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 隨著現代體育運動的不斷發展,體育與城市化建設變得越來越密切。針對我國體育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與影響,分析了體育與城市人口素質的關系、體育與城市環境之間的相互促進關系、體育產業與城市經濟發展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提出現代體育運動的發展應與城市化發展相適應,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文章發表在《城市建筑》上,是建筑職稱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 體育運動 城市化 影響 發展
1 體育對我國城市文化系統的影響
1.1 對我國城市觀念文化的積極影響
城市觀念文化是指城市社會成員在思想觀念、思維方式、道德風尚、價值觀念、人際關系上表現出來的特征和行為模式,居于城市文化的核心層次。城市觀念文化的形成是和人類社會生產活動、生活方式相互作用的。體育作為當前城市中重要的社會生產活動,對城市觀念文化有顯著的影響。城市中從事體育及相關活動的廣泛性、長期性促使體育的精神內涵熔鑄到城市市民的觀念中,成為一種社會價值取向,形成積極健康、文明、理性的城市精神。城市居民通過參加體育活動使得個體的心理品質、心理狀態得到普遍改善。
1.2 促進了城市人文景觀的建設和文化藝術形式的發展
體育自從產生就同人類其他文化藝術形式相伴而行,凝結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中。羅馬千年歷史的競技場,奧運會歷史上的建筑、雕塑無不成為當地城市的一項寶貴文化財富。競技體育賽事的舉行不僅帶動了城市經濟建設的大發展,也誕生了一批批豐碩的文化成果,給城市文化發展注入了新鮮活力。體育與其他文化藝術,如舞蹈、音樂、美術、文學、電影、戲劇的結合增強了城市文化藝術的表現途徑和力度。每項賽事的開幕式和閉幕式及在此期間的各類文化活動都充實了城市的文化生活和文化成果。體育也以其獨有的張力和引力滲入到文化建設中,而體育與各種文化形式的結合已經形成了城市文化發展中的一個新的文化叢——體育文化叢。
1.3 對城市劣文化的排異功能
城市的發展過程中伴隨著一些劣文化現象的興起,封建迷信、黃、賭、毒等帶來生活方式的墮落給城市化的進程帶來嚴重的阻。對于這些劣文化除了運用社會強制手段之外,體育由于其在本質精神上與此類現象的根本對立,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有效控制手段,借助體育手段鏟除其存在滋生的土壤而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遏制,促使成員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改變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使人民從物欲的沉迷中解放出來,使得身心上的安適和更高尚優雅的生活方式,從而排斥了劣文化的存在和發展。
1.4 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活力、凝聚城市居民的情感
現代城市是以人為本的城市,人是城市的主體,城市中人的文化含量與質量是城市文化的決定因素。城市是以滿足人的生活、學習、工作、休閑、娛樂需要為主的人類聚居區。當今世界的體育存在著體育工具化的現象,體育承載了太多體育之外的東西。當人們融入體育運動中的時候,此時的體育運動將不再是人們實現生存的手段,而是超功利的,先人對體育的文化憧憬將在體育運動中得以實現。體育運動在建立城市中人與人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時,將發揮重要的作用。人不能孤立于社會而存在,而社會更離不開人的參與。
1.5 可以展示城市的文化精神
城市文化精神常常被視作城市之發展的根本。現如今,人們對體育運動的認識,不僅局限于生理方面,而且提升到對生活質量提高的層面上。這種文化價值取向,使人們對參與體育運動的作用和動機的認識發生了質的飛躍。參與各類體育運動,不僅可以使身心獲得愉悅和提高,同時也是對自身生活質量的完善和提高,且越來越趨向于精神的愉悅,尋找心靈的歸宿。沒有與現代城市物質文明協調發展的城市體育精神,現代城市的現代化終將成為不可能。現代城市中體育運動所蘊涵的精神是城市的靈魂,一個城市若沒有體育運動所賦予的人文活力、人文氣息、人文精神,城市就沒有生氣、就會萎靡不振,也將最終失去發展的動力。
2 體育與城市人口素質的關系
2.1 體育對城市人口素質有重要作用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城市居民正在從“單位人”轉化為“社會人”,城市居民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生活越來越多地與其所在的社區產生緊密的聯系,從而使社區體育開始成為對城市居民進行社會整合的重要組織。它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交往、文化的交流、信息的傳遞,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溝通。同時,城市社區體育為老齡化社會、下崗失業人員及外來流動人口城市社會群體的重新融入社會提供了一條可行的途徑。另外,發展體育事業有助于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優化社會環境,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增強民族凝聚力。
2.2 城市人口的自身素質對體育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首先,城市人口的體育素養影響其對體育的發展。居民的體育觀念、體質及其體育知識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城市體育的發展。居民的體質及其掌握體育的知識和能力,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可能的市場基礎。其次,由城市人口素質及其構成的城市經濟實力將影響體育的發展。可以說,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沒有完善的體育設施,很難想象城市體育產業的發展,而這一切是建立在每一位勞動者勞動的基礎之上的。第三,當中國首次提出體育產業發展思路之后,加速了體育的經濟功能的拓展,這無疑能增進社會的福利水平,但發展過程中的不規范也給社會帶來了一系列的困惑和憂慮。例如,一些不加控制的商業化問題、濫用興奮劑問題、體育的腐敗問題、體育消費的奢侈問題、體育暴力問題等,已經滲透到了整個社會中。這種消極面從另一方面抵消了體育對城市人口素質提高的作用。
2.3 體育在滿足人類追求和體驗文化需求方面所起的作用
體育在表現其固有的精神價值時對推動體育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并由此提高人民的認知水平和主動參與意識,最終在“陶冶人性”的文化高度達到升華。同時,體育的發展受到城市人口素質的影響,城市人口的素質將會為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一種潛力。只有人們的素質得到提高,才能為大眾體育乃至社會文化的長遠發展提供基礎,并有利于為體育發展過程中帶來的消極面提供屏障,給體育事業發展提供外在的壓力環境,使其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3 體育與城市環境之間的相互促進關系
3.1 環境問題影響著城市的發展和城市體育事業的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也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付出了沉重代價。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城市的重大問題。對于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們來說,發展的前提是擁有健康的身心,其中最重要的一條途徑就是在城市的自然環境和各種場館中通過體育鍛煉來實現。經過我國多年來堅持不懈的推廣和實施全民健身計劃,城市居民的健身意識和實踐不斷加強,體育正在以其多功能作用在促進著城市建設,甚至改變著城市的面貌。
3.2 體育與城市環境之間的共融關系
體育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存在于整個文化環境之中,屬于一種亞文化。體育的發展影響著城市環境,而城市環境又制約著體育的運行與發展。要挖掘體育的功能和潛力,促進城市環境的建設和發展,并利用美好的城市環境更好地發展體育事業。體育與城市環境的關系除了包括體育依賴生存的自然環境外,還包括體育與城市人文環境。自然環境是體育賴以生存的硬環境,屬客觀存在;社會人文環境是體育賴以生存的軟環境。自然環境和體育人文環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城市自然環境提供了體育運動運行和發展的場所,影響和制約著體育運動的發展,決定了體育運動發展的項目、內容和規模。保護生物環境,就要求在體育運動的運行和發展中要盡力與自然環境保持和諧一致,即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又要遵循自然規律。既要使體育設施、場館的建設、體育旅游的開發、體育娛樂活動的開展與周圍的生物環境相適應,又要杜絕急功近利思想,破壞人們賴以生存的生物環境。
3.3 城市體育景觀建設與環境更好的融合
隨著奧林匹克運動在全世界的發展,各國在發展奧林匹克運動和體育事業的同時,都加大了對本國城市體育景觀的建設,這里包括了大型體育場館群、奧林匹克運動中心以及大量與體育相關的建筑等。由于城市的地域和資源有限,所以在建設過程中,就必須考慮到與環境相融合的問題。如何既要展示奧林匹克運動的魅力,展示了城市的獨特風采,又要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4 體育產業與城市經濟發展的關系
4.1 國民經濟中最具活力的新增長點
體育產業已經成為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并將發展成為支柱產業。我國盡管沒有體育產業產值的官方統計數據,但群眾對健身娛樂、競技觀賞和體育用品的消費需求愈來愈旺,不同所有制的各類經濟法人紛紛投資體育產業,產業規模迅速擴大,在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發揮作用,并表現出極大的增長潛力。
4.2 促進城市產業結構的優化
體育產業的快速形成和發展,不僅拓展了第三產業的領域,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第三產業的增加值,起到了優化產業結構的作用。同時,體育產業是一個上游產業,它既能帶動和促進第二產業中的一些相關行業的發展,也能帶動和促進第三產業中一部分行業的快速發展,對整個國民經濟總量擴張和結構改善都有一定作用。
4.3 體育產業在吸納社會就業方面有獨特作用
一個城市,經濟是否有了真正發展,除了要看GDP是否保持持續增長外,還要看就業率的高低。同樣,判斷一項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除了要看這項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外,還要看這項產業在吸納社會就業方面作用的大小。我國體育產業盡管還在起步階段,但是在體育產業發展較好的城市,這項產業在吸納社會就業方面起到的獨特作用,已經被政府和社會所關注。
4.4 體育是城市發展的“名片”
體育是城市發展的重要載體,是參與國際競爭的入場券。在城市發展進程中,要運用現代體育理念,發掘利用體育資源,塑造城市鮮明的個性和特色。因此要充分發揮體育的功能和作用。通過體育包裝城市、宣傳城市、打造品牌、提高知名度,擴大城市的對外開放與交流。
4.5 體育是城市經濟的“加速器”
體育發展是以一定的經濟實力為基礎的,體育離不開經濟基礎;另一方面,體育在消費大量資金的同時,也帶來了滾滾財源,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體育拉動了城市經濟的增長,體育產業,被譽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是主要滿足人們強身健體、娛樂休閑等需求的新興產業。社會的分工、經濟的發展,使體育產業從非獨立行業,逐漸發展成為具有鮮明特點的獨立行業,并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特定的功能。20世紀5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家、地區和城市將體育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和啟動經濟的杠桿。據資料顯示,發達國家的體育產業已經成為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支柱性產業之一。由于體育產業具有關聯帶動性強、涉及面廣的特點,因此吸引了許多重要行業部門的參與,這種關聯帶動作用,使體育產業無可取代地占據了一個產業群的核心地位。
總之,現代體育運動的蓬勃發展對城市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城市化發展中體育這些功能的發揮,同各級政府所賦予的功能定位和制度支持有極大的關系。認識體育事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基礎地位,加強城市的大眾體育、學校體育、競技體育的建設,保障體育事業的制度化、普及化的暢通發展,建立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體育事業發展規劃機制才能充分發展體育在我國城市化發展中的強大社會功能。
建筑職稱論文發表須知:《城市建筑》雜志創刊于2004年,是由中國建筑學會主管、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主辦的國家級建筑類學術期刊,國內統一刊號CN:23-1528/TU,國際刊號ISSN:1673-0232,郵發代號:14-23。該雜志為半月刊,秉持創新求索、兼容并舉的辦刊精神,關注當今建筑界的新理論、新作品、新資訊,倡導學術領域主流思想;立足國內外建筑理論研究與創作前沿,兼顧北方地域特色,促進不同地域建筑文化交流;重視扶植青年建筑師及建筑院校師生,為其提供展示研究成果的平臺;推介國內外建筑院校及知名設計機構,促進國際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