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我國屬于地質災害頻發的國家,地質災害具有損失巨大、影響廣泛、分布范圍光以及種類多等特點,而礦山地質災害屬于地質災害的一種,即人們進行礦山開采工作而導致的人為性質的地質災害。本文選自:《熱帶地理》主辦: 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周期: 雙月,出版地:廣東省廣州市,語種: 中文;,開本: 大16開,國際刊號:ISSN1001-5221,國內刊號:CN44-1209/N,復合影響因子: 1.043,綜合影響因子: 0.631,創刊時間:1980。主要報道具有熱帶亞熱帶地域特色的地理學高水平原創性科研成果,包括地理學及其各分支學科、相鄰或交叉學科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論文、前沿動態、研究進展、社會熱點等。中國屬于采礦大國,然而因為開采設施與科學技術的落后,致使我們的礦山開采環境正在持續惡化。最年來,礦山地質災害的事件仍在不斷的發生。這就需要廣大礦山企業根據相關的規定,切實落實礦山關閉與復墾時期的地質工作。加大閉坑前后的礦山地質環境勘察工作的力度,構建一套礦山綜合治理和環境保護的體系,將礦山環境的治理與恢復工作落實到具體的礦山企業。
礦山企業應當要構建礦產資源的儲量臺賬,采礦權人根據相關的標準向上報送礦山礦產資源儲量的詳細報告,而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必須要構建礦產資源儲量檔案,根據對應的法律法規針對礦產資源儲量實施登記、通報、統計以及核銷,構建一個大中型生產礦山儲量管理的信息體系。此外,還應當加大對于礦山地質環境檢測、水文地質以及環境地質調查的力度,針對水文地質條件較為復雜的礦山,必須要實施水文地質的補充性勘察工作,針對礦坑涌水量與對地下水動態實施實時的監測工作,從而提出對應的礦坑水利用與防治的策略。
加大礦山開發進程中礦產資源科學利用關鍵科學技術的開發力度,全面推動磷、鋁、銅、錳、鐵等當前較為緊缺寬敞資源的共伴生礦和貧瘠礦產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力度,構建一套礦產資源高效、合理利用的強制性國家標準與產業技術政策,不斷宣傳科學、使用的礦山綜合勘察、綜合利用與綜合評價的相關技術手段。
當明確了采空區的詳細位置之后,針對礦山采空區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通常包含以下三種:一是進行采礦的進程中,進行采空區的回填工作;二是針對一些存在坍塌隱患的地方設置預警策略,針對礦區現有的建筑實施對應的預防策略;三是礦山的設計與開采應當盡量避免城市建筑與重要設施。
第一,運用3S技術,加強對礦山災害預測的能力。在礦產開發的時候,不可避免的對對礦洞挖深,抽調地下水,這其實就是在破壞環境,我們要做的就是控制住這種趨勢,以免過多的破壞帶來巨大的損失,GPS技術可以精確的定位災害發生地點;RS技術可實時對礦區的形態,破壞程度監控;GIS技術可對災害信息有效分析,方便施工人員掌握礦區信息。
第二,保護礦山環境的政策。實踐證明,要保持對自然環境的良好的狀態,一個適當的政策方針是必不可少的,政策的出現可促使人們有意識的在開發和利用的過程中進行"合理開發,合理利用"的思想,有效的政策,如"誰污染,誰治理"能夠強制性的規范單位對資源的開發過程。
第三,建立完善的礦山環境保護體系。整個體系應該覆蓋調查、勘察、開發、評價和后續的管理過程,對整個開采構成予以正規化、專業化、規范化,確保每個開采單位對整個體系的遵守。這就要求整個體系標準要統一、適用范圍廣,才能夠完成交互的需要。
第四,加強勘察方法的研究。有效的勘察方法,能夠保證對礦區工作的實時監控,隨時掌握礦區的情形,可以提前偵測到災害可能發生的征兆,有效避免突如其來的災害對環境造成的巨大破壞,提前做好災害準備,將損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因為礦山中的地質災害通常都發生在礦山的深處,所以勘察工作一般都采用物理勘察措施。一是高密度電阻率法。所謂高密度電阻率法,其是將巖土體導電性差異作為基礎的物探措施,其主要是針對較淺的采空區地下水系勘察。二是視電阻率法。所謂視電阻率法,其與導體材料的性質息息相關,通常來說,金屬礦山都屬于塊狀的硫化物框體,其屬于一種良性的導電體,電阻率非常低,空氣屬于絕緣高阻,空氣的電阻率和硫化物礦體的電阻率存在明顯的差異,充分利用這種差異性就能夠找到采空區。三是瞬變電磁法。所謂瞬變電磁法,其是充分運用不接地回線或者接地線源向地下發送一次脈沖電磁場,在一次脈沖磁場的間歇期間,運用接地電極或者線圈來觀察地下半空間二次渦流場的改變情況,實現探測的目標。這個模式具有探測速度快、探測深度高、分辨能力強以及信噪比高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