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定工程質量目標
監理工程師應依據建筑建設工程的概況,針對工程特點,結合業主的要求,按照《建筑法》、《建筑工程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及建筑質量驗收標準體系,編制詳細工程質量監理目標,明確監控的目標、標準。工程監理目標要充分反映該工程的特點,根據監理目標擬定所監項目行之有效的技術措施、組織措施,在工程建設實施過程中,要嚴格按照監理目標的要求,實施專業工程監理,確保工程的建設質量。
二、加強監理權力的法律依據
只有擁有足夠的法律依據,監理才能切實擁有“四控制、二管理、一協調”的措施和手段。監理事業歷經20多年的發展,已初步建立了與之相配套較為完整的監理法規體系。《建筑法》、《招投標法》、《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建設工程監理規范》、《建設工程監理范圍和規模標準規定》、《工程監理企業資質管理規定》、《房屋建筑工程旁站監理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明確了工程監理范圍,確定了監理單位的市場主體地位,使建設監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政府行政部門應該加大力度,確保監理權力在工作中得以實施,以維護監理行業的權益,使監理工作更加規范化、程序化、制度化。
三、加強施工全過程的管理
(一)要求企業建立完備的質量保證體系。ISO9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即是這樣一種質保體系。在該體系中有與施工過程有關的《質量計劃》、《原材料采購》、《施工過程》、《檢驗、試驗》等活動的質量控制程序,這些程序的有效運行將使整個施工過程得以控制,并且ISO9000質量保證體系的原則就是“預防為主”。也就是說該系統使工程質量控制有良好的可預見性,這樣就可以更可靠地保證工程施工質量。建立這樣一個質保體系最重要的是使其有效運行,所以企業的各級管理人員,必須樹立強烈的質量責任意識,這樣才能嚴格執行質量體系標準,做好施工質量管理工作。
(二)認真編制、落實施工組織計劃
施工組織設計是工程建設的總體實施方案,編制工期合理、程序科學、經濟與技術相統一、措施到位的施工組織設計,同時嚴格按經過充分論證的施工組織設計方案進行施工,是做好工程質量管理的前提和基礎。
(三)抓好施工過程中的細部處理和成品保護工作
在工程裝飾裝修施工階段,往往是多工種、全方位交叉作業,是管理難度較大的施工階段,在這一階段,管理的重點應放在合理安排交叉作業,做好細部處理和成品保護上。
1、合理安排交叉作業,一是要合理安排工序;二是要合理安排時間和空間,保證各分項工程必要的技術間歇;三是要合理安排人力以保證工期并防止窩工。
2、細部處理和成品保護是保證裝修裝飾最終質量的關鍵。“細部”,一般是指各分項工程接合部及不同材料、不同做法的交接處。如墻面、地面、頂棚相交處(陰陽角);門窗洞口周圍;室外墻面出檐口、滴水線、滴水槽、泛水收頭等。這些部位的質量在規范和標準中沒有具體規定。但它們是影響觀感質量的重要部位,也是體現施工管理水平和操作技術的關鍵部位,做好了能夠對整個工程質量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這些部位的處理一般要靠現場施工管理者、操作者的經驗和技術水平進行恰當的處置。
四、建立完善責任制度
完善責任制度,落實責任到人,是做好建筑質量管理的根本。因此,監理單位進駐現場以后,要根據建立質量的目標,完善制度,協調工作,落實責任。確定監理人員的分工和崗位職責,與崗位責任人簽訂責任書;制定出相關的監理工作工作制度,如建立會議制度、建立質量檢驗及驗收制度、監理人員考核制度、監理日記填寫制度等,擬定出相應的建立工作程序,做到工程質量監理工作規范化、程序化;建立溝通協調制度,要求相關崗位人定期與承包商、建筑工人溝通與協調,溝通施工措施是否正確、材料是否合格,對于存在的問題并且督促落實到位,杜絕質量問題的隱患。
五、嚴格控制建筑原材料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基礎,只有好的建筑材料才能做好建筑工程。工程建設中,材料的優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嚴格檢查工程中所使用的材料是否符合設計規范要求,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工作內容。因此,質量監理人員要嚴把建筑材料關。控制材料質量,要做到貨比三家,擇優使用,對主要生產廠家進行實地考察。設置樣品,嚴格按樣品進貨。嚴格檢測和驗收。另外,應當搞好材料的檢測和施工試驗,確保檢測結果的真實可靠性,對某些重要部位進行抽查,有問題及時處理。在尊重承包商的自主選擇材料的基礎下,監理工程師應了解所需材料的狀況,要求承包人明確所需材料的質量要求和技術標準,必須保證水泥、砂、石、水、外加劑等滿足相關技術規范、標準的要求,說服承包商盡量用高質量的建筑材料,堅決杜絕使用劣質不合格的材料。特別是對于鋼筋、水泥等材料多源頭、多渠道,對進場的每批鋼筋、水泥做到“雙控”,未經檢驗的材料不準用于工程,對于使用不合格材料的堅決不給予驗收,確保工程施工材料的質量。
六、加強工程監督管理隊伍建設
建設部《關于建設工程質量監督機構深化改革的指導意見》,對建設工程質量監督機構提出了應具備的基本條件。為貫徹實施該意見,應當完善質量監督機構及人員資格認證制度,嚴格的個人執業資格。可借鑒公務員制、行員制、警員制等作法實行質監工程師制度,對監督工程師的資格條件要嚴格要求,今后工程質量監督人員要通過考試、考核,取得注冊建筑師、注冊工程師、注冊建造師、注冊監理工程師等技術注冊資格,方可從事質量監督工作;建立監督人員的持證上崗和定期培訓制度,打造一支技術精良的質量監督隊伍,使其具有較強的技術判斷能力和行政執法水平;上級機構要定期對下級質監機構、質監人員進行考核,不合格的機構要進行整改,有關人員調離崗位或降級、降職;就技術裝備而言,還要加大檢測力度,增添檢測設備,以數據說話。
此外,對質量監督人員要從嚴控制進出標準,最大限度地壓縮行政勤雜人員,保證專業人員配套齊全,監督人員占監督機構總人數60%以上。同時,要加強對質量監督人員的業績考核,建立健全用人機制,省建設主管部門每兩年對監督人員進行一次崗位考核,做到優者留、劣者汰。建立健全考核獎懲制度,對照法律和制度,建立起一個切實可行的自律和內部監督機制,包括層級監督辦法以及績效考核、責任追究辦法等等。
七、嚴格內部管理,加強項目監理機構素質建設。
健全完善制度,加強對從業人員的管理,才能更好的做好監理工作。應建立健全各級負責人的連帶責任制度,公司領導對總監,總監對各專業監理工程師,各專業監理工程師對一般監理人員,不僅要負技術的連帶責任,也要負管理連帶責任,這樣將責任層層分解,各級有份,對避免出現違規行為有較好的作用。應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饋制度,建立巡視督查機制,設置專人對各項目,各工地監理人員進行隨機巡查。既能提高業主和施工方對監理單位的信任度,又可約束監理人員守法從業。還應建立考核量化制度,對項目監理部成員進行量化考核,依據目標完成情況,實施以項目為單位的獎懲,增強監理人員的責任心。建立完善這些制度和機制,可以挖掘潛力,激發從業人員的責任感,提高其競爭意識,有利于監理隊伍素質的整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