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互聯網+外貿”模式下跨境電商服務業已形成集群式發展態勢。與此同時,互聯網應用正快速由消費領域向工業領域滲透,勢必引領制造業集群的轉型升級。因此,有必要對跨境電商與制造業集群之間的協同演化機制進行研究。本文基于復雜適應系統(CAS)理論,通過界定跨境電商與制造業集群的CAS屬性,提出兩者協同演化的理論機制,運用計算實驗實證分析了跨境電商與制造業集群協同演化過程并進行仿真預測。仿真結果顯示:制造業集群先于跨境電商獲得協同收益并最終趨于2.6%左右的年增長率;跨境電商在仿真節點第3年開始獲得協同收益并持續增長,即兩者在協同演化中實現各自與共同發展。仿真預測顯示:以征稅稅率降低為單一變量不構成促進協同演化的影響因素,制造業集群發展達趨于穩態,可能面臨在增長難題。可以通過制定如優化跨境電商政策、鼓勵企業加強自身平臺信息化建設實現兩者之間更進一步的協同演化。
關 鍵 詞:跨境電商;制造業集群;CAS;協同演化;計算實驗
推薦閱讀:電商物流建設管理應用的新技巧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旨在利用國內互聯網優勢加速我國相對落后的制造業各項能力的升級,以信息流帶動物質流,驅動我國制造業從產業鏈中低端走向中高端,提升我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構建全球貿易新格局[1]。
制造業集群式發展是我國開放型經濟的典型特征,時至今日,制造業集群不僅面臨自身的技術及地域鎖定,而且面臨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如工業互聯網、民粹主義和歐美再工業化戰略等。《關于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若干意見》指出“大力推動跨境電子商務發展,打開制造業集群升級的新思路”,將跨境電商作為制造業集群升級的途徑之一。
因“互聯網+外貿”而蓬勃發展的跨境電商已經逐步形成一條以數據驅動的、涵蓋營銷、支付、物流和金融服務的完整服務產業鏈,2016年的《電子商務“十三五”發展規劃》將跨境電商界定為服務業集群。跨境電商與制造業集群的協同發展將有利于制造業集群企業由貼牌代工的產品制造商向高附加值的研發設計、營銷及服務等服務型制造商模式轉變,進而促進跨境電商企業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跨境電商作為服務實現者,在兩者協同過程中不斷進行價值創造與價值實現,塑造健康可持續的跨境電商發展生態圈,為制造業集群轉型升級提供可行途徑。
綜上所述,跨境電商與制造業集群的協同發展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現實需要,其中跨境電商是外向型制造業集群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制造業集群實現工業互聯網必然為跨境電商提供更為強大的動能,兩者不僅要成就自身發展,更要實現“1+1>2”的共同發展。因此,本文嘗試利用復雜適應系統(CAS)理論,提出跨境電商與制造業集群協同演化機制,自下而上通過基于主體建模與仿真(ABMS)技術,建立兩者協同演化的計算機仿真模型,進而驗證協同演化機制的可行性與正確性,并對演化趨勢提出預測。
1 文獻綜述
本部分將從產業集群結合跨境電商的角度和協同演化視角下制造業集群轉型升級的角度對相關文獻展開回顧。
1.1 產業集群結合跨境電商的相關研究
現已有部分學者將跨境電商與產業集群同時作為研究的主體,研究角度主要包括:
1)聯動發展、融合發展角度。胡碧琴等[2]分析了港口物流產業集群與跨境電商聯動發展的機理,量化評價了國內城市的港口物流產業集群與跨境電商聯動水平;嚴厚雁[3]分析指出外向型產業集群與跨境電子商務融合發展存在滲透型、交叉型和重組型3種模式。
2)產業集群發展跨境電商的角度。郭海玲[4]基于PEST模型,從政治、經濟、社會、技術4個方面分析了河北省產業集群發展跨境電商的發展環境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徐錦波[5]基于鉆石模型構建了政府促進產業集群跨境電商發展的機理和路徑,并對義烏市發展產業集群跨境電商做出研究分析。
1.2 協同演化視角下制造業集群轉型升級的相關研究
協同演化是演化經濟學的一個理論前沿,鄭春勇[6]歸納了協同演化的本質是2個或2個以上的主體持續地互動與演變,且演化路徑互相糾結的現象。
目前,從協同演化角度研究制造業集群轉型升級的文獻并不多見,多以“制度-組織”“產業-產業”間的研究為主。彭本紅[7]認為現代物流業與先進制造業只有協同時,系統才是整體穩定的,對整個社會經濟的貢獻也達到極大;郭慶軍等[8]認為制造業與物流業的協同演化關系源于制造業的生產服務外包,兩者的協同運作、互利共生才能在市場上獲取更大的競爭力;張宏娟等[9]運用演化博弈理論分析制造業集群內企業競合博弈關系,構建了制造業集群低碳轉型升級的演化博弈模型;李勝等[10]認為高技術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對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響;焦智博[11]以黑龍江1985—2017年專利合作數據為基礎,對裝備制造業協同創新網絡演化及特征進行分析。
綜上所述,現有對產業集群結合跨境電商、協同演化方法與理論的研究較為豐富,但仍存有以下不足之處:一、跨境電商作為研究主體之一,既涉及國際貿易的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又涉及管理學的交易成本理論、市場營銷理論等,屬于跨學科范疇,理論研究滯后于實踐發展;二、已有協同演化研究多應用于產業集群或供應鏈視角,尚未有研究涉及跨境電商;三、有關跨境電商與制造業集群協同演化的相關研究尚屬空白。
本文將CAS理論作為協同演化的分析工具,以國際貿易理論、全球價值鏈等理論為基礎,運用基于主體建模與仿真(ABMS)技術,從制造業集群內的制造商主體及其行為選擇為基本出發點,分析跨境電商與集群內主體的協同演化機制,構建跨境電商與制造業集群的協同演化模型,嘗試通過協同模型仿真研究驗證兩者協同演化的機制。
2 跨境電商與制造業集群協同演化機制
2.1 理論依據與理論基礎
CAS理論由John Holland[12]提出,其基本思想是適應產生復雜性。于斌斌[13]指出復雜性適應系統理論強大的模擬能力為演化經濟學尋找理論工具提供了希望。本節將基于CAS理論探索跨境電商與制造業集群協同演化的理論機制,為論證研究主體對CAS理論的適用性,首先根據CAS四大特性聚集(aggregation)、非線性(non-linearity)、流(flows)和多樣性(diversity)對兩者進行屬性界定,如表1所示。
2.2 跨境電商與制造業集群協同演化的機制提出
2.1節根據CAS理論四大特性證明了跨境電商與制造業集群協同具有CAS屬性,可以進一步提出兩者協同演化機制。
CAS理論包含三大交互機制(標識(tag)、內部模型(internal models)和積木(building blocks))。其中標識交互機制是內部模型與積木交互機制的實現基礎,沒有標識的存在而建立的內部模型與積木由于交互感應基礎的缺失而沒有意義。因此,本節將從標識交互機制角度,從理論上分析跨境電商與制造業集群協同演化的機制。
跨境電商與制造業集群的協同演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制造業與服務業協同演化在外向型經濟集群式發展中的具體實現,協同演化的實質是將把兩者打造成跨區域、跨產業的“命運共同體”。
機制1(商品交互機制):制造業集群為跨境電商提供成熟的產業鏈,跨境電商實現制造業虛擬商品流整合。王緝慈等[14]指出,我國大量的沿海外向型產業集群都屬于外向型集群城鎮,鄰近的集群各自生產的產品之間可以配套,即制造業集群和生產者服務業集群之間的相互支持。這種相互滲透的優勢條件促使以互聯網信息服務為主的跨境電商服務類企業更容易融入傳統制造業集群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