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我國城市建設得到了飛速發展。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為滿足城市用地的需要,城市不斷的向周邊的村莊擴張,位于城市邊緣的農村土地大量被征用,由于城鄉分割的二元土地制度一直沒有改變, “城中村”現象在全國各大中城市都非常突出。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城中村問題變得日益突出。城中村呈現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建筑品質不高、安全隱患嚴重、治安問題突出、公共配套設施不足等諸多嚴重問題。而且它還涉及到政府、開發商、村民以及城市居民之間的利益平衡。對其的更新改造除了有形的物質形態硬改造,還有村民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和職業技能等無形的軟改造,是一項十分復雜而艱巨的任務。目前,我國多數城市采取用整齊劃一、拆除重建的模式對城中村進行改造,這種做法顯然對城中村現狀特點及其矛盾根源多樣性的缺乏考慮,嚴重影響了更新改造的實際效果。因此,十分有必要客觀地剖析目前我國城中村的現狀及其采取的更新改造模式,基于可持續發展思想,探討切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整合思路。
《城鄉規劃法》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實施,新的城鄉規劃法最大的變化與特點是從城市走向城鄉,突出了城鄉統籌發展的指導思想;將原來的城鄉二元法律體系轉變為城鄉統籌的法律體系;首次明確把村莊納入規劃體系,標志著中國將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規劃制度,進入城鄉統籌的新時期。在新的城鄉規劃法的指導下,城中村改造模式,特別是位于城市核心區的城中村改造模式,是值得我們去探討的。
2 菜園村舊村改造實例
淄川區為淄博市轄區之一,位于淄博市域中部,是世界著名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先生的故鄉,是遠近聞名的般陽古城,擁有豐富的人文歷史和自然旅游資源。
2.1核心區位

菜園村地塊位于淄川城區中部中心地段,北側是張博鐵路(淄博市綜合交通規劃定位的淄博未來的輕軌專用線),南側至松嶺路(松嶺路為淄川區東西向主要道路),東面到張博路(張博路為貫穿淄博中心城區的南北向的主要道路),西面到孝婦河(孝婦河為淄博主要河流水系之一,流經博山區、淄川區、張店區、周村區和桓臺縣,是淄博的主要景觀走廊之一)。菜園村地塊周邊公共服務設施相對完善,東北側為區醫院、南側為柳泉正承廣場,東南為淄博第四中學、東側新建的金天地高檔生活區和配套齊全的北關居住小區。
規劃地段具有非常核心的區位條件。
2.2村莊情況介紹
菜園村為淄川城區的城中村,菜園村現狀人口約2550人,總戶數約850戶。菜園村已建成18棟多層住宅,住宅層數為5-6層,已安置住戶400戶左右。舊村住宅為1-2層,質量較差,約有500戶。
菜園村現狀配套設施非常不完善,村莊內部道路路面寬3-7米,除南入口和東入口有少部分水泥路面外,其余皆為土路,路面質量較差;村莊現狀沒有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除一個現狀的村變電站外沒有其他市政基礎設施。
另外,舊村內有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路大荒故居”。路大荒故居,始建于清咸豐年間,為典型清代北方四合院建筑,主體建筑結構保存尚好,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3規劃定位
創建一個城市核心地段城中村改造和房地產開發和諧共存的標志性社區之一,打造一個交通便利、環境宜人、富有特色的城市高檔居住社區。
2.4設施配套
整個規劃地塊內,舊村安置用地與房地產開發用地設施統一按城市標準配套。規劃中小學按《淄川區中小學布點規劃》布局,地塊內設9班托幼、衛生所、文化活動站、便民店、中西藥店、綜合副食店、綜合百貨店、理發店、服務站、會所、村委等公共服務設施,設變配電室、給水泵房、中水處理站、換熱站、燃氣調壓站、公廁、垃圾收集點等市政基礎設施,規劃配套要跟規劃定位相一致。
2.5舊村安置布局
2.5.1影響布局的內在因素
(1)安置標準:村莊按住宅底層建筑面積1:1進行安置。
(2)安置住宅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多層(方案二),另一種是多層跟高層結合(方案一)。
(3)安置面積:現狀舊村面積約8萬m2,規劃也須安置 8萬m2左右。
(4)舊村安置與社區開發的關系:有兩種,一種是相對獨立,自成體系(方案二),另一種是與社區開發融為一體,共享綠化、共享中心、共享公建、共享基礎設施,努力做到整體和諧(方案一)。
注:方案一舊村安置地塊為E-05、G-04、G-05、H-02、H-04;方案二舊村安置地塊為C-04、C-05、F-01、F-03、G-02。
2.5.2影響布局的外在因素
(1)區位:具有核心區位,具有極高的土地利用價值。
(2)景觀:規劃地段緊鄰孝婦河,規劃地段與孝婦河形成雙向互動的關系,規劃地段在借景看景的同時要成為孝婦河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規劃地段對景觀的要求非常高,規劃不僅要處理好綠化開放空間的景觀,更要處理好沿河建筑的造型、外觀、色彩、屋頂形式等建筑景觀。
(3)交通:因為規劃地段北和西都不能開口,只能向南松齡路、向東張博路開口,因規劃地段位于淄川中心區,兩條城市道路雙向交通流量都很大,規劃要處理好規劃地段出入口對城市交通的影響。
(4)淄川城區風貌對規劃地段的影響:沿張博路、柳泉正承廣場周邊地區是淄川城區的高層分布區。已批已建規劃金天地商住建筑為6-15層,建筑高度在50米左右,現狀的柳泉正承廣場建筑高度在75 米左右。規劃考慮沿河地段設為高層建筑,建筑高度在50米左右。
2.5.3兩種布局方案的比較
方案一的特點:
(1)中心突出,文物古跡很好的融入社區中心;
(2)村居安置與社區開發融為一體,設施共享;
(3)沿河建筑的錯層設計,濱河綠化與社區中心綠地的滲透結合,更加突出了孝婦河景觀。
(4)高層住宅占77%,建筑密度較低,綠化率相對較高。
方案二的特點:
(1)城中村安置與房地產開發相對獨立,便于管理;
(2)道路網比較規整,可操作性強;
(3)多層住宅占50%以上,建筑密度較大,綠化率相對較低。
3 較小地塊控規的思考
3.1較小地塊控規的基本思路
通過探索研究,確定較小地塊控規大體思路如下:
(1)現狀概況介紹:介紹區位、土地利用現狀、現狀建筑質量評價、用地權屬、道路交通、地形地貌、公共設施市政基礎設施現狀情況等。
(2)規劃設計要求:首先要明確規劃局下達的規劃設計條件,特別是關于周邊河流、道路、鐵路、文物古跡等相關情況;其次要參照城市總體規劃的有關規定,最重要的是用地性質的確定;再次要根據相關規劃(如人口與建筑容量規劃)確定規劃地塊的開發強度、人口容量規模等。
(3)規劃的基本思路:首先要根據上一步的人口規模,確定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具體如下:
其次,要明確規劃布局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地塊本身的因素—內因和城市或周邊對地塊的影響因素—外因。
(4)確定最終的規劃方案。
4 結語
在新的規劃背景下,城鄉統籌規劃是必然趨勢,如何正確引導歷史遺留的城中村改造成為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新的城鄉規劃法的施行使控制性詳細規劃的作用和地位得到了新一步提高,山東省政府提出了三年內全部完成控規全覆蓋的要求,目前,全省都在編制城市控規、鄉鎮控規,在控規的編制過程中必然牽扯到城中村改造,特別是在城市核心區,為保護城中村村民的利益和保證城市景觀,牽扯到城中村改造的控規在編制的過程中必然要求我們進行冷靜、理智的思考。
參考文獻:
1、黃揚飛. “城中村”問題的根源與出路[J]城鄉建設, 2004,(12) .
2、朱傳軒. 關于“城中村”改造的思考[A]節約集約用地 促進可持續發展[C], 2005 .
3、高婉炯.
集中安置方式的“城中村”改造現狀及問題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
4、王宇平. 青島市“城中村”改革與發展的思考[D]. 中國海洋大學, 2004
5、李娟. 城中村改造模式探索——以武漢市城中村改造為例[A]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土地問題研究[C], 2006
6、王永華. 我國大中城市城中村改造研究[D]. 哈爾濱工業大學, 2006
7、劉華平,唐祥云,李笑娜. 積極推進“城中村”改造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A]節約集約用地 促進可持續發展[C], 2005 .
8、張軍民,冀晶娟. 新時期村莊規劃控制研究.山東建筑大學,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