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針對地質科研院所保密管理工作的現狀,分析了影響地質保密管理工作的各種因素,尤其是網絡信息化對保密管理工作帶來的挑戰,闡述了新形勢下加強地質保密工作途徑應從人員管理、辦公網絡計算機管理以及地質涉密資料管理等方面著手,探討了解決方法。研究目的是提高保密管理工作質量,促進單位穩定健康發展。
關鍵詞:地質科研院所 保密管理 地質資料 信息化
地質科研院所通常涉及地球科學、能源礦產、災害防治、地理測繪、生態修復等相關學科專業,研究領域與國家經濟命脈、能源資源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密切相關。此外,地質科研院所還承擔著國家、地方的地質科研項目,因其學科領域和研究內容的特殊性,在開展野外地學考察、地質調查等工作時,經常會用到國家基礎測繪成果和國家非公開性地質成果等資料[1],這些都屬于涉密的國家地質成果資料,為國家能源資源規劃和利用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撐。因此,加強地質科研院所的保密工作管理,對于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涉密地質資料具有使用人員分散、使用面廣、保密管理難度大等特點。尤其是隨著電子信息網絡的興起,網絡信息系統正普遍應用于我們的日常工作中,成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的重要手段。但是,網絡信息化也是一把雙刃劍,在為工作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存在更大的失泄密隱患,給地質科研院所保密管理工作帶來了更大的挑戰。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提高地質科研院所保密管理工作的途徑和方法。
1 人員管理
保密管理環節中最重要的是人,最難管理的也是人。保密工作在單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仍會存在一些失密、泄密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涉密人員或非涉密人員的保密意識不強,保密制度不夠完善或可執行性不強。
1.1 提高人員綜合素質及職業道德
提高新進人員的門檻,從源頭上拒絕低職業素養的人進入到本單位,這就需要本單位的人事部門按照 “先審后用”的原則嚴格把關,對即將聘任到涉密崗位工作的人員進行審查,使錄用人員不論在學習經歷、工作經歷、個人品行或政治表現方面都具有較好的素質能力,為順利開展單位保密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進而推動整個單位的良性發展。對新進人員進行崗前保密教育培訓,告知需承擔的保密義務,以及未履行保密義務需承擔的法律責任,最后簽訂保密承諾書。目的是從源頭上杜絕泄露國家、單位秘密的可能性。
單位人事部門要定期對涉密人員進行復審,根據各單位具體情況或者涉密程度每年或者每三年復審一次,尤其是對那些崗位發生變動或者崗位類別調整的涉密人員,更應該及時進行復審,對審查發現問題的要及時進行整改。
1.2 界定涉密人員及日常監管
凡因工作需要,合法接觸和知悉國家秘密的人員都屬于涉密人員。單位人事部門應當協助保密管理機構,按照“以崗定人”的原則,將在涉密崗位工作的人員確定為涉密人員。對不在涉密崗位工作,確因工作需要,接觸、知悉少量國家秘密的人員,可不確定為涉密人員,但應按照保密法有關規定,對此類人員提出具體保密要求,或者簽訂保密責任書。單位應當建立涉密人員保密管理檔案,及時掌握涉密人員崗位變動、類別調整等具體情況,實現動態管理。
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強對涉密人員的監管。單位組織人事部門要配合保密委員會督促涉密人員簽訂保密承諾書,明確涉密人員上崗、在崗和離職保密管理要求以及違規違約責任。單位人事部門要定期和涉密人員進行保密提醒談話,準確掌握涉密人員現實表現和思想狀況,并將其遵守保密承諾、履行保密職責情況納入績效考核和組織人事考察中。
1.3 加強保密宣傳及培訓力度
單位保密管理機構要制定本單位涉密人員保密教育培訓計劃,在抓好日常保密教育的同時,根據涉密人員工作性質和崗位特點,保證涉密人員每年接受不少于4個學時的保密專題教育培訓。通過開展保密宣傳月、宣傳周等主題活動,采取辦宣傳欄、懸掛條幅、張貼海報、講座報告、知識答題、單位網站、微信公眾號以LED顯示屏循環播報等形式開展保密宣傳教育,營造人人知保密、懂保密、善保密的氛圍。對承擔具體涉密工作的人員進行保密形勢、法律法規、崗位業務、技術防范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訓。單位人事部門要加強涉密人員保密教育培訓考核,堅持先培訓后上崗、先教育后離崗的原則,確保涉密人員上崗、在崗、離崗每個環節都接受保密教育培訓。
另外單位保密管理機構還應每年對全體職工進行保密宣傳教育,確保每位員工不觸碰國家保密紅線,保守好涉及單位利益、技術、管理等秘密。不定期地組織觀看保密警示教育片,警醒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及泄密行為的危害,通過典型失泄密案例剖析,增強保密意識和保密紀律觀念。要讓職工時刻繃緊保密之弦,筑牢保密思想防線,切實做到不傳密、不泄密。
1.4 建立健全保密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2010年4月29日修訂版)的保密制度章節中對單位的保密工作管理做出了相應的規定。具體到地質科研院所應以國家保密制度為基礎,制定規范完善、可操作性強的保密制度,尤其是當前網絡信息化的飛速發展,很多管理制度跟不上時代發展,要及時發現制度漏洞,完善好保密制度,并使之在單位的相關管理制度和業務工作流程中詳細體現,有機融合。作為地質科研院所需要建立的主要保密制度有:保密責任制度、涉密人員管理、涉密計算機等涉密載體管理制度、保密文件管理制度、涉密地質資料管理制度及辦公自動化設備管理制度、對外宣傳及學術交流保密管理制度、國家重點項目保密實施制度等[2]。
2 辦公網絡及計算機的管理
地質科研院所的辦公系統通常會存儲、處理和傳輸一些地球科學、礦產、能源、地理信息等文件資料,是安全保密防護和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境外敵對勢力和情報機構攻擊竊密的重點目標。信息泄露成了當前地質科研院所主要的保密隱患之一。
2.1 涉密網絡及終端管理
根據保密法的有關要求,涉密網絡的規劃、設計、建設、運行、維護要選擇有資質的單位來承擔,并采取有效措施與社會公眾信息網絡實行物理隔離。地質科研院所要建立健全入網審批制度,未經批準,不得將任何計算機聯入涉密網絡,更不得將用于涉密網絡的計算機與用于非涉密網絡的計算機混用。
涉密網絡及終端的使用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是涉密計算機要設置6~8個字符的開機密碼,并定期對密碼進行更換;安裝防火墻等軟件對病毒進行查殺隔離,及時進行升級;不得安裝、使用與工作無關的軟件。二是涉密計算機不得與無線互聯功能設備(網卡、鼠標、鍵盤、藍牙、攝像頭等)連接來處理涉密信息。三是涉密計算機不得使用手機短信、微信、QQ、內部局域網等傳遞、存儲或傳閱涉密資料。四是涉密計算機應在指定工作場所使用,未經批準不得隨意帶出。五是將非涉密網絡上的信息復制到涉密信息系統時,應當采取嚴格的技術防護措施,查殺病毒,嚴防涉密信息系統感染病毒。六是涉密計算機及設備應在單位內部的特定場所進行維修,并指派專人全程監督,如需外修,應當送到具有資質維修機構進行維修。七是涉密計算機及設備如需報廢或另作他用時,應當將涉密信息存儲部件徹底拆除或者銷毀。
2.2 非涉密網絡及終端管理
非涉密網絡及終端大多會直接或者間接與國際互聯網連接,且無加密措施,因此不得在非涉密計算機系統中采集、存儲、處理、傳遞國家秘密信息。日常工作中要經常對計算機系統進行檢查,嚴防系統漏洞,涉密的軟件、光盤、U盤等不得在非涉密計算機上使用。嚴禁在互聯網或其他網絡上瀏覽、傳播、下載違法信息,對于來歷不明的郵件,通過系統屏蔽或點擊舉報垃圾郵件進行處理。出國(境)需攜帶筆記本電腦的,在出差前和出差后均應進行保密檢查,確保筆記本電腦內無涉密文件或資料。
3 地質資料的管理
3.1 原始地質資料的管理
原始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者在現場采集或直接形成的,反映地質現象或地質體的第一手不可重復獲得的珍貴資料,包括各種有關的文件底圖、原圖、底稿、記錄本等[3]。因此,在開展地質野外工作期間,對原始地質資料的安全保管至關重要。野外項目組應設立地質資料保管員,建立資料使用登記制度,確保地質資料的絕對安全。收集的資料要及時入柜,其他人員未經允許不得隨意查閱資料,人走要及時鎖好保存資料的抽屜、保密柜及門窗。工作期間使用的中間圖紙應逐張登記編號,用爛、報廢后不得隨意丟棄,應交資料保管員登記后統一銷毀。項目結束后,項目的一切資料,包括項目設計、地質圖件、原始記錄及地質報告,及時驗收并列出清單,全數歸檔[4]。
3.2 地質資料電子文檔安全管理
電子文檔的出現給地質資料的管理帶來了全新的挑戰。根據地質資料保管的相關規定,地質資料電子文檔應確保真實、清晰、便捷、完整和穩定。對于驗收合格后的地質電子文檔,重新整理并登記確認后,存儲于性能良好的存儲介質中。經復查無誤后,在存儲載體上標記載體編號,貼上外標簽[5]。地質資料電子文檔應專人專機專用,各自設置密碼。對重要的地質電子文檔應實行異地備份,異質備份,確保電子文檔的長期可讀,確保檔案信息資源的絕對安全。
4 結束語
保密工作事關國家和單位的切身利益,傳密、泄密行為是一種違法行為。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境外敵對勢力也在不斷加緊對我國進行滲透和竊密。地質科研院所掌握的國家能源和資源方面的信息已成為各情報機構竊密的一大重點,保密管理工作形勢日益嚴峻。因此,要求地質科研院所的工作人員深刻認識到新形勢下保密工作的重要性,時刻增強保密意識與責任感,筑牢保密鋼鐵防線,確保保密信息不泄露,單位利益不受損,為地質行業的發展和穩定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于紅慧, 段翔, 李飛. 地學類高校涉密測繪及地質資料的保密工作研究[J].資源與產業,2016,18(4):38- 42.
[2] 王瑩.以管理流程為核心的保密管理制度體系[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7,7(34):355- 358.
[3] 白湘蘭, 李云. 原始地質資料如何數字化[J].國土資源導刊, 2011,12:52- 53.
[4] 張春紅.淺談如何做好地質檔案安全保密與開發利用[J].中國西部科技,2010,9(15):48- 49.
[5] 肖建麗.淺析新形勢下地質資料保密工作[J].檔案,2018,1.(33):34-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