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探析中國石油企業物流管理問題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化工生產時間:瀏覽:

  自古以來,由于人類生存所需物品的生產和消費之間天然存在著時間、空間上的分離,所以廣義上的、個體意義上的物流活動從來就是進行著的。而現代意義上的物流(Logistics)一詞則源于古希臘詞Logizimai(計算、思索)和Loga(理解、計算)。

  一、引言:概念界定與問題說明

  1.物流、物流管理及其對經濟發展的意義

  瑞士人哈威齊門(1779-1869)通常被認為是第一個涉及物流領域的作家,他曾先后在法國和俄國軍隊中服過役,他在一本著作中,用法語Logere表示計劃、安排宿營地、協調部隊轉移以及組織供應補給,表明物流在戰略轉換中的重要作用。1862年,齊門的作品被譯為英文并開始在美國軍隊特別是海軍中流傳。從此,Logistics成為軍事科學中研究包括物資、人員和設備的獲得、維護和運輸的分支科學的專有名詞。

  隨著時間推移,Logistics又被引入商務活動和企業管理中。物流(Logistics)從而物流管理的含義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按照美國物流管理協會(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CLM)的定義,物流是為滿足顧客需求而對原材料、半成品、產成品及相關信息從產地到消費地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動和儲存而進行的規劃、實施與控制過程,其目標是使合適的商品或服務在合適的時間、以良好的狀態到達合適的地點,同時對企業作出最大貢獻。具體地說,一個典型物流系統的組成要素包括:客戶服務(Customer Service)、需求預測(Demand Forecasting)、分撥系統管理(Distribution Communication)、庫存控制(Inventory Control)、物料搬運(Material Handling)、訂單處理(Order Processing)、零配件支持(Parts and Service Support)、工廠和倉庫選址(Plant and Warehouse Site Selection)、區位分析(Location Analysis)、采購(Purchasing)、包裝(Packaging)、退貨處理(Return Goods Handling)、廢棄物處理(Salvage and Scrap Disposal)、運輸管理(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倉儲管理(Warehousing and Storage)。

  對于這個定義,需要指出兩點:(1)物流管理一般不涉及對詳細的生產過程的管理,如生產過程中的庫存控制、機器調度或運作質量控制;(2)服務企業盡管不生產實物產品,但也存在大量的物流問題。

  物流系統的效率是影響人類生存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原始社會的人類,由于運輸-倉儲的能力在人力所及范圍之內,所以只能居住在食品的產地附近,消費極其有限的幾種產品。其后,隨著馬車、汽車、火車、輪船、飛機等運輸工具的逐漸出現,隨著人們收集、處理、傳遞知識信息能力的不斷改進和廣泛應用,以及倉儲技術的改良,人類社會物流系統的能力得以大大提高。有了物流系統的支撐,人們的消費和生產開始出現地域分化,基于絕對優勢或比較優勢生產分工的跨地區貿易和國際貿易開始出現并迅速發展,最終使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改善。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在當前的經濟全球化時代,物流產業的發展水平、物流成本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競爭力和經濟發展水平。

  (1)物流產業對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機會有直接的貢獻。根據歐洲物流協會調查,近年來歐洲各國物流產業發展比較迅速,目前主要歐盟國家的“第三方物流”市場的總體規模約為260億歐元,約占全歐洲物流總量的30%,其中英國為34.48%,法國為26.9%,荷蘭為25%,德國為23.3%。物流產業作為新興的服務部門,能夠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從簡單操作到專業技術服務,從初級管理到企業高層管理等職位的多種就業機會。20世紀80年代末期,物流業每年提供的新就業機會年均增長35%,進入90年代基本保持在年均20%的水平上。

  (2)物流產業發展有助于降低全社會的物流成本,優化配置物流領域中的各種資源,改善國民經濟運行效率。就全社會而言,包括運輸、倉儲、包裝以及基礎設施投資等費用在內的全社會物流總成本是影響經濟效率的重要因素。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物流成本平均約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12%。在歐美發達國家,隨著企業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專業化物流服務的快速發展,物流成本也出現了快速下降的趨勢,并為微觀企業和社會經濟帶來了可觀的直接利潤和經濟效益。歐洲物流協會1999年的一項調查顯示,1987年物流成本占產品最終銷售價格的14.3%,1993年為10.1%,1998年下降到7.7%,預計2003年將進一步下降到6.8%。

  (3)低成本、高效率、專業化的物流服務對各國國際競爭能力的形成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以荷蘭為例,荷蘭是歐洲乃至世界范圍內物流產業比較發達的國家之一,特別是圍繞鹿特丹港已基本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物流系統和服務體系。雖然荷蘭的GDP僅占全歐洲的5%,但每年到達歐洲的貨物中有50%是經鹿特丹港進入歐洲的,荷蘭的過境運輸總量占全歐洲的36%。目前有57%的美國企業和56%的亞洲企業選擇荷蘭作為其在歐洲的物流中心,并紛紛在荷蘭建立面向歐洲市場的采購和分撥基地,荷蘭正在成為歐洲與世界其他地區經濟與貿易往來的“門戶”,被喻為全歐洲的“物流中心”。

  此外,物流及物流管理水平的重要性還體現在物流對企業戰略選擇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對大多數單個企業而言,物流成本是企業中僅次于制造或銷售成本的最為重要的成本項目,并且其重要性還在不斷提高。研究表明,物流成本占企業銷售額的比重從4%到超過30%不等,并且,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企業將不得不尋求或已經實施全球戰略,而全球戰略又將導致企業實物供給和分撥線路的延長。因此,與傳統的本地生產、本地銷售經營模式相比,全球化經營的企業的物流成本,尤其是運輸成本,在企業總成本構成中將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此時,通過良好的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增加利潤將成為企業的必然選擇--物流管理將成為名副其實的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之外的“第三利潤源”。

  這一點對于管理相對落后的中國企業、中國經濟尤其重要:根據1997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計數據(見表1),我國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為16.9%,達718億美元,而發達國家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約為10%,新加坡、香港、臺灣的這一比例也只有13%左右。如果假定物流成本比重不變,2000年中國GDP為8.9萬億人民幣,按16.9%計算的物流成本為15041億人民幣,如果該比重降到歐美日等發達國家10%的平均水平,物流成本可以節約6141億人民幣!相比2001年中國國有企業所實現的2811.2億元利潤總額,這將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表1 1997年各國物流成本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

  國家或地區GDP/10億美元物流成本/10億美元占GDP比重(%)

  中國(大陸)425071816.9

  中國(香港)1752413.7

  中國(臺灣)3084013.0

  新加坡851214.1

  日本308035111.4

  美國808384910.5

  英國124212510.1

  資料來源: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Washington D. C., I. M. F.,轉引自《中國現代物流發展報告--2002年》第17頁,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年3月。

  另一方面,面對客戶需求個性化的大趨勢,良好的物流管理可以與提高產品質量或者降低產品價格一樣創造客戶價值。通常,企業創造產品或服務中的四種價值:形態、時間、空間、占有。形態價值通過將投入轉化為產出,即原材料生產加工成制成品創造出來;占有價值由營銷、技術和財務部門幫助客戶通過廣告溝通、技術支持、銷售支持等手段獲取產品而創造;而時間價值、空間價值則通過運輸、信息流動和庫存等物流活動實現。換言之,在客戶所希望的時間、地點把產品或服務提供給客戶,甚至以超出客戶期望的方式提供產品或服務,將大大增加客戶價值,從而增加客戶對企業的喜好和忠誠度,增加企業自身的價值。

  2、關于本報告中若干名詞的說明

  本報告所稱“石油企業”,是廣義上的石油企業,泛指石油石化天然氣企業。這主要是因為,1998年,為了順應世界石油工業的發展趨勢,我國石油工業的產業組織進行了大調整,形成了中國石油化工集團(SINOPEC)、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CNPC)、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CNOOC)三足鼎立的局面。這三家企業雖然各有業務側重點,但每一家都擁有石油石化上下游一體化的完整的業務體系,公司業務涵蓋了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石油煉制、石油化工、油氣儲運、油品銷售、天然氣利用、國際石油貿易,以及石油石化技術服務、工程建設承包、裝備制造和基地服務等。因此,為了更完整系統地研究問題,本報告把“ 石油企業”定位于以我國三大石油公司為主體的廣義上的石油企業。

  根據上述對“石油企業”的界定,本報告所研究石油企業物流活動涵蓋了石油石化產品(含天然氣)從勘探、開采、煉油、石油化工到產品銷售等整個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發生的物流活動(當然,如前所述,不包括生產環節管理中具體的物料移動等),更進一步,本報告所描述的石油企業物流管理將涉及兩個層次:一是圍繞采購、倉儲、運輸等物流管理組成要素的管理,二是以整個產業鏈物流活動為對象的供應鏈(The Supply Chain)管理。

  關于“石油物流企業”,由于目前中國三大石油集團的業務均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油氣勘探開發、煉油化工、銷售、管道運輸等核心業務(注入股份公司),另一部分是工程技術服務、非油產業、社會服務等非核心業務(為存續企業),本文所討論的物流活動基本屬于后者,所以“石油物流企業”指三大石油集團內相對獨立的分公司、子公司(甚至更低層級的公司)或承擔物流業務的部門,而“石油物流體系”則是對這些“石油物流企業”的一個總稱。

  二、中國石油企業物流管理的發展機遇與潛力

  綜觀中國石油企業物流管理現狀,可以說是“挑戰與機遇并存”。一方面,傳統的物流體系長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運行,積累了許多問題,面對加入 WTO后全新的市場環境,顯得有些力不從心,甚至面臨生存危機;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物流業的迅速進步,中國石油產業的結構調整與升級,又給石油企業物流體系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在未來幾年,能否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著眼于改造傳統物流現狀,重新構建新的物流體系,已成為中國石油企業一項艱巨的歷史使命。

  1、石油企業物流體系的經營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1)由于物流需求是石油需求的派生需求,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所帶來的石油消費量的迅速增長意味著石油物流需求量的迅速增長。

  石油是一種能源和重要的工業原料,所以石油消費(需求)量與一國的經濟規模緊密相關。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使石油的消費量大大增加(見表2),并且還將繼續快速增加(見表3、4)。

  表2 1991-2000年我國石油供需平衡情況 單位:萬噸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原油產量14099142101452414608150051573316074161001600016262

  原油出口226021511943184918852040198315607171031

  原油進口597113615641235170922623547273236617027

  成品油出口481539372379415417559436645827

  成品油進口46176817391289143915832379217420821805

  表觀消費量12416134241551214904158531712119458190102038123236

  進口依存度-13.6-5.96.42.05.38.117.415.321.530.0

  表3 國外機構對中國21世紀初石油需求量預測 單位:億噸

  機構發表時間預測需求量

  200020102020

  美國能源情報署1994.071.62.0

  日本石油聯盟1994.092.12.7-3.4

  日本綜合能源調查會19952.043.23

  美國東西方中心1995.032.253.34

  國際能源咨詢公司19951.772.61

  日本通產省19962.03.25

  國際能源機構19962.073.29

  美國東西方中心19972.042.62

  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1998.102.10-2.163.13-3.41

  國際能源機構1998.11 3.555.06

  表4 國內對中國21世紀初石油需求量預測

  機構發表時間預測需求量

  200020102020

  地礦部石油地質所19931.662.533.39

  中石化總公司19931.952.8-3.0

  廈門大學系統科學系19931.75-1.802.43-2.463.1

  地礦部信息院19941.82.43.26

  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19941.82.43.26

  石油信息所19951.75-1.832.39-2.47

  中石化咨詢公司19971.852.805

  能源研究所19981.992.953.7-4.2

  中石油、中石化、新星19981.9662.8233.407

  從表2、3、4中的數據可以看出,一方面,僅1991年至2000年間,中國的石油消費量就增加了近一倍,而且,綜合國外8家機構10次預測結果,中國的總石油需求量,在本世紀初的20年內將以平均每10年50%的速度增長,到2020年超過5億噸(國內機構的預測值低,主要是對技術進步的影響估計不同);另一方面,自1993年我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之后,凈進口量持續增長,2000年我國石油凈進口量與國內石油總供給量之比為30%,2005 年將約為33%左右,2010年將達36%,2015年可能達40%以上。

  此外,為了保障國家石油安全,我國還將逐步建立石油儲備體系,因此總的石油需求量和石油的實際進口量可能會超過上述預測。這兩方面的因素--石油需求量從而石油流通量的持續增加以及從世界范圍內進口石油所導致的供給(尤其是運輸)線路的延長--意味著石油企業物流體系的經營活動將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2)隨著中國石油企業國際化經營程度的進一步提高,物流活動在生產經營中的重要性將同步上升。

  石油石化工業是中國較早對外開放的行業之一。但是,在1995年之前,中國石油石化工業的國際化經營戰略是以“請進來”開展國內合作為主。 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石油部中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公司首先與法國石油公司在北京簽訂了在南黃海北部進行地球物理勘探的合作備忘錄。此后,中國石油石化工業與外商的合作不斷擴大,至1995年底,陸上石油對外合作區面積有15.3萬平方公里,合同金額4.86億美元,實際完成投資2.18億美元。

  1995年之后,中國石油石化工業的國際化經營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開始積極參與開發和利用國外石油資源,從在海外購買儲量、進行小規模低風險油田開發實驗,轉向了油田勘測生產和管道、煉廠建設等大型項目的綜合開發,從資金投入轉向投資回收。1995-2000年,共簽定7個海外石油勘探開發合同,一個煉廠項目合同和一個管道項目合同,累計投資100多億元人民幣,基本形成了中東-北非,中亞-俄羅斯,南美三大戰略發展區。

  展望未來,可以預見,隨著中國石油企業和石油產業的發展,國際化經營程度將進一步提高。而國際化經營程度的提高又將對物資供應、運輸等物流活動的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換個角度就是,物流活動在石油企業未來生產經營中的重要性將逐步上升。

  2、物流產業的迅速發展為中國石油企業提升物流管理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作為一種專業性的物流活動,石油企業的物流管理水平與中國物流產業的整體發展水平息息相關。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物流業的迅速發展為中國石油企業提升物流管理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物流產業發展環境的持續改善將為石油企業物流體系的改革創造良好的宏觀條件。

  物流產業的發展環境可以分為客觀環境和軟環境兩個方面。客觀環境方面,因為物流需求的總量規模與全社會商品交易總量、國內生產總值等宏觀指標存在高度的正相關關系,中國經濟規模的日益擴大為將物流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經濟基礎,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將為物流發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經濟市場化程度加深、城市化進程加快、開放型經濟的不斷深入則為物流產業的發展營造了適宜的客觀條件。

  軟環境方面,出于對物流產業重要性的認識,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已經引起了我國各級領導、各級政府、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視。據統計,全國已有20多個省市30多個中心城市作出或正在制訂物流發展規劃;2002年3月原國家經貿委在上海召開推進流通現代化工作現場會,把發展現代物流業作為“十五”期間三大重點任務之一,并著手研究制定有關物流發展產業政策,把物流項目首次列入國債項目;原國家計委正著手制定全國物流業發展總體規劃:等等。這種種政策、措施將給中國物流產業的迅速發展提供強大的推動力。

  對于正處于改革攻堅階段的中國石油企業物流體系來說,產業發展環境的改善、產業的整體進步無疑將從兩個方面推動改革進程:一是充分證明了進行改革的必要性,有利于轉變經營觀念、降低改革的阻力,二是可以利用“后發優勢”提高改革成功的可能性,為物流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

  (2)物流企業的大量涌現和不斷專業化給石油物流企業的改造和發展方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經驗與榜樣。

  目前國內提供專業物流服務的企業有14萬家左右,主要有4種類型:

  一是由傳統國有交通運輸與倉儲、貨代大企業實行資產重組與流程再造,向第三方物流企業轉型而來。如中遠物流、中外運物流、中鐵物流、中郵物流、中儲物流、中海物流、港口物流、民航物流、中集物流、交通物流等等。這些國有大企業依托原有的業務基礎和客戶、設施、經營網絡等等方面的優勢,或者通過整體改造、提升為物流企業,或者通過整合內部物流資源,組建物流公司,或者與外方或國內法人實體組建中外合資或國內股份制物流公司,不斷拓展和延伸其物流服務范圍,實現了向專業物流企業的逐漸轉變,并獲得了經濟效益。

  二是新成立的專門的物流企業,如寶供物流企業集團有限公司、華運通物流有限公司等。它們依靠靈活的競爭策略和對專業化物流的認識,在市場競爭中發展較快,成為我國物流產業發展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力量。

  三是由一些其他行業的工商企業自身成立的物流部門或物流公司,如海爾物流等。這些工商企業認識到物流是企業的“第三利潤源”,將自己的倉儲運輸部門獨立出來,建立自己的物流體系,以整合分布在不同部門的物流資源,在降低企業的物流成本,提高企業的效益,促進企業物流合理化的同時,利用現有的市場網絡和閑置資源對外開展第三方物流業務。

  四是外資(合資)物流企業。1997年以來,我國先后批準了丹麥馬士基、美國總統班輪等4家外國航運公司在我國設立獨資集運服務公司,進行物流服務試點。這些國際物流企業一方面為其原有客戶進入中國市場提供延伸物流服務,另一方面,針對中國市場正在生成和發展的專業化物流服務需求提供服務,如UPS、TNT等國際大型物流企業紛紛進入中國的快遞市場。它們憑借豐富的經驗、優質的服務和一流的管理和人才,占據了三資企業物流服務的相當大部分份額。

  上述這些物流企業的大量涌現和不斷專業化,特別是同屬國有企業的原運輸、倉儲、貨代企業的轉型經驗和教訓,將給石油物流企業的改造和發展方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啟示與榜樣。

  (3)中國物流產業在物流基礎設施、物流裝備、物流技術和物流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的進步將為石油企業提升物流管理水平提供專業支持。

  建國50多年來,我國物流基礎設施已經初具規模,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倉儲基礎設施、信息基礎設施已足已支撐物流業發展的需要,集多種物流基礎設施和不同類型物流企業為一體的物流園區也開始建設;物流裝備與物流技術方面,起重運輸機械、自動倉庫、自動分揀系統及設備、無人搬運車系統(AGVS)技術裝備以及集裝箱裝卸運輸系統等物流裝備的制造,我國已有很大進步,2001年,我國自動化物流設施市場上規模較大的企業已達25家,自動化、智能化物流系統在許多物流企業中得到應用,物流軟件供應商發展迅速,1999年和2000年中國在供應鏈管理與優化軟件方面的投資分別為2100萬美元和3000萬美元,預計2004年可達到 1.45億美元,此外,國家質檢總局與國家經貿委協商一致,決定成立國家物流標準化委員會,將大大推動物流技術的發展;物流人才培養方面,中國物流教育的學歷教育受到教育部的支持,2001年批準本科增設物流管理專業,在職教育與崗位培訓正逐步推進,包括引進外國證書與起草中國的標準,等等。

  無疑,這些進步在推動中國物流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將給石油企業提升物流管理水平提供各方面的直接或間接的專業支持。

  3、中國石油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與石油企業戰略重組成為物流體系體制改革、物流企業走出困境的動力和機遇。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國外跨國石油公司基本上都實現了上下游、內外貿、產銷一體化,從上游油氣開采到加油站零售每個環節都能獲利,抵御市場價格波動的能力很強。另外,一般說來,跨國公司的石油產量少于石油煉制量,而煉制量又少于油品銷售量,按產業鏈呈不斷放大的趨勢,如殼牌集團1998年三者之比是1:1.70:2.88。

  然而,中國石油石化工業從20世紀80年代初卻形成了上下游分割的局面,原來的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只有油氣田,沒有成規模的石化企業:而中國石化總公司只有下游的石化企業,卻沒有一家油氣田。海洋石油總公司只是海上的油氣田,下游業務一片空白。

  同時,產銷脫節也是一個長期未解決的問題。比如石油石化企業沒有自己的加油站,生產的成品油大多數還得靠社會加油站零售出去。還有內外貿的割裂,中化進出口總公司長期壟斷油品進出口,三大公司沒有油品外貿權。

  上下游割裂、內外貿權受限、產銷脫節,這種斷裂的產業鏈和業務構成與跨國石油公司差距很大,既人為增加中間環節,又影響了石油石化企業的抗風險能力,阻礙了整個中國石油石化產業的發展。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順應世界石油產業發展趨勢,1998年,我國石油工業的產業組織進行了大調整,形成了中國石油化工集團(SINOPEC)、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CNPC)、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CNOOC)三足鼎立的局面,實現了石油石化生產上下游一體化,內外貿一體化和產銷一體化。

  在產業重組完成之后,在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兩大集團內部,又進行了企業重組改制。與產業重組一樣,企業內部重組也是必然的:例如,在1998年石油集團成立時,擁有154萬職工,人均年創利潤僅3100元,全員人均油氣產量只有79.5噸,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人均為714.3噸,相差8.9 倍,與勞動生產率更高的國際大石油公司更是無法相比。通過分離優良資產(核心業務)與不良資產(非核心業務),前者組成股份公司,后者為存續企業。 2001年,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2000年4月,在香港上市,同時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以存托證掛牌交易,融資金額達33億美元;2000 年2月,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2000年10月分別在紐約、香港、倫敦掛牌上市。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川县| 承德市| 海城市| 穆棱市| 嘉荫县| 卢氏县| 澄江县| 沈阳市| 辛集市| 庄河市| 宁波市| 略阳县| 大悟县| 平泉县| 尉氏县| 华阴市| 桐乡市| 汤阴县| 永川市| 鲁山县| 新蔡县| 株洲县| 喜德县| 淮阳县| 三台县| 调兵山市| 清丰县| 沭阳县| 武威市| 平谷区| 广州市| 宜良县| 濮阳市| 克拉玛依市| 山东| 嘉荫县| 克东县| 太和县| 保定市| 十堰市| 合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