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通過對化妝品微生物污染現狀的闡述,以及對菌落總數、糞大腸菌群、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霉菌和酵母菌的檢測技術從常規方法和新技術兩方面進行歸納總結,探討了新技術的發展方向;同時提出了減少化妝品微生物污染的應對策略:針對微生物污染的來源,從產品生產過程和日常使用過程進行控制;產品配方中加入適量的防腐劑,構建良好的防腐體系,抑制微生物的生長與繁殖。
對化妝品微生物檢測的要求不僅要快速而且要準確,可以應用一些化妝品微生物快速檢測技術,例如ATP生物熒光增幅法、Petrifilm菌落總數測試方法、多重PCR技術等。減少化妝品微生物污染的研究:加強預防化妝品污染措施和微生物檢驗能力的研究以及完善化妝品微生物陽關法規;加強防腐劑對于微生物的抑菌l作用效果以及含抗菌劑化妝品的抗菌作用研究。
化妝品是指以涂擦、噴灑或者其他類似方法,施用于皮膚、毛發、指甲、口唇等人體表面,以清潔、保護、美化、修飾為目的的日用化學工業產品。[1]。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化妝品已基本成為生活必需品,而大部分化妝品(尤其是護膚品)含有比較豐富的營養成分,如植物蛋白、海藻提取物、動物蛋白等,可成為多種微生物生長、繁殖的良好培養基[2-3],造成微生物污染。2017年,某醫學院校研究得出,化妝品中滋生的致病微生物主要有糞大腸菌群、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以及霉菌和酵母菌。糞大腸菌群是人體腸道和體表重要的正常菌群,當人體免疫力低下時,可誘發胃腸炎和各種腸道外感染,嚴重者可致敗血癥。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銅綠假單胞菌對各種理化因素均具有較強的抵抗力,并且近年來臨床耐藥現象嚴重,可引起感染,導致各種器官化膿性炎癥甚至菌血癥和敗血癥[4]。霉菌毒素很多對人體有強烈的致癌作用,也可以引起腹瀉、嘔吐等癥狀。真菌污染,是誘發皮膚疾病和過敏反應性疾病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對免疫功能低下及過敏性體質者危害更為突出。當今社會化妝品微生物污染的狀況越發受到重視,所以對于其檢測技術的總結以及應對策略的探討等方面是值得關注的。
化妝品微生物污染現狀
微生物污染來源
一般化妝品的微生物污染途徑包括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5]。一次污染指化妝品生產過程中引起的微生物污染,包括原料、儀器、設備、生產、包裝過程及儲存條件等引起的微生物污染?;瘖y品中的成分,多半屬于富合營養的有機物質,原料污染是一次污染的最大原因。人體在正常狀態下帶有無數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可以從生產人員體表帶到產品中,還有儀器設備清洗、消毒不完全或是未能按相關儲存要求儲存,通風不暢、潮濕的環境以及內容物密封不嚴等,也會導致產品的污染與變質[6]。
二次污染主要是指化妝品使用過程中產生的污染,包括手部接觸化妝品后將微生物帶入,或空氣中的微生物落入使化妝品被污染。近年來,有很多探討影響化妝品二次污染因素的研究,可得出化妝品的種類、劑型、包裝方式、使用日期、保存方法以及個人衛生習慣均可能引起化妝品二次污染[7-11]。
微生物污染現狀
化妝品微生物污染的常見污染菌包括國標中提到的糞大腸菌群、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霉菌和酵母菌。從2011年張丹、閔紅對市場中化妝品進行隨機抽檢[12]到2020年曹婷婷、江艷芳等對508批化妝品進行微生物檢驗的研究[13],可看出未開封化妝品的合格率總體都在90%以上且沒有明顯的變化趨勢。近幾年,關于化妝品二次污染檢測的研究較多[14-16],研究結果顯示已使用過的化妝品的合格率低于未開封化妝品,且使用時間越長受污染程度越高。
就真菌而言,由于其具有分布范圍廣、易傳播等特點,易使化妝品受到污染。目前有關于化妝品真菌污染的研究一直在進行和發展中,然而多限于對真菌數量的測定,而缺乏對致病種類的關注。
2013年,李萌等對受污染面膜進行了菌株分離培養,通過形態觀察并結合分子生物學手段,對其中真菌的種類進行了精細分類,分離到的菌株有Scopu[ariopsis brevicaulis(短帚霉)、Penici[[ium chrysogenum(青霉菌)、A ernaria(鏈格孢霉)、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枝狀枝孢霉),明確了化妝品易污染真菌的種類。上述這些真菌的污染,對化妝品的質量和使用者的身體健康情況會造成巨大威脅[17]。
評估化妝品微生物污染除了檢測常見污染菌外,其他的特殊污染菌也有著重要的檢測意義。
韶關學院醫學院的幾個學生選取了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韶關學院醫學院在校大學生使用的化妝品作為研究對象,隨機抽取了139份在校大學生使用中的化妝品進行微生物衛生學檢驗,結果在抽取樣品中共檢出糞大腸菌群3株,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各2株,銅綠假單胞菌、變異庫克菌、黏質沙雷菌和產堿菌屬各1株[18]。
2020年江西省藥品檢驗檢測研究院、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中成藥質量評價重點實驗室等在化妝品樣品中檢出菌落總數超標,并經VITEK2COM PACT自動微生物快速檢測分析系統鑒定出污染菌有豕鏈球菌(Streptococcusporcinus)、玫瑰色考克氏菌(Kocuria rosea)、成團泛菌(Pantoea agg[omerans)[19]。豕鏈球菌為鏈球菌屬,在肺炎病例中偶爾會檢測出此菌,近年來,國外有報道該菌有可能是早產胎膜破裂和宮頸功能不全的發病機制[20];玫瑰色考克氏菌為革蘭氏陰性球菌、考克氏菌屬、耐輻射微生物,可作為化妝品質量評定的指標菌株;成團泛菌是革蘭氏陰性的有氧芽孢桿菌,該病原菌的報道很少,國外有報道稱其可能引起兒童腦膜炎及血液相關性疾病[21]。
化妝品微生物檢測技術的探討
《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2015版)(以下簡稱“《規范》”)中明確規定,在進行樣品前處理后,即針對菌落總數、糞大腸菌群、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霉菌和酵母菌這五個微生物檢測指標進行相應的檢測。
推薦閱讀:無機化學專業論文發sci怎么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