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普通地質學》是石油工程專業主干課程。為使課程更好地服務于專業發展和不斷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需要,本文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兩方面進行改革。教學內容方面,對19章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分級優化,將與石油工程專業密切相關的9章作為精講內容,并以案例庫的形式設置了5個教學專題,將理論化的教學內容融入實際案例分析,激發學生學習石油工程專業知識的主動性,提高學生從事油田實際生產科研的能力,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教學方法方面,課堂研討式教學、課下自學和調研結合,建立習題庫,考核中加強案例分析,更加注重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石油工程專業;《普通地質學》;分級優化;案例分析;研討式教學
隨著油氣需求和勘探開發的持續高速發展,石油工程專業面對的工作對象已從常規油氣藏轉向了非常規能源(包括致密油氣、頁巖油氣、天然氣水合物、地熱、干熱巖等),非常規能源是深埋地下某些特定地質體中而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固體或流體礦產,而勘探開發一體化是非常規能源經濟高效開采的必由之路。因此,培養石油工程專業學生的油氣地質科學思維和工程方法迫在眉睫。《普通地質學》作為專業啟蒙課程,它的任務是啟發學生運用石油地質科學思維,激發學生學習后續專業課程的興趣。不斷完善和持續提升《普通地質學》課程的教學效果,是適應石油工程專業發展和滿足學生就業的重要環節。本文針對目前課程內容重點不突出,理論性過強、定義和名詞解釋過多、針對性較弱、教學方式單一、以課堂講授為主等問題,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對課程內容進行分類,篩選出重點內容進行精講,引入案例分析,加強研討式教學,突出精講內容與現場案例的結合,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進而辯論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用石油地質思維解決現場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主觀能動性。
一、教學改革目標
《普通地質學》是一門傳統學科,是地學以及相鄰學科新生入學之后最早接觸到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是我校石油工程專業學生的必修課,設置學時為48學時,3學分。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圖書館館藏數字化服務平臺輸入《普通地質學》,可以搜查到47本相關書籍,時間跨度為1926年到2014年。教材選用舒良樹教授主編,地質出版社出版的《普通地質學》(第三版,彩色版,2011年)。本課程體系基本包括地球圈層系統及其基本特征、外動力地質作用、內動力地質作用、地球資源-環境-災害與人類發展等4部分共20章。《普通地質學》是地質通識課程,適用于地質、冶金、煤炭、建工、石油、海洋以及師范院校等,對石油工程專業的針對性不強,需要對其內容進行分級處理。
綜觀我校石油工程專業本科四年的教育計劃,僅有《普通地質學》和《油氣田開發基礎》兩門地質類課程。《普通地質學》為必修課,《油氣田開發基礎課程》2018年也由選修課升級為必修課,它是地質類課程石油地質學(64學時)和油礦地質學(64學時)合并為《油氣田開發基礎》,課程設置從128學時銳減至48學時,授課時間受到極大壓縮,決定其研究內容也將受到極大地壓縮。這兩門地質課程之后,油層物理、油藏工程、采油工程、數值模擬等主修課程相繼開課,學生缺少油氣儲層地質學、測井地質學、地質建模等地質基礎課程的學習,在主修課程與地質知識之間出現了灰色地帶。
針對目前的課程安排,《普通地質學》和油氣田開發基礎就擔負著相關石油地質課程的所有內容,而《普通地質學》課程作為學生開始專業學習的敲門磚,要做到引導學生用石油地質的思維解決現場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主觀能動性,為《油氣田開發基礎》和其他主修課程學習奠定基礎。通過本次教學改革,有效實現以下目標:①建立適合目前教學計劃的石油工程專業《普通地質學》知識體系;②課堂教學與油氣田勘探開發案例有機結合;③突出研討式課堂教學環節,建立習題集和試題庫,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學習,進而做到學校提出的“厚基礎,寬專業”的教育理念,為增強石油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提供保障。
二、教學內容改革
1.分級優化知識體系。分級優化知識體系能激發學生學習專業興趣,改善課堂學習效率,提升教學質量的基礎。在目前的《普通地質學》教學內容中,存在著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①知識體系過于龐大。《普通地質學》教材共有20章內容,依次為:第一章緒論、第二章礦物、第三章巖漿作用與火成巖、第四章外力地質作用與沉積巖、第五章變質作用與變質巖、第六章地質年代、第七章地震及地球內部構造、第八章構造作用與地質構造、第九章板塊構造、第十章風化作用、第十一章河流及其地質作用、第十二章冰川及其地質作用、第十三章地下水及其地質作用、第十四章海洋及其地質作用、第十五章湖沼及其地質作用、第十六章荒漠特征與風的地質作用、第十七章塊體運動、第十八章行星地質概述、第十九章地球形成與生物演化、第二十章人類社會與地質環境。
可以看出,《普通地質學》的內容包括了人類認知的極限,如此龐雜寬泛的內容很難在48學時內一一講解。②知識體系針對性不強。《普通地質學》是一門地質通識課程,雖然與石油地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缺乏直觀印象,初學者很難將課堂講授的知識與油田生產實踐聯系起來。也就是說,學生不知道石油工程專業為什么要學《普通地質學》課程。③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不足。課程以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的課堂教學方式為主,方式單一,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鑒于此,通過分級優化教學內容,以油氣藏為主線,建立生、儲、蓋、圈、運、保六要素為一體的油氣藏描述知識體系,并延伸到生產動態特征和油氣田開發領域,調動學生學習專業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畢業生就業競爭性。除第一章緒論外,其他19章優化為2個級別,將第二、三、四、八、十、十一、十三、十四、十五等9章劃分為精講級別,將第五、六、七、九、十二、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等10章歸為泛講級別。精講級別的9章與現場案例結合,在課堂上把精講與研討緊密結合起來;泛講級別的10章由學生課下自學,課上教師提出問題和學生解決問題為主。同時緊跟非常規能源的最新研究成果,增加了天然氣水合物、熱水沉積巖油藏、地熱、干熱巖等相關知識要點,保證課程內容的系統性和前沿性。
推薦閱讀:《石油化工設備》(雙月刊)創刊于1972年,由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工業協會、蘭州石油機械研究所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