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探析中職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情況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企業管理時間:瀏覽:

  [摘要]中職學生就業的靈活性與變動性日漸顯現,就業穩定性總體較低。針對2008年畢業生的調查表明,兩年內沒有換單位的學生只占37.7%。同時,在就業時間上也表現出一定的變通性,不再走“畢業后再就業”的固定程式,許多學生畢業前就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合同,這類學生占到71.9%。

  [關鍵詞]中職教育,服務地方,經濟能力

  隨著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進一步加速,作為與經濟關系最為直接、最為密切的職業教育也必然要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本文通過對金華市中職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基本情況的調查,分析當前中職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的現狀、問題及成因,并提出了對策與建議。

  一、中職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

  金華市中職教育在規模、質量上已達到了一定水平,但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方式和效率方面還有待研究。本文從就業、人才效益和培訓機制方面作了調查,對中職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現狀作了評估與分析。

  (一)就業狀況的調查分析

  1.凸顯“低端就業”特點。當前全市產業集中度偏低,支柱產業和重點產業分布相對分散,區域內產業合作步伐緩慢,缺乏產業集中度高、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中職畢業生的非正規低端就業特點較為明顯。調查表明,大部分中職學生就業于中小規模民營企業,其中80.1%的畢業生就業于民營企業,44.7%的畢業生就業于100人以下的小規模企業;大部分中職學生就業崗位層級不高,主要以一線操作工為主,技術要求不高,其中就業于企業最低層級——操作層的占65.7%;多數中職學生的技術層次還不高,已成為技術帶頭人或技術骨干的比例較低,僅占10.1%;多數中職學生的薪資處于較低水平,63.9%的在崗中職生月薪在2000元以下。

  2.初顯“多元就業”格局。從就業渠道上,金華市中職學生已突破了單一的就業格局。調查表明,從就業途徑上,有通過招聘、學校安排、家族企業工作、社會關系等多種途徑,其中以學生自謀工作為主,占67.1%。從就業形態上,呈現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向上走,即升入高職深造。在就業導向的政策調控下,近年來升學比例較低,2008年畢業生的高職升學比例為15.1%,但由于發達地區職教高移的趨勢及就業升學“立交橋”的構建,該比例正在攀升。二是向外走,即本區域以外就業或本專業以外就業(非對口就業)。調查表明,本地就業率僅為54.6%,對口就業率也不高,僅為51.1%,其中財經、服裝等專業學生對口就業率最低,不到35%。三是自主走,即自主創業。但選擇創業的學生較少,比例僅為4.5%。

  (二)人才效益狀況的調查分析

  1.中職學生的“數量效益”。當前全市產業結構的層次還不高,中低端技能型就業崗位數量居多,中職學生理應是企業中的技能主力軍。但從調查情況看,被調查的96家企業中,員工總人數為43401人,其中本地中職(中專)學生人數為9028人,僅占20.8%;而外來務工人員較多,外地員工(金華地市以外)占54.0%。欠發達地區流向本市的務工人員成為本區域企業一線操作工的主體,而本區域中職學生呈現向大城市大企業外流的傾向。市場經濟體制促進了區域間技能人才的大批流動,中職學生服務區域經濟的“數量效益”不高,且存在不確定性。

  2.中職學生的“質量效益”。本次調查選擇了道德修養、工作態度、業務水平等9項指標,圍繞“企業對中職生的素質評價”和“企業對員工的素質要求”進行調查。調查表明,企業對在崗中職學生素質的總體評價一般,滿意度總體不高,大多集中在“基本滿意”與“一般”選項,其中滿意度最高的是工作態度和業務水平,滿意度分別為25.0%和21.1%,不滿意度最高的是心理素質,比例為6.3%(見圖1)。企業對員工的素質要素最看重的是工作態度和道德修養,把這兩項確定為第一重要員工素質的企業比例分別為45.7%和40.0%(見16頁圖2)。

  但從“企業對中職生的素質評價”和“企業對員工的素質要求”對比來看,兩者一致性不夠好。取前者的“滿意”項和后者的“第一重要”項進行對比分析后認為,企業對中職畢業生的工作態度、道德修養的認可度與實際需求之間相差較大,業務水平等素質的認可水平已超出了企業實際需求水平(見圖3)。

  調查還發現,對于一線勞動者,企業最喜歡錄用的群體是中職生,但目前企業一線勞動者學歷層次多數是初中或以下學歷,占58.2%,企業技術骨干的學歷層次多數是職高或相當學歷以上,占86.1%。

  可見,企業對中職學生認可的素質要素與企業所期望的素質要素之間還不夠一致,并且,企業所期望的中職學歷層次在企業在崗人員中所占的比例也不高,中職學生的“質量效益”難以顯現。

  二、主要問題及困境

  當前,中職學校與企業的本位主義讓他們習慣于站在自身的立場來決策,盡管他們的共同利益是明確的,但缺乏一個超越他們的機構來協調,難以實質打破學校與企業之間的溝通壁壘,由此造成的問題與困境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中職學校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難以匹配

  1.規模不對等。受傳統文化與就業觀念的慣性影響,短期內還無法改變普職招生冷熱不均的問題,而且今年浙江省對普職招生比1∶1的要求從政策層面出現了松動,金華市中職規模面臨前所未有的萎縮,中職教育從規模上達不到服務地方經濟的水平。由于金華市屬浙江中部較發達地區,多數學生不滿足就業于企業崗位的最低層級,有自主創業、到一線城市就業或向中高層級崗位流動的傾向,本地一線操作工人中外來務工人員比例反而較高,出現區域人才交叉流動的現象,中職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的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2.結構不對接。當前,中職學校由于招生困難只能強力迎合學生或家長對專業的需求,忽略對地方產業結構現狀的分析。從全市單位就業人員結構與中職教育專業規模結構對比情況看,制造業、建筑業的就業與專業規模雖然較大,但存在明顯的結構性負偏離,預期會凸顯“供不應求”的人才供需矛盾;而金融業、計算機服務業等行業存在較大的結構性正偏離,中職畢業生“供過于求”已在所難免。(如表所示)

  3.能級不對應。中職學校專業結構的能級向上提升的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是升入高職深造,提高學歷層次;二是轉入技工學校或技師學院,取得更高級別的技能工種。金華市技工類學校相對較少,具備培養技師或高級技師資格的只有2所,每年能輸送高級工以上技能素質的學生約為900人。同時,中職學校專業結構的能級也可以向下延伸,面向失業青年、農村勞動力和其他失業人員開展短期職業培訓,而這一方面起步較晚,每年的培訓人數非常有限。中職學校專業結構的能級向下延伸,面向弱勢群體的培訓規模還遠遠不夠;而向上延伸的著重于學歷提升的高職教育規模相對較大,但針對技能層次提升的技工類教育規模還可擴大。

  (二)畢業生素質結構與所需人才素質結構難以吻合

  1.要素不一致。由于中職學校還基本沿用“三段式”課程模式,培養的學生素質以單項技能、專業基礎知識和文化知識為要素,企業化實踐能力、行業規范、職業操守等相對較弱,尤其是耐勞、耐挫等意志品質和社會責任感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從調查情況看,企業對員工素質要素按重要性排序,前三位依次是工作態度、道德品質、業務水平。可見,企業所要求的素質要素與中職學生具有的素質要素存在較大差異。

  2.層級不對應。隨著科技的發展和自動化程度的提高,機械加工、機電控制等許多傳統技術逐漸被智能機器所取代,動作型技能含量越來越低,而智力成分越來越高,加之部分企業以出口貿易、金融商業為主,對管理人員需求較大,并未形成足夠的需要技術的就業崗位。但是,當前勞動密集型企業規模仍然較大,很多技術又被細化為單個操作環節,技能要求不高的一線操作崗位需求又較大。這種技術層次的兩極分化現象,使就業崗位呈現“啞鈴型”缺口。因此,適合中職學生就業的中層級崗位并不多,一方面是“高不成”,在當前的選拔模式下,中職學生的智力技能相對薄弱,無法應對技術含量高的智力型技能;另一方面是“低不就”,作為主要就業群的一般操作工,技能要求很低,勞動強度大,工資待遇低,擁有一定職業技能與職業抱負的中職學生又心有不甘。

  (三)傳統就業觀念與市場化就業體系難以調和

  1.價值取向單一加劇人才供需矛盾。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們傳統觀念中的“功名利祿”“出人頭地”思想又被逐漸強化,讀中職仍然是無奈的選擇。中職教育的規模不足,服務地方經濟能力受到制約。即便選擇了中職教育,在專業選擇上也存在較嚴重的“輕傳統重時新”傾向。這種單一的價值觀勢必造成專業冷熱過度,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2.社會關系影響就業公平。畢業生參與就業競爭,靠兩種資本,一是人力資本,主要是自身的先天稟賦加上學校教育而得到;二是社會資本,通過家庭、家族和朋友等社會關系,調動、支配和掌控社會資源尤其是公共資源而形成。由于我國是一個人情社會,而且就業市場尚未發育成熟,社會關系網絡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力資本的替代物,決定著一部分求職者與就業崗位的匹配可能。用人單位雇用人員的決定仍屬于非制度化或半制度化,缺乏一定的公開性、規范性。調查表明,全市通過社會關系就業的人數占到65.8%。復雜的社會關系扭曲了人才供需匹配的自然選擇關系,人才資源得不到最大限度發揮,影響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

  三、主要對策與建議

  職業教育是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軟實力,要提高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應從觀念、制度和方法等層面多管齊下。針對全市中職教育的現狀與問題,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行政協調,建立區域性職業教育管理和服務體系

  1.政府主導,建立校企合作管理體系。中職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校企緊密度。為此,必須得到政府的宏觀協調與政策支持,建立政府主導的校企合作管理體系。第一,制定校企政策法規。健全職業教育的各項法律法規,制定具備剛性制約機制的法律框架,確保校企法律地位。地方政府要出臺相應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確定校企合作中政府的責任和職能,明確校企雙方的法律責任和應盡義務,并使所有相關機構都能履行各自的責任和義務。第二,建立校企運行機制。校企合作管理體系的運行需要成本,在資金保障上,必須建立公共財政對校企合作管理體系的投入機制,做到合理分配;在功能匹配上,建立人才需求預測和預警機制,對區域性技能人才資源的狀況和需求動態進行科學統計和預測,使政府在宏觀上把握經濟發展與技能型人才發展的匹配度,提高校企層次與水平;在利益分配上,建立合理的企業利益補償機制,給予相關企業以稅費的減免和媒體的正面宣傳,推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第三,建立校企評價體系。應建立政府主導的校企合作評價體系,制定科學的評價標準,設置嚴格的評價程序,對校企合作進行定期而全面的評估與總結。同時,以評價結果為基礎,建立積極的激勵機制,激發校企雙方尤其是企業參與積極性。

  2.依托社會組織,構建職業教育監管服務體系。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政府在功能上逐漸淡化了對社會經濟發展規模的控制,轉向監管與服務,這就需要引入一個新的管理力量——社會組織,協同政府從整體上把握社會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協調地方經濟與職業教育的發展。(1)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角色功能,讓行業協會成為職業教育監管服務體系的核心力量。一方面,政府應賦予行業協會一定的權力,提升職業教育的監管水平;另一方面,要強化行業協會的中介服務功能,構建職業教育的服務體系。一是信息服務,開展本行業的調研與數據統計,對區域人才需求進行預測,實施信息收集與發布制度,搭建集受理投訴、綜合監督、協調指揮和系統評價于一體的職業教育公共信息管理平臺;二是政策服務,參與制定本行業所有工種職業資格標準,制定培訓機構資質標準和從業人員資格標準,參與國家對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評估和相關管理工作;三是培訓服務,制定職業教育培訓規劃,組織和指導職業教育與培訓工作。(2)要建立職業教育工作指導委員會。委員會可由學校、企業和行業聯合發起,吸收職業教育和行業里的專家、優秀技能人才和一線教師參加,制定具體的職業教育培養目標、課程方案、教學計劃等,指導校企實施,協調解決合作中出現的問題。

  (二)科學規劃,加快推進區域性專業布局調整

  1.統籌規劃,形成區域性錯位發展的格局。當前中職生源趨向萎縮,相對薄弱的中職學校還難以從“規模經營”的漩渦中走出來,專業設置小而全的現象比較普遍,但從區域性專業協同發展的思路來看,必須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發展思路,實行錯位發展,在特色領域以及有比較優勢的行業上進行重點培育。(1)大力扶持與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相關的專業。根據本市產業結構特點,重點發展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緊缺的專業、與產業轉型升級密切相關的新興專業,調整市場需求過剩的專業。(2)強化主體專業建設。主體專業一般應符合省級示范專業的基本條件。一般的中等職業學校應培育1~2個主體專業;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應培育設立2~3個主體專業;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應培育設立3~4個主體專業,并逐步培育形成1~2個專業集群。同一縣(市、區)域內職業學校新設主體專業一般不能重復設置。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兴县| 五家渠市| 古蔺县| 嵊泗县| 金门县| 丘北县| 古田县| 长岛县| 竹山县| 塘沽区| 黄骅市| 丘北县| 五指山市| 济南市| 黄骅市| 东宁县| 陆良县| 海兴县| 新晃| 大安市| 长乐市| 孙吴县| 保定市| 津南区| 平泉县| 安化县| 沁阳市| 多伦县| 玉溪市| 广宁县| 赤峰市| 博乐市| 锦屏县| 博罗县| 堆龙德庆县| 内黄县| 永春县| 建瓯市| 池州市| 军事| 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