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為開發刺參(Apostichopus japonicus)工廠化全代餌苗種繁育技術,在自然水溫條件下,利用自然產卵刺參親體產卵孵化后,投喂代用餌料進行全過程育苗,采用工廠化養殖方式開展苗種繁育試驗。結果顯示,利用全代餌投喂刺參幼體可以保證幼體發育,同時有利于良好水體環境的保持,減少人工干預對幼體發育的影響,苗種存活率高、生長發育快。
關鍵詞:刺參(Apostichopus japonicus);苗種繁育;代用餌料
刺參(Apostichopus japonicus),又名仿刺參,是我國唯一一個分布在黃渤海區域的經濟海參種類[1]。自上世紀50年代我國便開始了刺參人工育苗及增養殖技術研究[2]。隨著育苗及養殖技術的不斷發展,刺參養殖模式逐漸轉變為工廠化養殖、淺海增殖等方式[3]。但隨著刺參產業的不斷擴大,開始出現種質退化、病害頻發、環境污染等問題,其中刺參飼料成為了限制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目前,刺參幼參及其養成階段中多采用海藻粉及海泥混合制成的飼料進行投喂。國內外許多學者也對不同種類的藻粉對刺參生長的影響進行了比較研究[4-10]。然而,刺參育苗階段往往需要添加一部分單細胞藻類作為餌料,而單胞藻培養及投喂卻影響了刺參育苗的成敗。本文通過試驗總結了一套自然水溫下利用人工代用餌料進行的刺參工廠化育苗技術,具體介紹如下。
1親參挑選及產卵孵化
1.1親參挑選
每年5月中旬左右,自然水位維持在18 ℃以上時,即可挑選親參開始育苗。選擇標準為體質量250 g以上,體長20 cm左右,無傷,2齡以上,性腺發育完全成熟的親參個體,雌雄比例為7∶1。
1.2產卵
將挑選后的親參放入產卵池中。每日早上換水一次,換水量為60%,吸污1~2次。無需投喂,保持水體微充氣。親參在暫養當日或3 d左右即可自然產卵。產卵時間一般在夜間,約21:00至次日1:00。
產卵時,雄性個體先排精,0.5~1 h后雌性個體開始產卵。在產卵時雌雄個體容易分辨,雌性個體排卵顏色為棕色,雄性個體排精為乳白色。產卵期間應注意巡池,發現雄參大量排精時,應及時撈出放入提前準備好的培育池內。產卵過程中每0.5 h攪池一次,確保卵子不聚塊、不沉底,以保證受精成功率。產卵結束后,立即移出親參。同時鏡檢產卵情況,保證精子與卵子比在3∶1左右。
1.3孵化
產卵結束后,第二日1時將未產的親參及時移出,準備第二日產卵。產卵期間,嚴格控制池中精子數量。產卵后在原池孵化,池內施用5 mg/L EDTA以絡合水中重金屬離子,施用1 mg/L氟苯尼考消毒海水。孵化階段,每1 h攪池一次,繼續保持受精卵均勻分布。水溫19~20 ℃條件下,受精卵孵化需2~3 d可發育至初期耳狀幼蟲。整個孵化階段需保持微量充氣。
2幼蟲培育
2.1幼體選優
受精卵孵化發育至初期耳狀幼蟲時立即選優、分池。在靜水條件下,發育正常的健康耳狀幼蟲分布在水體中上層。因此,采用虹吸法將上層幼體收集至250目篩絹制成的網箱中,然后進行計數并帶水分入育苗池中培育。此過程應注意,虹吸水流不可過急。網箱內幼體及時移出,數量不可過多以減少對幼體的損傷。選優分池也可用撈網法或拉網法將表層健康幼體收集后移入育苗培育池中。
2.2培育密度
初耳幼蟲培育密度為1個/mL以內。
2.3培育餌料
全代餌培育餌料選用海洋紅酵母(干粉)、面包干酵母、螺旋藻粉、電解多維、多糖以及鼠尾藻干粉混合投喂。初耳幼蟲每日投喂2~3次,中耳幼蟲每日投喂3~4次,大耳幼蟲每日投喂4次。同時根據鏡檢情況,適當加減投喂次數和數量。
初耳幼蟲初次投喂餌料只需海洋紅酵母和面包干酵母即可,用300目篩絹網過濾后進行投喂。以后每次投喂再加螺旋藻粉,投喂比為2∶1∶05。因整個育苗培育過程中使用全人工代替餌料,應更加注意防止餌料聚塊沉底。故整個育苗培育過程中保持連續微充氣,每小時攪池一次使餌料在池中分布均勻。
2.4換水
初耳幼體選優移入培育池后,向池中加入50%的水量,3 d后逐漸加滿池水,而后進行每日換水。換水水箱使用200目篩絹制成。前期每日換水2次,每次換水量為總水量的1/3;后期每次換水量為總水量的1/2;大耳幼體后期換水量逐漸增加至總水量的150%。換水應使用小口徑換水管,換水速度緩慢以防止幼體貼在換水網箱上而造成損傷。加入新水時使用1 000目的濾袋過濾海水,減少橈足類等敵害生物進入育苗池中。
2.5幼體觀察
耳狀幼體的體長日均增長量為50~80 μm,最佳狀態日均增長可達90~100 μm。耳狀幼體左右對稱,呈梨狀,胃內可見餌料顆粒轉動為正常。若幼體體長日增長低于50 μm或胃部形態畸形、不攝食等情況應迅速找出原因。解決方法一般為倒池或施用抗生素消毒等。
2.6附著基的投放
當樽狀幼體少量出現,應及時投放附著基。附著基一般選用高壓聚乙烯波紋板(42 cm×33 cm×0.2 cm)20片為一組插入框架內。投放前需用高錳酸鉀消毒30 min,后用清潔海水將附著基沖洗干凈。同時將育苗池中水位降低至50~60 cm,方便投放附著基。附著基在池中需橫放,保持波紋板平面與水面一致更有利于幼體附著。排放附著基要整齊、緊密,注意保留換水所需空間。附著基投放完成后,施用1 mg/L氟苯尼考消毒海水,為幼體變態發育提供良好環境。
3育苗后期管理
3.1投喂
附著基投放完成后,每日投喂3次,餌料組成為螺旋藻粉、干酵母、多維、多糖,比例為3∶1∶1∶1,直至全部幼體變態為樽狀幼體。樽狀幼體階段不攝食。樽狀幼體發育變態為五觸手幼體需1~2 d。幼體完全變態為五觸手幼體后日投喂2次。餌料為螺旋藻粉、鼠尾藻粉、多維、多糖,餌料需用120目篩絹網袋過濾后投喂。
推薦閱讀:水產養殖工作可以評什么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