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廣泛采用,滿足了我國建筑行業中對高層建筑空間大,靈活性差以及抗震等方面的問題,取代了傳統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建筑工程中,融入了蜂窩煤的結構原理,實現了我國建筑行業結構模式的巨大突破。在施工中,對于模板工程中模板及其支護系統的安裝、拆除,鋼筋工程的下料、綁扎安裝,混凝土工程的配比、運輸、布料、澆注振搗、養護等施工工序的質量控制要點以及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技術,有許多值得總結的共同點。現分別論述如下:
1.模板工程
1.1基本要求。模板工程采用膠合板、鋼模板、鋼板等材料。安裝應滿足下列要求:模板的接縫不應漏漿;模板與混凝土的接觸面應清理干凈并涂刷隔離劑,但不得采用影響結構性能或妨礙裝修工程施工的隔離劑;澆筑混凝土前,模板內的雜物應清理干凈并澆水濕潤,但模板內不應有積水;對清水混凝土工程應使用能達到設計效果的模板。固定在模板上的預埋件、預留孔洞和預埋鋼管等不得遺漏,安裝必須牢固、位置準確,其偏差應符合規定。應對照建筑、給排水、電氣、暖通等專業的圖紙進行留設,如結構圖與其它專業圖紙矛盾,應通知相關專業協調解決。拆模時間:側模板以不損壞混凝土表面及棱角方可拆模,底模拆除時間按相應規定進行。
1.2模板及其支護系統安裝質量要求。模板的安裝必須準確掌握構件的幾何尺寸,保證軸線位置的準確。模板應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及穩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新澆混凝土的重量、側壓力以及施工荷載,應進行強度、剛度、穩定性等計算。澆筑前應檢查承重架及加固支撐扣件是否擰緊。模板的安裝誤差應嚴格控制在允許范圍內,超過允許值必須校正。
1.3模板及其支護系統安裝質量控制措施。模板及其支撐均應落在實處,不得有“虛”腳出現,安拆均設專人負責;墻、柱腳模板應加墊木和導模,防止混凝土漏漿造成爛根;當梁、板跨度≧4m時,其底模應按跨度的1~3‰起拱;安裝墻、柱模板時需有保護措施:模板由塔吊吊裝就位時,已綁扎好的鋼筋很容易損傷模板面,這時需有施工工人在現場扶住模板輕輕就位,避免損傷模板;在靠近模板部位進行鋼筋、鋼管電焊作業時,在施工焊處的模板面應用鐵皮墊隔,防止焊火燒壞模板面;在安裝模板之前,應將各種電管、水管等按圖就位,避免模板安裝好后二次開洞;為防止混凝土在硬化過程中與模板粘結而影響脫模,在澆筑混凝土之前,應在清理過的模板表面上(包括第一次使用的模板)涂刷隔離劑(對隔離劑的基本要求是:不粘結、易脫落、不污染墻、易于操作、易清理、無害于人體、不腐蝕模板);澆搗振搗混凝土時插入式振搗器不能直接碰到板面上,避免磨損、撞壞模板面,同時振搗時間要按規范規定,要適時,以防模板變形。
2.鋼筋工程
2.1基本要求。鋼筋進場時,應按規定抽取試件作力學性能檢驗,其質量必須符合有關標準的規定。如鋼筋在施工現場加工制作,則鋼筋加工的允許偏差應符合相關的規定;如由鋼筋加工場制作,則應重點控制好配料單的編寫及半成品到現場后的檢驗環節。鋼筋安裝時,鋼筋的品種、級別、規格和數量必須符合設計要求。鋼筋錨固長度應符合表4的要求且任何情況下不得小于300mm。HRB400級別縱向受拉鋼筋末端采用機械錨固措施時,包括附加錨固端頭在內可取表4中錨固長度的0.7倍。
2.2鋼筋接頭位置及要求。梁底部鋼筋接頭應設在支座處,上部鋼筋接頭應設在跨中1/3范圍內,且同一斷面鋼筋接頭根數不得超過總根數的50%(焊接)或25%(綁扎搭接),接頭位置應錯開45d(d為鋼筋直徑);墻、柱豎向鋼筋接頭應設在每層樓板面處,接頭位置應錯開50d;板底筋接頭應設在支座處,負鋼筋接頭應設在跨中1/3范圍內,其它短鋼筋則按設計長度配料制作不設接頭。
2.3施工縫處鋼筋處理。現澆鋼筋混凝土樓面一般不留施工縫,如遇天氣、施工組織、水電供應或其他特殊情況不得不留施工縫時,斷面處應增設施工插筋以增加施工縫處的抗剪能力,插筋數量和伸入縫兩側的長度由施工單位會同監理單位確定。板插筋采用Φ12鋼筋,放置于板中部,梁插筋用Φ20的鋼筋放于上、下受力鋼筋位置。
2.4鋼筋制作綁扎注意事項。受力鋼筋保護層厚度按設計圖紙要求執行,墊塊、卡環、鐵馬凳數量要夠,破碎、變形、偏位的要及時更換、調整。柱的豎筋在樓面的位置加焊一層與箍筋相同規格的定位箍以防鋼筋偏移。板面層支座負筋在預應力鋼筋套管(設計為預應力混凝土板時)及水電管線埋設完畢后再進行綁扎,支座負筋綁扎應加設Φ10鋼筋鐵馬凳,縱橫間距均為1.0m,嚴禁在綁扎好的支座負筋上面踩踏以保證位置的正確。板鋼筋除靠近外圍兩行相交點全部扎牢外,中間部分的相交點可間隔交錯扎牢,但必須保證受力鋼筋不位移,雙向受力的鋼筋所有相交點須全部扎牢。主、次梁或次梁與次梁相交處,除按設計加吊筋外,凡未特殊注明者,一律在兩側各加四道加密箍筋,直徑同兩條梁中箍筋大者。工程的防雷接地對基礎、柱、梁等各構件鋼筋聯網要求,應配合電氣有關施工圖進行施工。
3.混凝土工程
3.1基本要求。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施工方法。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外加劑應符合相應規范規定; 混凝土的強度等級必須符合設計要求;用于檢查結構構件混凝土強度的試件,應在混凝土的澆筑地點按照要求隨機抽取制作,并做好養護;混凝土運輸、澆筑及間歇的全部時間不應超過混凝土的初凝時間;同一施工段的混凝土應連續澆筑;分層澆筑時,上一層混凝土應在底層混凝土初凝之前澆筑完畢;施工縫、后澆帶的位置及處理應按設計要求和施工技術方案處理;現澆結構混凝土澆筑完畢后應根據季節、時段及時采取覆蓋保濕養護或其他有效的養護措施;混凝土強度達到1.2N/mm2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進行模板安裝等作業。
3.2施工工藝流程。配合比計算→原材料計算、外加劑配制→坍落度測定→混凝土運輸→試塊制作→泵送→布料→混凝土澆筑、振搗→泵和輸送管的清洗、拆除→養護
3.3輸送管道的敷設及混凝土的布料。泵送混凝土的垂直輸送管道采用在樓層鋼筋混凝土邊梁上預埋鐵件,然后用角鐵焊接固定輸送管;在樓面,輸送管需搭支架及馬道布置,不能直接放在樓面鋼筋網上。混凝土澆筑方向與泵送方向相反。采用獨立式混凝土布料桿,方法是:先將它安放在支撐穩固的待澆筑樓板的模板平面上,一端與泵送混凝土輸送管道接通,另一端接軟管,由人力推動作水平布料。
3.4混凝土的澆筑。每層結構混凝土分二次澆筑,第一次澆筑柱,第二次澆筑梁、板?;炷磷杂蓛A落高度不應超2米,否則應用串筒、溜槽,以保證混凝土不致發生離析現象。柱澆筑高度大于3.0m的,在1.8~2.0m高處一側或兩側模板開設門子板,混凝土從門子板處的斜槽或平臺灌入柱模內,采用高頻振搗棒從頂部插入振搗,按300-500mm厚分層澆筑。高度較大的梁也要分層澆筑。澆筑時應重點控制澆筑高度和振搗棒插入間距、深度、順序。
3.5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在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中可采取以下措施:
1. 在保證混凝土滿足設計強度的前提下,精心設計混凝土的配合比,嚴格合理選用砂、石級配,嚴格控制砂石的含泥量:石子的含泥量不得超過1%,砂含泥量不得超過3%。盡量降低水泥用量與用水量,嚴格控制混凝土水灰比,添加性能優良的外加劑,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強度。
2.選用低水化熱或中水化熱的水泥品種配制混凝土,如礦渣硅酸鹽水泥、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粉煤灰水泥等,減少水泥水化熱的產生量。
3. 在夏季施工時用降溫法,用低溫水或冰水拌制混凝土,對泵管或泵車進行必要的覆蓋或降溫,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溫度,抵消部分水泥水化熱和減緩混凝土內部的升溫速度。
4.混凝土內可摻用適量的活性材料(粉煤灰等)以減少水泥用量,同時可加適量緩凝型外加劑,以延緩水化熱釋放時間,減少內外溫差。
5.為防止表面失水及表面溫度驟降導致內外溫差過大,混凝土澆完12小時內,應先蓋塑料薄膜一層后蓋草包或麻袋二層、面再蓋塑料薄膜一層進行養護。大體積混凝土表面蓄熱保溫、適度潤濕養護是保證混凝土不會因內外溫差過大而開裂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養護時間應≥14天。
6.采用斜面分層澆筑以利早期水化熱的散發,分層厚一般為400-500㎜。上、下層混凝土的銜接時間應在下層混凝土初凝前完成。
參考文獻:
[1]李海民,姬海朝.淺談現澆混凝土水池施工技術及防水措施[J].內蒙古水利,2010(1).
[2]郭勇.現澆混凝土結構后澆帶施工技術[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7).
[3]馬躍,馬勇.現澆混凝土常見的質量缺陷及預防措施[J].水利科技與經濟,2010(1).
[4]徐寶坤,李小戈.現澆混凝土板施工裂縫問題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