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淮南為安徽省北部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能源基地,整個城市三山鼎立、三水環抱,擁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豐富的人文資源。西漢的《淮南子》是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史的一部巨作。淮南地區流行的花鼓燈,舞姿與唱腔均有相當的特色。古壽州窯遺址已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南新區位于舜耕山及老城以南地區,定位為融山水林城一體的現代化新城區。
通過背景資料的分析,我們得出以下設計原則:
1整個規劃設計應置身于淮南山南新區“山水科技新城”這個大背景下進行,體現山環水抱,能源新城的“大設計”思路。
2政務中心的設計要突出地域文化,體現淮南的歷史文明和現代科技。
3塑造親民開放的政治空間與建筑形象。
規劃構思——— “三區兩軸一畫卷”
三區
地塊根據使用功能分為三大區域:東區為山南劇院,西區為市民服務中心,兩者圍合形成中心的市民廣場。山南劇院,市民服務中心和行政中心三者形成的u字形空間形態,與南向綿延數里的城市水體綠軸有機聯為一體,橫貫南北,氣勢如虹。
兩軸
時空軸 ---根據對淮南山南新區規劃可知,新城的發展脈絡是由北側老城跨山南擴而來,相應在市民廣場的設計中,在北向南的空間上就產生一條由古到今,由歷史到未來的時空發展軸。
人文軸----地塊東西兩側分別為與人文相關的博物館和規劃展覽館,通過一條東西方向的人文軸,共同串起“以人為本”為主旨的山南劇院和市民服務中心。
一畫卷
為避免千篇一律,設計出富有地域特色的山南新區,首先應學會利用淮南當地大自然本身的鐘靈毓秀,因材構思。
在山南劇院和市民服務中心的設計中,我們從“三山鼎立、三水環抱、三城互動”的城市結構出發,建筑造型抽象于“八公山之俊秀,淮河水之柔美”,寫意動感的造型含蓄的表達了山秀水美的自然特征,同時在城市環境中又獲得了獨特的識別性,給山南新區抹上一筆詩意的華彩。
東西兩組建筑與市民廣場共同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山水畫卷。整個規劃設計以山水為主線,以軸線為載體,有機構架起整個地塊的空間結構,緩緩向世人展開淮南山南新區的一幅宏偉藍圖。
形體設計
建筑的形體設計也同樣來自對城市規劃的深刻認識:場地內有一條貫穿東西向的人文軸,為保證軸線的連續性及建筑的開放性,將山南劇院與市民服務中心在相應中間位置分成南北兩個體塊,分開的兩個體塊本身為不同的使用功能,可各自獨立使用;中間空出部分則設為“城市客廳”,使得軸線在空間和人行流線上得以連續;由于兩組建筑本身規模較小,對于尺度較大的市民廣場無法形成一定的控制性,而通過分開建筑體量,拉大建筑南北向長度的手法,則大大增加了建筑自身的體量,加強了形體對市民廣場的圍合感。
地下空間
人民廣場地下空間的規劃根據市民活動盡量遠離市政廣場,親近千畝水面的原則,功能由北向南依次為地下車庫,地下商業用房,濱水文化配套區三部分。地下車庫位于人民廣場中部,既能作為地下商業的服務配套,又能為山南劇院和市民服務中心提供輔助使用。地下商業用房位于人民廣場南部,面向城市道路,交通便捷,能為商業用房聚集大量人氣,同時又能通過兩條文化長廊,直接到達南側的濱水文化配套區。文化配套區內設淮南水文化展示館,游船碼頭,服務配套等設施,充分利用親水近水的優勢,大力挖掘當地水的歷史文化,體現水的商業價值。商業用房與濱水文化配套區之間設下沉廣場,下沉廣場不但解決了人行豎向交通問題,還能有效的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風,避免了傳統地下室的黑暗和封閉。
兩側的文化展示長廊連接起下沉商業廣場和親水平臺,寬約二十四米,長約八十米,西側一條為記載淮南文化歷史發展的浮雕和實物, 東側一條以弘揚煤電化新城市建設為主題,向人們展現出一部擁有燦爛歷史文明和高科技力量的淮南文化科技發展史。
景觀設計
設計中利用不同高差組織不同景觀視線:圓弧型的親水木質平臺由北向南層層跌落,最終與千畝湖面融為一體,為市民創造出輕松愉悅的休閑氛圍。在親水平臺的上部位置將馬路向水面方向局部放大,并通過綠化帶與馬路相隔離,形成高于水面達六米的另一處觀景平臺。兩個平臺一高處攬景,一低處親水,營造出多層次,多角度的觀景效果。