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提高城市應對地震災害能力的思考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城市規劃時間:瀏覽:

  城市作為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人口、物質、財富高度集中。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城市建設取得了飛速發展,城市人口不斷增加,規模不斷膨脹,各項基礎設施和功能也不斷完備。在飛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城市抵御地震災害的能力還很脆弱,一旦在城市或其周邊發生破壞性地震,城市極易陷入癱瘓,使震后救災工作雪上加霜。如何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防御地震災害的能力,給城市居民營造一個安定祥和的生活環境和發展空間,是城市發展必須重視并解決的問題。

  一、開展城市基礎探測,科學規劃城市建設

  城市不同的地震地質背景造成了不同的地震潛在危險性,歷史地震災害表明,建筑在地震活動斷層、軟土層和砂土液化層上的建筑在地震過程中極易遭到破壞。因此,在城市規劃建設和舊城改造過程中,要充分做好城市基礎探測工作,查明地震活動斷層等易造成地震災害損失的地段分布,做到地下搞清楚。把探測結果應用到城市規劃建設中,將不利于建設的地段規劃為廣場、綠地等非建設用地,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近年來,安徽省地震局結合 “一場一帶一站”建設,加強了郯廬斷裂帶中南段重磁剖面探測工作和跨斷層水準測量工作,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基礎資料。此外,銅陵市已在全省率先開展了地震小區劃和銅(陵)南(陵)斷裂探測研究項目,該項工作將為當地科學規劃城市建設提供重要依據。

  二、加強城市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

  抗震設防要求,簡言之就是建設工程必須達到的抗御地震災害的能力。加強抗震設防要求管理是確保建設工程抗震的重要環節。2004年行政許可法實施后,安徽省地震局以此為契機,在省政務服務中心設立地震服務窗口,依法開展防震減災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工作。同時,積極指導市、縣地震部門進駐同級政務服務中心開展抗震設防要求管理等工作。目前,全省17個市中已有15個市和部分縣在當地政務服務中心設立了地震服務窗口。合肥、馬鞍山等地將抗震設防要求納入了建設工程管理流程和并聯審批程序,在重大項目規劃方案審查中具有一票否決權。“十一五”期間,安徽省進行抗震設防要求核定的一般建設工程已達數萬個,幾百個重大建設工程依法開展了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為推動城市建設和抗震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規范抗震設計施工,確保建筑質量

  大震和強震也是可防可控的,關鍵是建筑物要有足夠的抗震性能。保證建筑抗震性能一是要有合理的抗震設計, 二是有嚴格按規范施工的可靠質量保證。嚴格按照抗震設防要求設計、施工的建筑物往往能夠有效抗御地震災害的襲擊。汶川地震震后調查表明,按抗震設防要求正規設計、施工的房屋都有較好的表現,即使在Ⅸ度區,一些房屋只是遭到輕微破壞,相當數量的房屋沒有倒塌傷人。汶川地震后,我國加強了對建設工程抗震設計、施工的管理。新修訂的《防震減災法》明確規定:設計單位應當按照抗震設防要求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進行抗震設計,并對抗震設計的質量以及出具的施工圖設計文件的準確性負責。施工單位應當按照施工圖設計文件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進行施工,并對施工質量負責。因此,設計單位要嚴格按照有關標準,做好建設工程的抗震設計,需要做地震安全性評價的項目,首先要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按照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確定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計。施工單位要按照抗震設計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進行施工。通過層層把關,嚴密防范,確保建筑施工質量。

  四、組織開展建筑排查鑒定,進行抗震加固

  對已建建筑進行抗震安全性能鑒定普查,對未進行抗震設防或達不到抗震設防標準的已建建筑物應及時進行抗震加固,是多震國家和地區常采用的抗震措施。我國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之間,地震活動頻繁,地震災害嚴重。地震烈度Ⅶ度和Ⅶ度以上區域占國土面積的50%,包括23個省會城市和2/3的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根據我國的國情和經濟能力,在城市開展已建建筑的抗震安全鑒定和加固具有非常必要的現實意義。在開展抗震安全性能排查鑒定工程中,應重點排查鑒定學校、醫院、居民小區、生命線工程以及易產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對存在抗震安全隱患的建筑工程采取加固措施,提高已建建筑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災害風險。2009年以來,安徽省積極推動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建設。計劃用3年時間,對郯廬斷裂帶沿線及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七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存在安全隱患的中小學校校舍進行排查鑒定、抗震加固、重建等工作。據悉,截止到2010年11月底,全省已工建設14335個項目,建設面積達1588萬平方米,竣工項目12981個,竣工面積達1405萬平方米。

  五、加強城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

  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是將具有一定規模的城市綠地、公園、廣場、操場等,建設改造成為能夠發揮地震應急避難作用的場地。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內,通常配備應急供水設施、貯水池、自備水井、應急供電設施、應急通信設施、必要的應急物資儲備。2007年安徽省地震局與民政廳聯合推進應急避難場所規劃建設。全省陸續建成并報備了一批應急避難場所。調查發現,這些應急避難場所因為沒有統一的建設標準,良莠不齊。大多缺乏必要的基礎設施。為此,GB21734-2008《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場址及配套設施》出臺后,安徽省出臺了地方標準DB34/T1072-2009《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場址及配套設施要求》。為全省建設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提供了技術指標。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各地應結合城市發展,在舊城改造、新建開發區、居民小區翻建過程中,合理規劃建設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為防御地震災害,提高城市地震應急處置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六、組建地震應急救援隊伍

  開展災后地震應急救援工作,專業救援隊伍是關鍵。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建筑出現了“高、大、密”的特點,給震后救災工作帶來了困難。素質過硬,行動高效的專業地震應急救援隊伍在專業救援技術設備的武裝下,能夠在震后救災工作中“破解難題”。安徽省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組建于2007年,由省消防總隊官兵、省衛生廳醫護專家和省地震局專家組成。根據工作需要,又先后增加了省安監局、省預備役師為主體的預備分隊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三十八研究所為主體的通訊分隊。2008年汶川地震后,安徽省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先后赴都江堰、映秀、南壩等地,救助傷員20多人,搶救被埋壓人員50余人,充分顯示了專業救援隊伍所起到的作用。

  應急救援志愿者隊伍也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地震災害發生后,應急救援志愿者能夠第一時間趕到災害現場,成為救援工作的先行兵。他們能夠指導群眾緊急疏散,能夠帶領群眾及時開展自救互救,第一時間展開救助行動,降低后續地震和次生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損失。在災害事件處理過程中,作為專業救援隊伍的后備軍,能夠協助專業地震救援隊伍救助被困人員,配合相關部門維持現場秩序,做好相關的善后工作。目前,安徽省已經初步建立起數十支地震應急救援志愿者隊伍。馬鞍山市共青團青年志愿者救援隊,還參加過汶川大地震救援工作。

  八、做好城市生命線工程防護

  生命線工程是維系城市功能正常運轉的基礎。一旦遭受嚴重的破壞,將導致城市陷入癱瘓,嚴重制約救災工作的進展。受其影響,災區民眾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保障,容易引發生活秩序混亂,后果不堪設想。交通運輸、通信、供電、供水、供氣等部門應當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適當提高生命線工程的抗震設防標準,加強對生命線工程的管理,在做好生命線工程日常維護的同時,制定詳細的地震應急預案,成立反應迅速、工作高效的應急搶險隊伍。一旦生命線工程遭受破壞,立即做出反應,及時排除故障,確保城市基礎設施正常運轉,為受災民眾基本的生活需求以及后續的救災行動,提供必要的保障。

  九、加強防震減災安全教育,提高公眾防震減災意識

  積極的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是增強社會防震減災意識,提高公眾應對地震災害能力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安徽省結合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和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建設大力推進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普及工作。目前已建成各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10余個,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近50所。在鞏固固有宣傳陣地的同時,安徽省各級地震部門還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期刊、雜志、網絡等多種宣傳手段,大力宣傳防震避險知識。積極組織防震減災知識進機關、進單位、進學校、進社區等活動,通過舉辦講座、組織培訓和演練,使公眾了解地震,認識地震,掌握基本的防震避險知識和自救互救技能,提高了應對地震災害的信心和能力。

  參考文獻:

  [1]孫景江,馬強,石宏彬,等. 汶川地震高烈度區城鎮房屋震害簡介[J]. 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8,28(3)

  [2]馬志飛,探測城市隱伏斷層保障城市建設安全[J].城市與減災,2010(1)

  [3] 李忠東.智利建筑為何抗震?[J].百科知識,2010(12)

  作者簡介:安樹志(1979-),男(漢族),山東德州人,安徽省地震局主任科員,現從事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法規研究等工作。

  江琳(1985-),女(漢族),安徽宣城人,安徽省地震局科員,現從事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法規研究等工作。

  張明(1955-),男(漢族),安徽合肥人,安徽省地震局工程師,現在省政務中心從事地震政務服務工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浩特市| 舟山市| 延庆县| 凌云县| 镇赉县| 青神县| 凤山县| 天气| 城固县| 敖汉旗| 巩留县| 雷山县| 松原市| 电白县| 玛多县| 确山县| 德保县| 定州市| 乐安县| 孝感市| 哈密市| 四川省| 安仁县| 柘城县| 肃北| 大宁县| 简阳市| 潼南县| 蒙阴县| 宜兰县| 南充市| 东源县| 聂荣县| 牟定县| 松滋市| 都江堰市| 缙云县| 澎湖县| 隆回县| 府谷县| 信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