屋框架。之后又經多次改建、擴建到事故發生前包括,飯店前廳、中會議廳、后包間及露天后院的農村宴會廳場所,顯然,該飯店建設過程為此次坍塌事故埋藏了隱患[3]。
該飯店的建設結構最初比較合理,單層的磚混結構,地基也是按照一層處理的基準,然而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經營業主對該飯店進行不斷加蓋,并且后續加工的過程中缺少必要監管,最終形成預制板上再加蓋了一層混凝土并搭建了鋼架頂棚的違規建筑。該飯店雖然外表看著光鮮亮麗,其內在結構卻很不結實,這便給自己及赴宴的人們埋下了巨大的安全事故隱患。
2020年8月29日9時46分事故發生,發生坍塌事故的總建筑面積為400平方米,而坍塌面積約168平方米,此次事故造成巨大財產損失及人員傷亡。整個坍塌過程一瞬間發生,巨大下墜力致使毗鄰樓體墻體產生裂縫,直接導致宴會廳屋頂粉碎性坍塌,建筑結構完全損毀,事故救援歷時18個小時。最終共搜救出被困群眾57人,(其中死亡29人,傷28人),但事故造成的損失無法估量,缺乏監督和任意加蓋的農村自建房帶給人們更多的困惑與無奈,筆者作為一名有著20多年救援經驗的經歷者,仔細分析此次事故的經過,并對引發事故的因素進行梳理,現對農村自建房發生坍塌的事故救援及處置對策做以下分析:
(一)成因及特點分析
1.歷史遺留隱患。長久以來,農村自建房沒有可以依據的規范標準,建設過程也缺乏監管,存在著先天的設計和施工隱患。除此之外,人們往往在已有建筑基礎上任意改動或增減建筑中必備的承重及防護設施,為其埋下了無法彌補和不可預料的事故苗頭。一旦發生坍塌或其他事故,便會引發很多問題,比如,事主無法將建筑構造清楚敘述導致救援人員難以迅速準確地了解建筑特點并進而及時有效的施救,甚至對施救對象做出的判斷出現誤差。
2.自建房地基不穩問題。農村自建房的地基打夯和排水系統沒有專門的途徑供其疏導,加上地基處理隨意性大,排水走向只求水能過得去,而不顧排水的暢通性和可持續性。當遇到罕見的大雨天或多年不遇的連陰雨天,勢必會引起地基升降不均勻,甚至突然出現地面沉降的現象,不能及時排走的雨水、廢水又會侵入地面,進一步加重地面房屋坍塌的風險。
3.房屋建設中偷工減料問題。在農村房屋建筑時,大多數人們深受傳統艱苦樸素思想的影響,力行勤儉節約的理念,大部分的家庭往往會挑選所謂的物美價廉的材料進行修建,而不會選擇費用過于昂貴的建材來修建房屋。人們往往抱有僥幸心理,總以為外界新聞上所播報的事故案例離自己非常遙遠,或者認為就不會發生。然而,一個先天就缺鋼少鐵的建筑,就像一個一出生就缺鈣軟骨的孩子,在災難突然降臨時,便會因無力對抗而引發災難性的后果。房屋建設更是如此,偷工減料的建筑物在面對事故時不堪一擊,甚至等不到救援的到來,最終以嚴重的傷亡和巨大的財產損失收場。
4.救援不及時問題。農村地區本身交通條件有限,救援人員和裝備的抵達往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這種情況下,若想盡可能減少事故造成的損失則需要當事人員具有較強的自救能力。然而,農村地區,無論時交通路線的通暢性還是人員的自救互救能力都不是優勢條件。一旦農村建筑發生了坍塌、火災等其他災害事故,救援人員因種種因素的影響會延誤了最佳的搶救時機,加之廣大人民群眾對突發的災害事故缺乏應有的防護及基本的施救常識,毫無章法的行動不僅會擾亂現場秩序,也會給救援增加難度。
(二)應對措施及對策
1.加強宣傳、提高群眾事故預防意識。加強廣大農村的安全常識宣傳,引導群眾樹立防范風險災害的意識。在農村中,可以利用廣播等方式,輪番播報季節性的防火、防盜、防陰雨、溺水等等的事故案例,警醒村民,提高村民對安全事故的防范意識。
推薦閱讀:農村飲水安全方面論文發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