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目前工商管理專業上的新改革建設發展有哪些意義,對于工商管理的新發展中的條例有什么影響呢?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的創業教育改革需要各個方面的支持和幫助,需要建立高校、政府、企業三方深層次合作機制。政府應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對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創業進行鼓勵和支持,比如工商注冊優惠、稅收減免、貸款政策等等。本文是一篇工商企業管理論文。
摘要:只有不斷強化工商管理專業創業的理念,轉變傳統的教育思想,才能有效指導創業教育活動的開展。工商管理專業的全新教育思想是培養優秀的創新型創業型人才。我國高校的培養觀念應從以知識為中心向以創業能力為中心改變,從以學術型人才為重心向以創業型人才為重心轉變。
關鍵詞:工商管理,管理措施,工商企業管理論文
一、目前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需要更多的綜合性人才。工商管理專業需要與創業教育相融合,打破以教師、教材、教室為中心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加強培養學生的創業和創新能力,使學生達到創造性和創新性就業。但是,當前的工商管理專業創業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發展時間短,加之我國國情特殊,造成工商管理教育理論教學多,實踐教學少,并且一直沿用以往的學術研究培養模式,存在諸多弊端。
論文網推薦:《中國工商管理研究》,《中國工商管理研究》(月刊)1992年創刊,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主管,中國工商行政管理學會主辦的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社科類理論刊物。理論聯系實際,探討工商行政管理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促進行政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更好地為調控經濟運行服務。
1.模式單一,專業特色不明顯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偏重于理論課程的講授,對工商管理專業的教育十分封閉,加之國家對工商管理專業的較強的政策干預,導致了我國各大高校的工商管理專業教育模式十分相似,無法體現高校自身獨特的優勢和特色。因此,高校成為了“標準化制造”的工廠,市場上同一類的畢業者太多,無法滿足企業的多樣化需求。
2.創新和創業能力教育薄弱
工商管理教育忽視了對學生創業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在課程體系設置方面注重于理論教學,比如一、二、三年級開設的都是理論課程,包括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四年級才開設很少的實習和實踐課程。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創新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鍛煉,造成了學生知識和技能不能符合社會的需求。
3.合作培養機制不健全
美國大學的創業教育已經發展得十分成熟,通過政府、企業、高校三方的合作,培養了大學生自主就業和創業的能力,建立起完善的培養機制。在美國,學校會根據自己的特色和學生的能力安排課程,并通過與企業的合作,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學以致用。創業教育是一種綜合性的、社會性的教育,不能僅僅通過課本的知識來建立,還需要從教師、課程安排、實踐等方面不斷進行完善。首先,應多聘請成功的企業管理人員來進行講授。其次,政府要在政策、資金等方面鼓勵和支持創業教育。最后,學校要尊重并重視企業的需求,為企業培養更多的適用性人才,并與企業合作推動學生走向企業進行實踐。但是,至今我國的高校在工商管理的人才培養方面并沒有形成政府、企業、高校三方的良性的多層次合作。
4.缺乏創業的校園文化氛圍
文化對人的思維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為一種隱性的力量,會推動創業教育的發展。但是,我國的高校在創業發面并沒有形成積極向上、不畏艱難、勇于冒險的氣氛。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本應是最具有朝氣和激情的創業中堅力量,如果一味滿足現狀、循規蹈矩,必定會不斷消磨自身的創業激情和熱情。從現實情況看,我國校園文化明顯缺乏合作、創新、創業、探索的精神,這必將對工商管理專業的創業教育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二、發展創業教育,優化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對策建議
為滿足環境變化和社會需求,高校應改變以理論為重點的教學方式,鍛煉工商管理專業人才汲取、吸收、探索并解決問題的能力,認真規劃和完善創業型人才所需要的培養模式。
1.強化創業理念,轉變教育理念
知行統一,意識是行動的先導。高校的師生必須正確認識創業教育。老師應針對不同個性和類型的學生實施分層教育,使得廣大學生的創新和創業能力都得到提高。與此同時,在學校也可以開展思想研討會、辦學特色討論會等活動,來加深人們對創業教育的認識。
2.圍繞創業教育,設置工商管理課程體系借鑒國外創業教育的經驗,通過將創業教育融合到工商管理課程體系中去,從而提升整個工商管理專業的創業教育水平。課程設置可以結合學生的能力發展按階段去劃分并安排。大學一年級階段,主要以加強學生創業的意識為目的,可以設置有關于創業精神、創業意識方面的課程;大學二年級階段,主要以增強學生創業技能為目的,可以設置有關于資金籌集、市場拓展、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戰略管理等方面的課程;大學三、四年級階段,主要以鍛煉學生創業實踐能力為目的,可以在學校內部設立“創業孵化中心”、創業基地等平臺,為學生的實踐提供有力的設施保障。
3.建立與政府、企業的合作機制
與此同時,政府部門應與高校共同建立大學生創業園區,并在園區內構建配套設施和指導機構,為有創業才能的工商管理專業大學生提供平臺。此外,政府部門應與高等院校共同為大學生創業建立后續保障制度,降低創業風險,完善創業群體的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其次,建立與企業的合作機制。高等院校的工商管理創業教育需要兼顧學生和企業兩方的需求,使得高校和企業相互合作,相互促進。通過校企聯合,一方面可以使得高校了解到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同時也鍛煉了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經驗;另一方面企業可以通過“產學研”機制,將最新的研究成果運用到企業的運營當中去,提高企業的效益。
4.提倡教師開展企業實踐活動
創業教育是一種可以融匯到整個教學過程中,不斷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業意識的教育形式。教師作為教學和指導學生實踐的重要人員,應在創業教育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現實中很多的高校老師對于創業很陌生,并且很少具備實踐經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免有紙上談兵之感,無法有效提高創業教育水平。為此,我國應提倡教師開展企業實踐活動。政府和高校也應在政策、資金等方面鼓勵和支持高校老師去企業中鍛煉。一方面可以有效鍛煉高校老師的實踐能力,增加他們的實踐經驗,另一反面可以為企業提供有著深厚知識儲備的人才,為企業的發展增添動力。
5.營造積極向上的創業文化
積極向上、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對于創業教育有著重要的影響。第一,工商管理專業應組建創業者團隊,由有相關經驗的老師帶頭,定期進行創業知識交流。也可以舉辦座談會,邀請成功創業者來校講座。通過這些活動可以有效將創業精神灌輸到學生的思維中,渲染創業氛圍。第二,學校可以舉辦創業競賽,由學生獨立完成創業規劃、實施、解決問題等任務,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業激情和創新精神。第三,創建專門的創業咨詢中心,為學生解答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為學生提供專業的建議和對策。通過以上的舉措,可以很大程度上鼓勵學生參加創業活動,潛移默化影響大學生的思維和對創業的認識,從而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
我國工商管理專業創業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發展時間短,加之我國國情特殊,造成工商管理專業教育模式單一、創業教育薄弱、合作機制不健全和缺乏良好的創業氣氛等問題。為此,我們應強化創業理念,轉變教育理念,圍繞創業教育設置工商管理課程體系,建立與政府、企業的合作機制,提倡教師開展企業實踐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創業文化,從而為工商管理專業創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