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地震科普論文發表了地震成因的相關概念和災害等級介紹,地震災害是指由于地震破壞作用導致房屋、工程結構、物品等物質的破壞,這雖然是一種自然現象,但是也有存在很多誘發的因素,論文介紹了地震的基本概念以及給災害事的等級。
關鍵詞:地震科普論文,科普知識
一、地震成因及類型
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是地球內部介質運動的結果。通常所說的地震主要是指構造地震。
引起地球表層振動的原因很多,根據地震的成因,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構造地震:是指巖石層板塊相互間的運動和作用影響的結果,常常與活動的斷裂帶和斷層有關。這類地震發生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世界上約90%的地震以及所有造成重大災害的地震都是構造地震。
2.火山地震:是指伴隨火山噴發或地下巖漿沖擊而引起的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動區才可能發生火山地震,這類地震約占世界地震的7%。
3.塌陷地震:是指由于地下巖洞或礦井頂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這類地震比較小,數量也不多。
4.誘發地震:是指由于水庫蓄水、采礦注水或抽水等人類工程活動引發的地震。
5.人工地震:是指地下核爆炸、工業爆破等引發的地震。
二、有關地震的基本概念
震源:是指地球內部發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離是震源深度。通常把地震震源深度在60公里以內的地震稱為淺源地震;60-300公里稱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的為深源地震。
地震的破壞性,與震源深度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樣震級的地震,震源深度淺,造成的破壞大;震源深度深,造成的破壞相對就小。世界上發生的地震,多數是淺源地震。
震中:震源上方正對著的地面稱為震中。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稱為震中區,也稱極震區。震中到地面上任一點的距離叫震中距離(簡稱震中距)。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內的稱為地方震;在1000公里以內稱為近震;大于1000公里稱為遠震。
三、地震災害事件等級
地震災害事件,按嚴重程度分為四級:
一般地震災害(Ⅳ級),是指造成人員死亡20人以下,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的地震;發生在人口較密集地區5.5—6.0級地震,可初判為一般地震災害。
較大地震災害(Ⅲ級),是指造成人員死亡20人以上至50人以下,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的地震;發生在人口較密集地區6.0—6.5級地震,可初判為較大地震災害;
重大地震災害(Ⅱ級),是指造成人員死亡50人以上至300人以下,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的地震;發生在人口較密集地區6.5—7.0級地震,可初判為重大地震災害;
特別重大地震災害(Ⅰ級),是指造成人員死亡300人以上,直接經濟損失占我省上年國內生產總值1%以上的地震;發生在人口較密集地區7.0級以上地震,可初判為特別重大地震災害。
四、地震時的自我救護
地震的發生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自然現象,怎樣才能把地震帶來的傷亡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告訴大家一些地震時自我救護方面的知識。
(一)震前
政府正式對某一個地區發布了破壞性地震的短臨預報以后,處于該地區的居民,應該做好防震準備。
首先要制定家庭防震計劃,準備充足的食品和水,檢查并及時消除家里不利防震的隱患,加固住房,摸清自己居住地的周圍環境是否有空曠的地帶(即各種建筑物倒塌時壓不到的地方),如果有條件應該搭蓋防震棚。
其次,合理放置家具、物品,把墻上懸掛較重的物品取下來或固定住。把易燃易爆或有毒物品放在安全的地方。清理雜物,讓門口、樓道暢通,便于及時撤離。將陽臺上擺放的花盆雜物拿下來,固定高大家具,防止掉落或傾倒砸人。家具的擺放做到“重在下,輕在上”。
最后,把牢固的家具(如辦公桌、寫字臺)下騰空,以備震時藏身。準備一個家庭防震包,內置手電、電池、創可貼、收音機、壓縮干糧和水,以及常用的藥品和受傷時的醫用急救包,放置在便于取到的地方。在家里適時進行防震演練,練習“十秒鐘緊急避險”,進行緊急撤離與疏散練習。
(二)震時
無論是在發布了短臨預報的地區還是在沒有發布預報的地區,只要地震已經發生,就必須采取應急措施。
由于地震發生時,從震動開始到房屋倒塌一般只有十幾秒鐘的時間,凡居住在高層樓房內的人,已沒有逃出樓房的可能,只能在樓房破壞前立即尋找避震空間。處于室外的人,應立即逃離到不會被建筑物倒塌而壓砸的地方。如果能夠鎮靜地利用這個時間段,就有了生存的希望。結合這一點,告訴大家一些基本的避震方法:
1、首先了解避震要點
“震時就近避震,震后迅速撤離到空曠、安全地帶”是應急避震的最好辦法。避震應選擇室內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外開闊、安全的地方。
2、避震時具體采取的姿勢
(1)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盡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
(2)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保護頭頸、眼睛,掩住口鼻;
(3)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不要隨便點明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
(三)震后
指強烈地震發生后有限的時間段,值得告訴大家的是,此時最應當注意抓緊時間,讓自己在地震中僥幸逃生,避免余震給自己帶來傷害,也就是說在第一次地震發生后要趕快轉移到再次發生強烈余震而自己被建筑物倒塌而壓砸的地方。例如:1976年唐山7.8級地震的當天,就發生了震級分別為6.5和7.1級的兩次余震,再次給人們造成了重大損失。
五、震后自救互救措施
自救互救,主要指地震發生后外部救援人員尚未趕到現場時,災區人民的自我和相互救護。
破壞性地震發生后,救援人員不可能很快到達災區,采取科學的自救互救方法和技能,使更多的被埋壓人員獲得生存。
(一)自救
自救指被埋壓人員自己創造條件保存生命,脫離險境。正確的自救往往可以在求生希望不大的情況獲得生還。
自救的要點如下:
1、遇難者應保持鎮靜,努力克服恐懼心理,堅定生存信念。
2、壓埋較輕者應根據本人所處的具體情況,尋找薄弱部位和可以自救脫險的方法,盡快脫離險地。
3、不能自行脫險時,應視情況而采取以下措施:
(1)設法將手腳掙脫出來,清除壓在自己身上的物體(搬不動的不要強行搬拉,以免造成新的傷害),用濕毛巾、衣服和其他透氣的物體捂住口鼻和頭部,防止煙塵窒息和意外事故。
(2)用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掉落的物體;用磚塊、木棍等支撐殘垣斷壁,擴大和穩定生存空間,以防余震發生后,環境進一步惡化。
(3)設法脫離險境。如果找不到脫離險境的通道,盡量保存體力,用石塊敲擊能發出聲響的物體,向外發出呼救信號,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動,這樣會大量消耗精力和體力。盡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或閉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員到來。如果受傷,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過多。
(4)維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廢墟下的時間比較長,救援人員未到,或者沒有聽到呼救信號,就要想辦法維持自己的生命,水和食品一定要節約,盡量尋找食品和飲用水,必要時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救命作用。
(二)互救
互救是指災區幸免于難的人員對親人、鄰里和一切被埋壓人員的救助。
震后,被埋壓的時間越短,被救者的存活率越高。外界救災隊伍不可能立即趕到救災現場,在這種情況下,為使更多被埋壓在廢墟下的人員,獲得寶貴的生命,災區群眾積極投入互救,是減輕人員傷亡最及時、最有效的辦法。因此在外援隊伍到來之前,家庭和鄰里之間應當自動組織起來,開展積極地互救活動。救助工作的原則是:
1、根據“先易后難”的原則,應當先搶救建筑物邊沿瓦礫中的幸存者和那些容易獲救的幸存者;
2、先救青年人和輕傷者,后救其他人員;
3、先搶救近處的埋壓者,后救較遠的人員;
4、先搶救醫院、學校、旅館等“人員密集”的地方。
搶救出來的輕傷幸存者,可以迅速充實擴大互救隊伍,更合理地展開救助活動。
合理科學的救助方法可以更多更好地救出被埋壓人員,因此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要領是保持救助成果的必要條件。
六、地震謠言及其識別
地震謠言是毫無事實根據又以非正規途徑進行社會傳播的地震傳聞。其產生的根源:一是恐震心理。二是缺乏必要的地震科普知識。三是地震預報當前尚不過關,或者是宣傳工作上的片面性在一些群眾中產生的曲解。
地震謠言危害極大,它給人們造成的心理異常以及對社會經濟建設的影響往往是十分嚴重的。
地震謠言的識別方法,簡單說就是“一問二想三核實”。
“一問”:只要不是政府正式發布的地震預報,無論是地震學術權威說的,還是貼有“樣標簽”的跨國預報;無論是“有根有據”的地震傳聞,還是帶有迷信色彩的地震消息,一概不要相信和傳播。因為,按照國務院《地震預報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一般情況下只有省級政府才有權向社會公開發布地震預報。
“二想”:凡是將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震級都說得非常準確的地震預報都是謠言,如時間準確到幾日幾時,地震準確到哪個鄉哪個村等。因為現在的地震預報水平還達不到如此之高。
“三核實”:當聽到地震要發生的消息,一時心存疑問,難以判斷真偽時,可向地震部門核實。
單位:地震局
推薦閱讀:《華南地震》是華南地區唯一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地震學術季刊,主要刊登地震學、地球物理、地震預測預報、地震觀測技術、地震地質、地震工程、防震減災對策以及地震科學管理方面的論文、綜述、評論、科研簡報和問題討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