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工程質量的好壞,壓實度是最重要的內在指標之一,只有對路基進行充分壓實,才能保證路基的強度、整體穩定性,并保證和延長鐵路、公路的使用壽命。
路基現場壓實度檢測主要檢測方法有灌砂法、環刀法、核子法、水袋法等檢測方法。而灌砂法是路基壓實度檢測中最常用的試驗方法,適用于現場測定細粒土、砂類土和礫類土的密度。灌砂法雖簡單易學,但影響測試結果的因素較多,如果掌握不好,容易引起較大誤差或錯誤。如何保證灌砂法檢測路基壓實度的精度,現對路基壓實度檢測中的一些問題,作簡要地分析和探討。
一、施工中用灌砂法測定壓實度時,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當集料的最大粒徑小于13.2mm,測定層的厚度不超過150mm時,宜采用φ100mm的小型灌砂筒測試。
(二)當集料的最大粒徑等于或大于13.2mm,但不大于31.5mm,測定層的厚度不超過200mm時,應用φ150mm的大型灌砂筒測試。
(三)如集料的最大粒徑超過31.5mm,則應相應地增大灌砂筒和標定罐的尺寸,灌砂筒的直徑以200mm或大于200mm為宜。
目前市面上只有φ150mm的大型灌砂筒和φ100mm的小型灌砂筒兩種,工地上普遍應用φ150mm的灌砂筒,它的測深為150mm,其所測壓實度僅為這150mm的壓實度。但是近幾年壓實機械壓實功能增大,相應的壓實層厚度往往超過200mm左右,而且路基填方如為礫類土,最大粒徑往往超過31.5mm,如果再繼續用φ150mm的灌砂筒測出的壓實度結果的準確性就可想而知了,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制定出新的灌砂筒標準來適應各種路基填料的要求。
二、灌砂法基本原理
灌砂法(標準方法,但不適用于填石路堤等有大孔洞或大孔隙材料的壓實度檢測)基本原理是利用粒徑0.30~0.60mm或0.25~0.50mm清潔干凈的均勻砂,從一定高度自由下落到試洞內,按其單位重量不變的原理來測量試洞的容積(即用標準砂來置換試洞中的集料),并根據集料的含水量來推算出試樣的實測干密度。
三、灌砂筒的選用及室內標定
?。ㄒ唬└鶕系淖畲罅竭x用灌砂筒
1、當試樣的最大粒徑小于15mm、測定層的厚度不超過150mm時,宜采用φ100mm的小型灌砂筒測試。
2、當試樣的最大粒徑等于或大于15mm,但不大于40mm,測定層的厚度不超過150mm,但不超過200mm時,應用φ150mm的大型灌砂筒測試。
3、如集料的最大粒徑達到40mm~60mm或超過60mm時,灌砂筒和現場試洞的直徑以200mm為宜。
工地上普遍應用φ150mm的灌砂筒,它的測深為150mm,其所測壓實度僅為這150mm的壓實度。但是現場壓實層厚度往往在200mm左右,而且一般壓實度在壓實表層都比較高,往下就難以保證,因此在山區現場含碎石較多的集料應采用φ200mm的大灌砂筒檢測為宜。
?。ǘ┦覂攘可皹硕ǖ臏蚀_與否對壓實度的影響
1、儲砂筒中砂面高度、砂的總重量對砂密度的影響
《公路土工試驗規程》(JTJ051-93)中對筒內砂的高度和質量都做了明確規定。筒內砂的高度與筒頂的距離不超過15mm,原因是不同砂面高度的砂,其下落速度不同,因而灌進標定罐內砂的密實程度也不同,這就直接影響了量砂的密度。因此,儲砂筒中砂面高度必須嚴格控制;另外,筒內砂的質量準確至1g。每次標定及以后的試驗都維持這個質量不變。因為標定時,只要砂總重相同,即砂的自重一樣,顯然其下落速度也能保持一致,從而提高量砂使用的準確性。實踐證明,現場測試時,儲砂筒中砂面高度和重量與室內標定時保持一致,大大提高了檢測數據的準確性。
2、標定罐深度對量砂密度的影響
通過試驗結果發現標定罐深度每減1cm,砂密度大約降低1.2%??梢娖渖疃炔煌瑢ι懊芏扔绊戄^大。因此,現場試洞深度應盡量與室內標定罐深度一致。
3、砂的顆粒級配組成對量砂密度的影響
不同顆粒粒徑組成的砂,其級配不同,密度也明顯不同,故每次檢測使用時量砂必須采用標準砂(0.30~0.60mm或0.25~0.50mm),而且要保持砂的潔凈干燥。
由上述可見,儲砂筒砂面高度、砂的總重、標定罐深度、砂的顆粒組成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量砂的密度。量砂密度標定準確與否,也將影響路基壓實度的檢測精度。所以,在進行路基壓實度檢測之前,標定工作不容忽視,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四、現場檢測注意事項
(一)土的含水量的測定
含水量試驗最準確的方法是烘干法,在測定中粒土和粗粒土的含水量時,不能僅取其中的細粒土,因為它無代表性。用酒精法測含水量與土類有關,因該種方法測含水量會由于將土壤中的有機質燃燒掉而產生誤差,另外,潮濕的黏性土難于粉碎,也使酒精法的精度降低。路基經過風吹日曬,路基表面含水量偏低,所以,在做含水量時,應將試坑內取出的土壤迅速均勻攪拌,然后再測含水量。在鑿洞過程中,應隨時將鑿松的土取出裝入塑料袋中,不使水分蒸發。
(二)試坑數量、位置、深度、形狀的選擇
1、檢測點數量
施工單位在完成每一壓實層后應該首先自檢,自檢頻率按照技術規范的規定進行全頻率試驗。依據《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范》中的規定:檢驗頻率為每1000m2至少檢驗2點,不足1000m2時檢驗2點,必要時可根據需要增加檢測點。灌砂法檢測每點需要操作時間約15min,如果以報檢寬度為30m 的路基為例,即使每天只報檢500m,每天的報檢面積為15000m2,需要檢測點數為30個點,需要時間約為7.5h,僅僅自檢的現場操作就需要如此漫長的時間,如果再加上現場監理抽檢時間,那就更長,這就需要現場監理、施工單位自檢和抽檢一塊進行。
2、試坑的位置
檢測點地表面處理要平,只要表面凸出一點(即使1mm),使整個表面高出一薄層,其體積便算到試坑中去了,將影響試驗結果,因此除非非常的平,否則應先放上基板測定一次粗糙表面消耗的量砂。必須注重對薄弱點的檢測,由于工程結構的特殊性,一般路基中間部位的壓實度較兩側接近路邊緣處壓實度高,所以加強對路基邊部的檢測也是非常必要的。
3、試坑的深度
按照《公路路基路面現場測試規程》要求,試坑的深度應該等于測定層的厚度,但不得有下層材料混入。一般情況下每壓實層厚度約為15cm,所以試坑深度也應該為15cm。由于現場操作時,挖坑這道工序往往由工地務工人員完成,其挖坑深度經常達不到要求。壓路機在碾壓過程中其應力分布呈倒三角形,所以就每一壓實層而言,越向下的部位其壓實度越小。因此,坑的深度不夠,將導致測得的壓實度值偏大。
4、試坑的形狀
試坑的形狀應該是圓柱體,坑洞周壁應豎直,但實際操作中會出現上大下小或上小下大的情形,這樣形狀的試坑導致測得的壓實度值偏大或偏小。
五、選點及檢測頻率
選點是否得當,直接影響到壓實度的檢測結果。選點太少,位置不客觀,沒代表性,很難反映實際情況;選點太多,不但沒必要,而且浪費時間,降低工作效率。因此,正確的選點,嚴格按《公路路基路面現場測試規程》(JTJ059-95)附錄A規定的檢測頻率進行檢測,具有很強的實際指導意義。所以,進行壓實度檢測時,選點應得當,隨機取點,檢測頻率也要滿足規范要求。這樣,檢測結果才能較客觀地反映工程質量的實際情況。
總之,灌砂法檢測路基壓實度是施工中最常用的試驗方法之一,此方法看起來簡單,但實際操作時常常不好把握,會引起較大誤差,也是施工單位與監理關注的重點。只有嚴格按照規范操作,盡量減小試驗誤差,才能保證試驗數據的準確性,從而保證工程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