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結合工程實例,從大體積混凝土工程特點及難點入手,從施工準備、配合比要求、、混凝土澆筑等方面,深入探討了住宅混凝土筏板基礎裂縫控制要點,以求更好的保證筏板基礎施工質量。
關鍵詞:筏板基礎;裂縫;住宅;配合比
Abstract: combined with engineering examples, from the mass concrete project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iculties of construction preparation, mixing ratio from requirements,, and concrete casting, probes into the concrete house raft foundation crack control points, in order to better ensure raft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quality.
Keywords: raft foundation; Crack; Residential; mix
中圖分類號: TU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筏板基礎混凝土為大體積混凝土,其施工技術要求比較高,施工中主要是防止混凝土因水泥水化熱引起的溫度差產生溫度應力裂縫。從材料選擇、技術措施等有關環節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為筏板基礎大體積混凝土連續施工創造條件,做好測溫與養護工作,確保筏板基礎大體積混凝土質量符合要求。
一、混凝土配合比要求
對商品混凝土廠家混凝土采用的主要材料要求如下:
1)水泥
在滿足強度和耐久性等要求的前提下,宜選用低熱礦渣硅酸鹽水泥、低熱硅酸鹽水泥。
2)骨料
粗骨料碎石應采取連續級配或合理的摻配比例。其最大粒徑不得大于鋼筋最小凈距的3/4。采用泵送混凝土,應符合《泵送混凝土施工技術規程》,針片狀顆粒含量不宜超過5%,含泥量不應超過1%。細骨料砂采用中砂,含泥量應小于3%,細度模數以2.6-2.8為宜。摻合料為了滿足和易性、減小水泥用量和減緩水泥早期水化熱發熱量的要求,在混凝土中摻入適量的干細灰和超細礦渣粉。外加劑為了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便于泵送,摻加適量的MNC-P高效泵送劑。為了降低凝結速度增加緩凝劑,凝結時間控制在10h或更長。
3)混凝土配合比
商品混凝土要求混凝土廠家根據現場提出的技術要求,提前做好混凝土試配。根據設計要求和使用的材料,按照國家現行有關技術要求提高試配確定配合比。盡量利用混凝土60d的后期強度,滿足減少水泥用量的要求。必須滿足施工荷載的要求。混凝土UEA采用第四代UEA-Ⅳ混凝土膨脹劑(簡稱UEA-Ⅳ),瑐瑣軸-瑐瑩軸處為筏板基礎最薄弱部位,該部分混凝土UEA-Ⅳ的摻量應比其他部位加大2%。用一部分粉煤灰或礦渣微粉代替水泥,減少水化熱,降低混凝土內部溫度。混凝土坍落度不能太大,控制在(140±30)mm。混凝土的入模溫度控制在28℃左右。
二、溫度指標要求
混凝土澆筑體在入模溫度基礎上的升溫值不宜大于50℃。混凝土澆筑塊體的里表溫差(不含混凝土收縮的當量溫度)不宜大于25℃。混凝土澆筑體的降溫速率不宜大于2.0℃/d。混凝土澆筑體表面與大氣溫差不宜大于20℃。混凝土入模溫度不宜大于30℃。施工工藝施工工藝流程如下:泵車就位試運轉→攪拌站供貨→核實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運輸單→檢查混凝土質量、坍落度→輸送與混凝土同配合比水泥砂漿潤滑輸送管內壁→輸送混凝土→分層澆筑→振搗→抹面→排除浮漿、泌水→二次收面→蓄水(砌筑擋水墻)→測溫→成品保護。
三、混凝土澆筑與養護
1) 混凝土澆筑
每層混凝土的澆筑厚度不超過30cm-40cm。振搗上一層時,應插入下一層混凝土內約5cm,消除兩層之間的接縫,同時要在下層混凝土初凝之前進行。層間最長的間歇時間不應大于混凝土的初凝時間。因天氣炎熱,混凝土入模溫度宜控制在30℃以下。混凝土澆筑后,應及時進行保濕保溫養護。為防止混凝土發生離析,汽車泵出混凝土泵管口距離澆筑面的高度不超過2m。采用機械二次振搗工藝,每點振搗時間不少于20s-30s。做好混凝土振搗過程中的泌水處理,排除多余的水分,可以提高混凝土質量,減少表面裂縫。混凝土表面初凝前進行二次抹壓處理,二次收面,以閉合收縮裂縫,約12h-14h后,方可養護。
2) 混凝土養護
進行熱工計算,確定養護方法采用蓄水養護。在混凝土升溫過程中采用塑料薄膜覆蓋,蓄水養護,不得將薄膜揭開放線;混凝土降溫過程中,采取氈布、結合棉被覆蓋保溫保濕復合保溫,保溫材料的厚度,保溫厚度通過計算確定。混凝土養護期間,根據測溫情況,采取措施保證混凝土內外溫差控制在25℃以內,蓄水養護期為7d,保水養護期為7d,養護期過后方可進行測量放線。c.基礎大放腳斜坡部分側模,作為大放腳混凝土的保溫養護措施,其拆模時間應根據規范規定的溫控要求確定,在混凝土養護期間不得拆除。d.大放腳模板適當延遲拆模時間,拆模后,應采取預防劇烈干燥措施,及時回填,避免大放腳部分混凝土高溫下長期暴露,產生裂縫。e.基礎的變截面處為薄弱部位,易出現裂縫,須加強該部位的測溫養護工作。
四、掌握溫度的變化規律
為了掌握大體積混凝土的溫升和降溫的變化規律,及時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的內外溫差,需要對混凝土進行溫度監測控制。大體積混凝土澆筑體內測溫點的布置,應真實地反映出混凝土澆筑體內最高溫升、里表溫差、降溫速率及環境溫度。測溫點的布置,必須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沿澆筑的高度布置在底部、中部和表面,垂直測點間距一般為50cm-80cm,平面測點應布置在邊緣與中間,間距一般為2.5m-5m。監測點布置范圍以所選混凝土澆筑體平面圖對稱軸線的半條軸線為測試區,測試區內監測點按平面分層布置。測試區內,測溫孔的位置與數量根據混凝土澆筑體內溫度場分布情況及溫控的要求確定。在每條測試軸線上,測溫孔位宜不少于4處,應根據結構的幾何尺寸布置。沿混凝土澆筑體厚度方向,必須布置外表、底面和中間部位測溫孔。混凝土澆筑體的外表溫度,宜為混凝土外表以內50mm處的溫度。混凝土澆筑體底面的溫度,宜為混凝土澆筑體底面上50mm處的溫度。振搗混凝土時,振搗器不得觸及測溫孔管。測溫孔采用Ф16PVC管,測溫孔的深度同一部位長度分別為澆筑體底面、外表及中部長度,分別為1550mm,850mm,150mm三種規格的測溫管。測溫管在上端用膠帶做標記,便于區分深度。根據測溫孔布置專人進行測溫孔埋設,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確保測溫孔位置、深度準確。測溫孔在混凝土澆筑以及測溫停止前的施工過程中做好防護工作,確保不損壞。配備兩班專職測溫人員,對測溫人員要進行培訓和技術交底。測溫人員要認真負責,按時按孔測溫,測溫讀數時溫度計不得離開測溫孔,不得遺漏或弄虛作假。測溫記錄要填寫清楚、整潔,換班時要進行交接。測溫工作應連續進行,混凝土溫度下降到規定溫度并經技術部門同意后方可停止測溫。測溫記錄要填寫清楚、整潔,換班時要進行交底。大體積混凝土澆筑體里表溫差、降溫速率及環境溫度的測試。混凝土澆筑后,每晝夜不應少于4次;入模溫度的測量,每臺班不少于2次。發現溫度驟然突變,混凝土內部最高溫度與上部或底面混凝土溫度之差達到25℃或溫度異常,立即通知技術部門和項目技術負責人,分析原因,及時采取措施加強保溫或延緩拆除保溫材料。上部溫度較低時,采取保溫覆蓋氈布措施,提升混凝土上部溫度;上部溫度較高時,采取緩慢加蓄冷水,降低混凝土表面溫度。測試過程中及時描繪出各點的溫度變化曲線和斷面的溫度分布曲線。
總之,大體積混凝土,超大體積混凝土裂縫控制要點:混凝土強度利用60d后期強度,減少水泥用量;選擇低水化熱水泥,用一部分粉煤灰或礦渣微粉代替水泥,減少水化熱,降低混凝土內部溫度;混凝土中摻加緩凝劑,天氣較熱時緩凝時間控制在10h;混凝土坍落度不能太大,控制在140mm±30mm;混凝土的入模溫度控制在28℃左右;控制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方式和澆筑厚度,使混凝土中部水化熱盡量擴散;混凝土表面強度達到1.2MPa后進行養護,按熱工計算高溫期間采用蓄水養護,經濟方便;混凝土降溫階段,極易產生裂縫,須加強薄弱部位的保溫養護;控制混凝土的降溫速率,內部溫度降溫不得超過2℃/d;應力集中部位,為防止混凝土的中部出現裂縫,在筏板基礎的上下層網片之間增設Ф10@200的附加抗裂鋼筋網片,網片距筏板基礎底750mm,在上層鋼筋網片混凝土保護層之間設鍍鋅鋼絲網片;該部位混凝土UEA的摻量增大2%;基礎的變截面處為薄弱部位,易出現裂縫,須加強該部位的測溫養護工作;筏板基礎及時進行防水層及土方回填施工,避免基礎長期暴露在高溫環境中而產生裂縫。
參考文獻:
[1]秦娟. 混凝土剛性基礎受力的有限元分析[D]. 重慶大學: 重慶大學,2006.
[2]楊建林. 樁筏基礎中筏板厚度的確定[J]. 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2009,(4). [3]肖強. 高層建筑上部結構、筏板基礎和地基共同作用的分析研究[D]. 浙江工業大學: 浙江工業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