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對成孔過程全程有毒氣體檢測,常用活體家禽生物檢驗和有害氣體檢測儀檢驗。實用中,針對家禽對有毒氣體比人體敏感的特點,采取活體雞鴨等家禽先行入孔方式進行生物檢測,來得直接、方便且便于操作。停留孔中的家禽一旦出現中毒癥狀,應迅速撤離操作人員,并強行通入新鮮空氣不少于15~30分鐘后,才可繼續入孔作業。成孔過程中,家禽必須全程滯留井下并注意留心觀察。
挖孔樁施工過程的“有毒氣體”是一個通俗概念,即對井下作業人員生存環境有惡劣影響的氣相物質的統稱,如富氮欠氧“空氣”或甲烷等充斥井底,阻礙甚至遏殺作業人員生命活動的物質等。它一般包括地下沼氣和經地層過濾后的空氣兩種。一般,爆破過程產生的有害粉塵也可以歸入廣義的有毒氣體范圍。目前國家對人工挖孔樁內“有毒氣體”的檢出標準是《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96)。
地下沼氣常見于周圍有淤泥質、泥炭、煤礦、垃圾填埋場、湖泊沼澤等回填及沉積區,它主要以地層中滲出甲烷等有毒氣體為主。對一公里范圍內可能有壓氣工程的施工現場時,由于地層過濾,部分空氣中的氧被礦物吸收除去,造成孔中滲出氣體的富氮欠氧成份,不利于井下人體生存。上述兩種地質環境的挖孔樁成孔過程,應該引起足夠的警覺。
這里還需要明確一個概念,石質地層同樣因為縫隙中滲出的地層過濾氣體和部分地層的耗氧化學反應等因素影響,會存在產生富氮欠氧有毒氣體為害的條件,不容忽視。
有毒氣體的現場防御
防御有毒氣體對挖孔樁施工過程的危害,其主要措施如下:
·加強安全防御及避險等緊急救助常識教育:
施工作業人員應做好安全防御及避險等緊急救助常識教育。教導全體參建人員只有在緊急通入空氣(主要成份為氧氣)后,并經生物或儀器檢驗有毒氣體檢驗允許后,才可下井作業和救人。做到有規范的緊急救助,防止盲目下井救助,導致救助人員的附加傷害,擴大傷亡事故規模。
·設專職安全員進行工點(或現場)的全程督導:
完善相關管理體制和措施,采用全過程督促,設專人針對有毒氣體防御措施等,分重點、多環節地進行檢查和落實;對違反的情節嚴重者,給予專項整改和督促。
·完善管理體制(注:)
挖孔過程中,隨時注意是否有有毒氣體泄漏。樁孔開挖深度超過5米,開挖前應進行有毒氣體檢測。孔深超過10米,應在制度上明確井下通風,輸送新鮮空氣的工作頻率和責任人。
注:作者在2000年版交通部頒《公路橋涵施工手冊》橋涵部分(上冊608頁)要求 “大于15m孔深,應加強通風和安全措施”的基礎上,對“通風安全設防深度”有所修改。主要依據是城市建設造成的生活、建筑垃圾淺層填埋和無序填埋量加大,使有毒氣體的聚集向淺層發展。據作者不完全的事故統計,15m以內發生挖孔樁工程人員毒斃的事故率占同類事故總毒斃率的65%左右,其中5-10m挖深時毒斃率達總毒斃率的35.7%左右,可以推之。同樣是上述手冊(上冊609頁)要求孔內爆破施工的爆破后有毒氣體測定的有效設防深度是12m,也應予提前。
加強程序管理和加強施工過程管理,包括施工單位自身體系的完善和監督主管部門的重視,且后者尤為重要。施工部門根據工程實際和現行相關施工規范、操作規程、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等,詳細編列明確施工工藝和安全的各項措施,通過教育、檢查制度的層層落實,力行實踐是重要的環節。相關部門各大員嚴格現場監督,變“改事后處理”為“事前完善程序,預防條件不適下的強行上馬;事中加強過程整改,監督、消滅事故于疏忽;事后總結教訓,以利今后管理能力的提高”,才是服務工程的具體表現。
參考文獻:
1、交通部頒《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J041-2000版,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年。
2、交通部頒《公路施工手冊》橋涵部分,上冊,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