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進入21世紀后,我國城市住區規劃和建設在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和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觀念指導下,進入了持續、健康發展的新時期,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市住區居民的生活、關注城市住區的外部生活環境、內部居住環境、公共服務設施等諸要素,甚至人文環境也經常被列入城市住區整體品質的考察范圍。
關鍵詞:城市住區,規劃,問題,解決方法
Abstract: in the 21 st century, urban residenti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pay attention to and to set up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harmoniou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basic concepts, into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new period, and to a great extent, improved city residential areas of the life, focusing on urban residents of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nternal external life living environment,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nd other elements, and even cultural environment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city residential areas,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overall quality range.
Keywords: city residential areas, planning, problems, the solution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 城市住區規劃綜述
1 城市住區規劃的主要內容
城市住區規劃是指圍繞城市的居住功能和要求,根據區位條件和土地使用條件,以人為本,綜合各項物質要素和社會要素,創造滿足居民宜居的居住環境的城市規劃。其基本內容主要包括:(1)選擇、確定用地位置、范圍。(2)確定人口數量和用地面積。(3)擬定建筑的類型、數量、層數與布置方式。(4)擬定公共服務設施的內容、規模、數量、標準與布置方式。(5)擬定各級道路的寬度、斷面形式、布置方式、對外出入口位置、停車數及停泊方式。(6)擬定公共綠地等室外場地的數量、分布和布置方式。(7)擬定居住區有關的工程規劃設計方案。(8)擬定各項技術經濟指標和造價估算等。
2 城市住區規劃的基本要求
(1)使用要求。城市住區是居民居住、生活和部分居民工作的主要地方,人們約有2/3的時間是在住區度過的。因此,創造一個方便、舒適的居住環境,就成為城市住區規劃的最基本要求,這就需要從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來考慮。
(2)衛生要求。城市住區規劃應立足于為住區居民創造一個衛生、安靜的居住環境。它既包括住宅及公共建筑的室內衛生要求,如要有良好的日照、通風、采光條件,也包括室外和城市住區周圍的活動空間;既要照顧生理學、人生保健等方面的衛生要求,也應賦予居民精神上的健康和美的感受。為此,在規劃時,要注意對建筑用地的選擇和環境的營造,防止噪音干擾和空氣污染;在布置住宅等各項建筑時,除滿足使用功能外,應從衛生要求出發,充分利用日照和防止陽光強烈輻射,考慮居住區的自然通風,配備上、下水設施,設置垃圾儲藏公共衛生設備等。
(3)安全要求。城市住區規劃應為居民創造一個安全的居住環境。在規劃設計時,除應考慮正常情況下城市住區居民生活中良好的治安要求外,還必須按照有關規定,對建筑的防火、防震、安全間距、安全疏散通道與場地、人防的地下構筑物等做合理的規劃。
(4)經濟要求。經濟合理地建設城市住區,并盡可能降低城市住區的建筑造價和節約城市用地,是城市住區規劃的一項重要任務。這就要求在確定城市住區內各項用地指標、建筑指標和標準時,必須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相適應。在有一定前瞻性基礎上,充分考慮居民的承受和接受能力,從而選擇分期建設還是一次性建設。
(5)美觀要求。城市住區規劃應立足于為居民創造一個優美的居住環境。優美的居住環境的形成,不僅取決于住宅和公共服務設施的設計,更取決于建筑群體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城市住區不僅要有生活居住氣息,而且要反映出生氣勃勃的時代精神風貌。因此,城市住區規劃應在適用、經濟的前提下,將建筑、道路、綠化等各種物質要素運用規劃、建筑以及造園的手法,構造完整的、豐富的居住空間。
二 當今城市住區存在的主要問題
1 城市住區設計模式單一
目前城市住區開發建設中,能夠充分考慮與周圍原有自然環境融合的樓盤很少,大部分都是先進行三通一平,摧毀了原來的一切自然景物,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人工雕鑿的痕跡非常嚴重。城市住區內的建筑物也采用行列式、并列式、兵營式的簡單布局,千篇一律,很少有小區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更不用說人文氣息和經典精致了。而事實上,這種先清除,再建設的方式,同時也加大了開發商經濟上的投資和施工難度。
2 城市住區設計不夠人性化
有的開發商為了片面地追求建筑面積、容積率和建筑密度,以便得到更高的效益,在設計時違反設計原則,不考慮住戶的適居性,在通風、采光、樓間距、配套等方面根本達不到要求,在戶型設計中出現很多所謂的“黑房子”。筆者最近在西安看見一個在建樓盤,1~4層為商業裙樓,4層以上為幾棟住宅塔樓,其中的一棟塔樓與臨近的一座高層住宅間距看上去不到2m,相鄰的房間的光線完全被彼此遮擋,只要進房間就要開燈。而且,雙方的窗戶距離很近,根本達不到安全要求。這樣的房間哪有舒適性可言!
3 城市住區公共配套設施不夠完善
許多開發商在開發的過程中,為了節省資金,在公用設施方面大打折扣,能少建的盡量少建、能不建的盡量不建,致使住區內的公用設施不夠完善。尤其是少數居民的特殊要求更加不能滿足,例如:無障礙設施、特殊健身器材、停車場等。這就導致了居民生活中存在了許多不便,更違背了以人為本的原則。筆者現在所住的小區,沒有停車場,住戶的車輛都停在不算很寬的小區道路兩旁或是人行道及部分住區公共活動場地上,特別是晚上,道路就成了停車場,人流、車輛通行艱難,同時占用消防通道也造成了消防安全隱患。
4 城市住區片面強調綠地面積
由于在規劃審批時,要求小區建設必須留有一定的綠地面積。另外,開發商為了吸引居民購買,也常常把綠地面積的大小作為一個衡量的標準,片面地追求綠地面積,不考慮實際情況和自然條件,大面積地種植草皮,一旦養護不到位,過一段時間就會枯萎,反而造成大量浪費。事實上,綠色生態環境是一個系統,生態之所以平衡就在于物種的多樣性。城市住區生態環境,應該從考慮生態多樣性出發,多種物種共生種植,草皮、花木、灌木、喬木交錯種植、錯落有致,使整個住區一年四季都能鳥語花香、綠樹成蔭。
5 城市住區公共設施維護不到位
這主要與資金投入和后期的管理有關。開發商在建設過程中,獲得利益始終是第一位的。起初為了銷售,在宣傳過程中夸大其詞,前期投入相對比較認真,但是,一旦房子售出,開發商對后期的維護就存在敷衍了事的態度。這種現象需要政府加強監管力度。
三 城市住區規劃的策略
1 城市住區規劃時應當注重對城市住區人文環境的保護和利用
城市住區是城市的組成部分,所以其規劃也應該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歷史人文環境及居民的生活模式,使住區環境與居民對美學、居住文化、社區等方面的心理要求相協調、相適應,創造優美的居住環境,提高城市住區的文化內涵,體現地方文脈與特色,促進居民交往,增強居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以適應社區發展的需要,推動社區組織和管理機制的建立,使整個住區有機地融入到所在城市的大環境中。
2 城市住區規劃要注重對城市住區生態環境的保護
(1)要注重功能分區的組合,區分私用空間和公用空間。城市住區的空間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劃分為公共空間、半公共空間、半私用空間和私用空間四級。住宅作為居民最隱私的活動空間,在設計時要做到互不干擾,包括相鄰住宅之間和私人住宅與公用區域的互不干擾。例如,對于底層住戶的小院最好在其外圍設置1~1.5m的隔離帶,可以采用灌木或人為的凸起或凹下。
(2)要注重安全防衛的設置,要給城市住區居民充分的安全感和保障感。城市住區的居住環境安全與否,是居民極其關心的問題,要創建一個安全的居住環境,不僅要有科學的住區管理制度,而且住區自身也應該具備較強的安全硬件設施。如在住區內設置閉路電視、安全監控系統等。同時,在滿足住區人流、車流出行的前提下,規劃時應盡量減少住區的出入口,以便有效控制外來行人、車輛的任意穿行,從而起到安全防衛的作用。
(3)要充分考慮特殊弱勢群體的特殊需求。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設計是未來住區吸引住戶購買的重要因素。城市住區中的公用設施要充分考慮老人、兒童、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特殊要求。如,設置無障礙通道;要有一定范圍的平坦區域供老人和兒童活動;城市住區道路坡度不大于2%,小路坡度不大于5%等。
(4)注重休閑娛樂設施及場所的建設。隨著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交流的方式、手段和對象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要提供給鄰里之間一個交流的平臺和場所,就要注重對城市住區內休閑娛樂設施及場所的規劃設計,這樣,不僅可以增加鄰里之間的交流,同時也可以成為城市住區的一大特色。
(5)綠化等景觀規劃設計要科學合理。城市住區在綠化過程中,要注意保有生物的多樣性,要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特點科學的選擇生物的種類、規模,合理運用喬木、灌木、藤木、花卉和草地的結合,形成全方位的藝術美感。在規劃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點,充分保護和利用規劃用地內有保留價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等地理條件,創造出建筑與自然環境和諧一致、相互依存、富有當地特色的居住環境。在水域的設計上一定要因地制宜,不可盲目,要根據實際情況,掌握好尺度,充分考慮水資源的條件,不得浪費水資源。在南方城市,水資源充足的情況下,可多做一些水景。但在北方城市,特別是缺水的城市,一定要適度,可做點涓涓小溪或小型噴泉即可,甚至不做。另外,日后的管理一定要到位,要定期進行處理,否則就會適得其反,給小區環境帶來污染。
3 戶型設計要合理
在戶型設計方面,一定要考慮購房群體的承受力,大小戶型配比要適中。在布局上要盡量減少面積的浪費,做到動靜分開、公私分開、主次分開、干濕分開,應安排盡可能多的房間朝向南面,以確保陽光的照射,如有不便之處,則首先滿足的應是客廳和主臥,盡量避免“黑房子”。廚房應遠離臥室,以杜絕油煙污染。而衛生間則應靠近臥室,以方便使用。。
4 城市住區規劃要注重社區服務系統的完善
在城市住區規劃中,社區服務環境的營造也是不可忽視的內容。停車場、自行車、摩托車存放與垃圾處理也是住區服務環境的關鍵問題之一,城市住區中的自行車庫應遵循集中與分散的布置方式,因地制宜,采取多種途徑。停車場的設置一定要用發展的觀念去設計,要考慮車輛增加的速度,充分利用空間,可采用地下停車場或立體停車場,盡量少占用地面面積。垃圾的處理可采用室外垃圾桶、垃圾箱和中轉站來處理。在垃圾中轉站的設置上應注意便于垃圾清運和處理,不要使清運垃圾的車輛橫穿小區,造成污染的擴散
5 城市住區規劃應賦予城市住區居民參與的權利
城市住區規劃在城市住區環境設計時,應該主動邀請住區居民參與設計,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這樣,不但可以集思廣益,而且有利于獲得更好的設計方案,更重要的是加強了城市住區居民的主人翁意識,使他們更加熱愛自己的住區,自覺維護住區的環境。
結束語,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居住的需求已從基本生理需求逐步向心理需求與文化領域的更高層次推進,城市住區不單提供居住的功能,同時也是人們思想與情感交流的地方。要想做好城市住區規劃和建設,就必須充分考慮這些綜合因素,以人為本科學規劃合理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