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一般簡稱印度洋海嘯或南亞海嘯,科學界稱為蘇門答臘-安達曼地震)發生于2004年12月26日UTC時間0時58分55秒(雅加達、曼谷當地時間為上午7時58分55秒UTC+7)(香港時間上午8時58分55秒UTC+8)。震中位于印尼蘇門答臘以北的海底。文章發表在《無線互聯科技》上,是地質礦產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蘇門答臘,海震,EOS-MODIS,奇異遙感信息
1 引 言
2004年12月26日,發生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南西面印度洋海底的8.6級大地震導致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海嘯災難。在地震數分鐘內,大海洶涌沖上海岸,毀滅了北蘇門達臘海岸,造成南亞和東非13個國家近20萬人死亡,而財產損失更是不計其數。
作者利用美國MODIS WEB和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CRSP(Centre for Remote Imaging,Sensing and Processing)網站發布的Terra-MODIS數據,不失時機地對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地災情開展了研究,通過遙感信息處理發現了4種具有特殊征狀的遙感奇異信息——黃邊島岸、海水層圈、海—云層圈和尖角云。研究表明,這些遙感奇異信息具有比原始遙感影像更為深刻的指示意義,通過對它們解析研究,可以對這次海嘯災難有更多的認識了解。
基本研究數據為TerraMODIS災前(2004.12.17)和災后(2004.12.29)南亞軌道區影像數據,相關成像參數見表1[1]。這兩天影像區的云量覆蓋率都較高。但所幸的是,以重災區蘇門答臘島北端為中心的區域云量偏少,這使得該區域數據應用成為可能。由于成像時間分別為災前11天和災后1天,災區影像特征變化具有很好的可比性。新加坡CRSP公布了這兩天整個東南亞MODIS影像的三種不同波段合成處理的結果,即:(1)近紅外、紅光波段和綠光波段假彩色合成影像;(2)近紅外、紅光波段和綠光波段假彩色合成影像;(3)真彩色合成影像。
但這些影像均為壓縮JPEG圖像格式,已不適于進一步作遙感信息提取處理。實際研究采用的MODIS數據來自美國MODIS Web提供的1B精度MODIS數據,共1~7波段,通過輸入以蘇門答臘島北端為中心的矩形區域坐標直接從Internet上下載[2]。影像區域大小為1078(像元)×4060(像元),面積為1,733,620km2(500米分辨率)。
按照ISODATA分類原理,同層圈海水區域應屬于相同的成因屬性。現島嶼SW側海域中主要有4種不同色的層圈——紅、綠、藍、黑層圈,故可以判斷海域種至少存在4種大規模物質/能量遷移/擴散運動差異區域。
2 奇異遙感信息
奇異遙感信息是指那些在遙感影像上客觀存在,但具有不同尋常表現特征的遙感信息。這次在蘇門答臘災后的各種MODIS影像中,主要觀察到了4種奇異遙感信息——黃邊島岸、海水層圈、海云層圈和尖角云。
2.1 黃邊島岸
經過非線性增強后,在MODIS影像的蘇門答臘島SW海岸顯示出具鮮明黃色帶狀遙感影像特征。經測算,其長度257km,平均寬度2.075km,最大寬度約4.0km,面積約為526km2。在海嘯前整個蘇門答臘島岸為基本相同的淺棕色調,SW和NE兩側島岸影像特征不存在什么差異,但增強影像清晰地揭示出海嘯前后兩邊島岸的這種差異。
2.2 海水層圈
不同參數的ISODATA分類圖像都反映出在朝向震中一側的海洋中,存在明顯的海水層圈結構。從圖可見,該層圈主要由3種顏色區組成——緊靠島岸的藍色層區、遠離島岸的紅色層區和居于兩者之間的綠色層區。藍色層區面積小,全部緊鄰島岸分布,形態極不規則,分布不連續。
自然科學方向期刊投稿須知:《無線互聯科技》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江蘇省科學技術廳主管,江蘇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月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期刊,國內標準刊號:CN 32-1675/TN,國際標準刊號ISSN 1672-6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